客卿制,秦穆公施行的春秋战国版《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2020年2月27日0时,中国司法部发布了《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中国人民沸腾了,即使大家依然没有从疫病的阴霾中彻底走出,可比起已经慢慢适应的“居家隔离”和在中国境内已经逐渐被控制住的新冠病毒,这个略显低门槛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显然更加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一时间,怕是全世界关注中国的人们都把目光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扩散的新冠肺炎上移了开来——毕竟,疫病经常有,中国的大门委实难开,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不息的古文明国度,中国的绿卡可谓是世界上最奢侈的礼物。

然而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焦点,今天话题的中心是我们中国最早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的秦穆公就推出的“客卿制”。

客卿制,秦穆公施行的春秋战国版《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客卿,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授予非本国人员在本国的高级官位

“客卿”,非本国人,却在国内担任着重要职务的人,出现于我国春秋时期。

那个时候,由于周王室式微,诸侯各自为政,纷争迭起。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争夺当时并不丰富的资源,各诸侯国一时兴起“招贤纳士”的风气,纷纷鼓励个人思想创新。

而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知识的传播随之打破贵族垄断局面,下移至民间,促成了“士”阶层的兴起。随着“士”群体的扩大,社会上思想流派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知识分子多起来的时候,人类的大脑开始了空前的发育,思想流派越来越多,知识分子也越来越渴望自己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恰好这一时期的诸侯国们正急于富国强兵,他们对于新思潮的容忍甚至是接受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各国纷纷兴起养士之风,不少贵族纷纷伸出橄榄枝,大开家门,招徕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士回家供养,其中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卫国的信陵君就是养士贵族中的佼佼者,他们每家供养的士都在3000人以上。

可是,这些士最初在各国贵族乃至国君门下,只是被养做门客,充其量当作是个人的“智囊”角色;直至秦穆公大胆任用客卿,并为本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后,各诸侯国才开始逐渐重视起客卿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诸侯国一直与周王室一脉相承,秉持用人唯亲的习惯,都没办法做到像秦国那样信任和重用客卿,因此,只有秦国,从客卿的制度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最终发展成东周列国中最强大的帝国,并一统天下。

秦国闻名史册的客卿有很多,例如:

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市场上换回来虞国人,“五羖大夫”百里奚;

百里奚推荐给秦穆公的宋国隐士蹇叔;

秦穆公用计留下的晋国人由余;

辅佐秦孝公变法的卫国人商鞅;

游说六国入秦,得秦惠王赏识的卫国人张仪;

易名张禄,随秦使潜入秦国的魏国人范雎:

扶植秦庄襄王回国继位的卫国商人吕不韦……

可以说这些客卿都为秦灭六国贡献了不菲的力量,协助秦国历任君主为秦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上百诸侯国皆从周王室,唯秦国能跳出圈子,独树一帜吧。

客卿制,秦穆公施行的春秋战国版《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上百诸侯国任人唯亲,唯秦国勇于引入人才

仔细研究了周朝的历史,我们知道,周朝奉行的是“分封制”,即按照血缘远近逐次分封领地,以解决当时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央对各地掌控不便的窘境。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部分诸侯国都与周王室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或者是对周朝的建立有着极为特殊的贡献,与周王室渊源颇深,才被分封为诸侯,拥有领地。这导致他们与周王室的纠葛十分深远,在国家的管理上也深受周王室的风格影响,很难跳出“分封制”的管理思路。

唯有秦国,由于先祖因为养马有功,得到周孝王的赏识,才有了“秦”这块远离京畿的地方做封地;后来,又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戎狄攻入国都的时候,秦襄公保护周王室有功,这才得了周平王的恩典位列诸侯。可以说,当周王室鼎盛的时候,秦国一直属于“边缘人物”,想亲近周王室都凑不上热乎。

而当秦国成为诸侯的时候,周王室已经步上式微之路,已经不能再如西周时期那样对各诸侯国有深入的影响了,甚至各诸侯国渐渐不再朝见周天子;及至最后,周天子已经成为了摆设,诸侯列国对其已是视而不见了。

这就导致秦国从始至终都和周王室没有太多的来往,也就使他幸运的游离在了“分封制”的边缘,没有被过度浸染。也因此,秦国能在诸侯皆用人唯亲的大潮中能独善其身。

当然,秦国也因此而没办法像其他诸侯国那样从周王室的手中占到太多便宜,可以说在逐鹿中原这件事上,从先天角度来讲,秦国绝对是属于“先天不足”那一类的。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穷则通,通则变”。正是由于秦国先天不足,才使得秦国的君主乐意放下一切身段儿,不择手段的招贤纳士。

这些被秦国君主们招纳而来的贤士也真就没有辜负秦国历任君主的期望,在给予他们极高的地位和丰厚的回报后,他们也倾尽全力为秦国打算,尽心尽力的帮助秦国君主们把秦国逐步打造成了当世强国。

商鞅变法积国力,张仪连横创雄图

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每一个诸侯国都是稍有能力就开始逐鹿中原,唯独秦国,从开始的低调壮大,到中期护卫周王室,再到后来灭西戎扩国土,一直都有那么一些“闷声发大财”味道。由此看来,秦国历代国君大多都是沉得住气的人才。

再加上秦国国君代代接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了改变自己国家思想、政治、国力处处落后的局面,一直广纳良才,甚至为了吸纳人才做到了不择手段,不拘一格,这才有了后边众多客卿为秦国出谋划策,倾尽己力,共谋盛世的局面。

而在这些客卿之中,商鞅和张仪的作用又起了决定性作用:

商鞅尽管是跟着尸佼学习杂家思想学说出身,可他本人更喜欢法家的思想风格,所以他的很多理论主张都倾向于严明法治。

最初商鞅是在魏国公孙座的庶子门下做门客,他能到秦国一展抱负还真必须得感谢公孙座:

这个公孙座也不知道是不是久卧病榻,糊涂了,先是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年轻有才,可堪大用,同时又劝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可惜魏惠王当时完全把公孙座当成一个语无伦次的垂死之人,完全没把他的话当回事。无奈之下,公孙座竟然又转而劝商鞅一定要离开魏国。

商鞅很聪明,一下就反应过来,这是公孙座向魏惠王举荐他不成就建议魏惠王杀掉他;幸而魏惠王都没当回事儿,给了商鞅逃离的机会。

就这样,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秦孝公君敬臣忠,一起友好快活的开始了闻名史册的“商鞅变法”。

要说这商鞅是真有本事,在那样一个思想落后的时代,他能首先看透“民以食为天”的实质,率先推行《垦草令》,通过鼓励全民皆农,奖励垦荒来解决秦国粮食短缺问题,为日后秦国征战中原攒下了家底;又能透彻看清奴隶社会法刑不公的弊病,改革户籍,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废除世禄制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有效增强了秦国人民的向心力,比之其他诸侯国,能更好的维护民心,为秦国日后的强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得不承认,他和秦孝公堪称是千里马与伯乐的缘分。

这张仪,也是从魏国入秦的,他师从鬼谷子,学得一手纵横治国之术,下山之后就在各国间游历。可惜,任他跑断了双腿,磨破了嘴皮,最后穷困潦倒之下也不曾得到哪个国家的青睐。

还是他走投无路去赵国投奔同门苏秦,中了苏秦的激将法,想报复苏秦的“羞辱”时才想到投靠秦国。

也幸而秦惠王也是识人明君,在任用张仪出谋划策国几次均看到成绩之后,果断任用他为秦国丞相,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使他得以人尽其才,成就他所追求的事业。

在军事上,张仪有着绝佳的触觉,他非常清晰的看到各诸侯之间利益无法共享,彼此猜忌,彼此防备的实质;也看到“分久必合”的大势,深知苏秦主持的“合纵”只是在拖延弱者苟延残喘的时间。

加之秦惠王赏识他的才能,乐于施行张仪所主张的“连横”策略,来破解苏秦的“合纵”,从内部瓦解诸侯们脆弱的联合,进而使秦国达到对敌国各个击破,逐一消灭潜在的对手的目的。

前有商鞅变法为秦国打下富国强兵的底子,后有张仪连横为秦国扫清一统江山的障碍,再有秦始皇嬴政的雄才伟略,秦国又如何能够不在战国纷乱的年代中成为最后的霸主?!

客卿制,秦穆公施行的春秋战国版《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从春秋战国时各国的发展和秦国的“客卿”政策,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运行久了,必然会出现思想刻板,政治固化,科技瓶颈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打破这种僵局的最好方法就是引进人才。

从这一个维度来看,我国在极速奔驰了70年,无论是国力还是科技,都得到了全方位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能继续保持这种冲劲,如何能维持这种活力,如何能使中国长足发展下去,的确是唯有“招贤纳士”这一条路,才能打破我国高速发展下已成惯性的“平静”局面,激发出新的火花,使国家发展跨入一个新的更高更好的境界。

可是细观我国现今推出的这个《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的条条款款,却会发现其门槛设置过低,与我方给出的优待政策太不搭条:

虽说即使取得中国永久居留权并非放开中国国籍,可是,这些得到了“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却同样享有我国公民才可以享受的社保医保等优待。然而我国对这些外来人口的要求竟然只是区区千万的投资,或者与中国人结婚即可这样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条件。

这样的《条例》如果推出,如此低的门槛无异于无差别放入,尽管这样的确有助于中国引入人才,但却极为可能给更多在别国混不下去,甚至是大量从事非法行为的犯罪分子机会混入中国。

纵观历史,哪怕是最早开放引入人才政策的秦国,也并非是什么人都要,仔细研究他录用的客卿,无一不是颇有来历,才华出众的人才。两千多年前的国家领导者尚且明白“择优录用”的道理,何况是我们千年后有诸多经验可以借鉴的后辈呢?!

因此,外国人不是不可以引进,《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不是不可以施行,但是其中条款还需要我们慎重斟酌,细致拟定才是。

我国比世界其他各国有优势的地方就是我国有连绵不断的历史可供我们研究和借鉴。既然祖宗都明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那么我们这些已经站在巨人肩上的晚生后辈更要好好的学习吸纳,并且举一反三,这才不枉我们生为中国人。

下一次,我们来聊聊秦国客卿们的结局,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