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歷史上到底官居何位?

紀曉嵐歷史上到底官居何位?

N�S@g\u00020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時, [1] 紀昀生於直隸河間府獻縣崔爾莊(今河北滄縣),屬龍,為紀容舒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 ,授課於及孺愛先生,這年第一次見到父親。

雍正八年(1730年),參加童子試,並優異的成績得‘神童’綽號。紀昀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

清乾隆五年(1740年),十七歲的紀昀就跟鄰縣二十歲的馬氏成婚,紀昀先後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初入仕途

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參加科試,獲第一名;紀昀開始自滿起來,同年長子降生,取名紀汝佶。次年回鄉參加鄉試,紀昀所作破題,只考了個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紀昀再應順天府鄉試,以第一名解元奪魁。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參加會試,由於太過自負而被擋在了進士的門檻之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日,紀昀母親去世,紀昀居喪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紀昀在家守孝,沒能參加這年的會試。次年朝廷為祝賀皇太后六旬大壽特開恩科,八月舉行會試,紀昀孝服剛除沒有參加。

乾隆十九年(1754年)四月,紀昀參加正科會試,中第二十二名,會試後是殿試,殿試後揭榜,紀昀中二甲第四,任庶吉士,後散館授編修,再遷左春坊左庶子,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3]

為官經歷

紀曉嵐歷史上到底官居何位?

紀昀畫像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因篡修《熱河志》,與錢大昕一起扈從熱河伴駕,同受“天語嘉獎”。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武英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館總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國史館總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館總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紀昀伴駕南巡。五月,奉命視學福建,官階提督學政。

乾隆三十年(1765年),紀昀父親紀容舒在獻縣崔爾莊病故,紀昀回家服喪三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服喪期滿,回朝,廷議授貴州都勻知府,乾隆帝認為紀昀學問優勝,到外省做官不能盡其所長,將其留在身邊,加四品銜,留庶子。同年四月,提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六月,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得罪,昀為姻家,漏言奪職,戍烏魯木齊贖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釋還,六月初至京師,暫居珠巢街,受詔校秘書。上幸熱河,迎鑾密雲。試詩,以土爾扈特全部歸順為題,稱旨,復授編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開《四庫全書》館,大學士劉統勳舉昀及郎中陸錫熊為總纂。從《永樂大典》中搜輯散逸,盡讀諸行省所進書,論次為《提要》上之,擢侍讀。上覆命輯《簡明書目》。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紀昀次子汝傳在擔任九江府通判時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紀昀受牽連,吏部決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後改判為降三級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旋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建文淵閣藏書,命充直閣事,任日講起居注官,累遷兵部侍郎。同年,大金川首領索諾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蕩平,紀昀纂《平定兩金川雅》、《平定兩金川頌》。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紀昀被提升為太子詹事,四月,又提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剛過,乾隆第五次南巡,紀昀伴駕。紀昀奉旨和陸錫熊、孫士毅等共同領纂《歷代官職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紀昀任《契丹國志》總纂官。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紀昀、陸錫熊奉旨總纂《河源紀略》完成。

晚年經歷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宮擺千叟宴,紀昀參加。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庫全書》成,表上。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賚。後遷左都御史。再遷禮部尚書。復為左都御史。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八十大壽,前往熱河避暑,紀昀伴駕。任《八旗通志》館總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畿輔災,饑民多就食京師。故事,五城設飯廠,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請自六月中旬始,廠日煮米三石,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從之。同年,紀昀伴駕第六次南巡。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疏請鄉會試《春秋》罷胡安國傳,以《左傳》本事為文,參用《公》、《谷》,從之。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紀昀夫人馬氏去世。

清嘉慶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書,復移任左都御史。

嘉慶二年(1797年),移任禮部尚書。同年,疏請婦女遇強暴,雖受汙,仍量予旌表。

嘉慶九年(1804年)六月,紀昀八十壽辰,嘉慶帝派員頒賜珍品,親朋故吏齊聚一堂,為之祝壽。

嘉慶十年(1805年),封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二月十四日酉時,因喘病復發病逝於京城珠巢街本宅,享年八十一歲。嘉慶帝賜白金五百治喪,親作祭文、碑文,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予諡“文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