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自古以來,“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故事層出不窮。

《周易》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儘量不說話的人,大多都是有德之人;有很多話的人,就往往很急躁,一不小心,便會給自己惹來禍端。

一個高層次的人,都會管住自己的嘴,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1

有層次的人,從不輕易評價別人

很多人覺得不瞭解一個人,是沒有評價資格的,但如果瞭解一個人,就可以評論一兩句。

然而,人的悲喜並不相通。

再瞭解一個人,你也不能感同身受,更何況,在評論別人的時候,總會先入為主,所以知人不必言盡,是一個人的修養。

《名賢集》中有云:“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一個總是喜歡評論他人的人,不只也會被他人評論,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將門出身的賀若弼就是一個管不住自己嘴的人。

因為妄自評論別人,被隋文帝楊堅罷免官職並關到監獄後,他依然不收斂,還把宰相左僕射高熲和右僕射楊素稱作是“酒囊飯袋”!

隋文帝楊堅聽了,心裡便不舒服了:你把我的宰相稱為是“酒囊飯袋”,那任命他們的我算什麼?

隋文帝便去親自質問賀若弼:“你說我任命的宰相是酒囊飯袋,到底是什麼意思?”

賀若弼說:“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的小舅子,他們有什麼能耐,我還能不知道嗎?”

賀若弼自認為自己瞭解高熲和楊素,所以是有資格評論他們的。

卻不知道聽到這個回答的隋文帝氣個半死,聽聞此事的大臣們也覺得賀若弼太過分了,紛紛請求處死賀若弼。

雖然隋文帝沒有殺賀若弼,但從此也不再重用賀若弼。

王小波說:“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

隨意評論別人,不僅會降低自己的層次,還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禍端。

一個高層次的人,不管對方是不是自己熟悉的人,都不會輕易評價,就如弘一大師所說:

“吾每日思己之過都來不及,哪裡還有時間批評他人是否?”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2

有層次的人,從不輕易說人是非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隻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一起關在一個棚子裡。主人捉豬的時候,豬的叫聲要比綿羊和奶牛的聲音更加淒厲。

綿羊和奶牛都覺得豬太誇張了,奚落道:“你這也太假了吧,主人也常常來捉我們,我們就不會像你這樣叫。”

豬說:“那是一回事嗎?捉你們,不過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捉我卻是要我的命!”

聽了豬的話,綿羊和奶牛沉默了。

是呀,你不是我,你又怎麼知道我的處境?

立場不同,處境不同的人,是很難理解到對方感受的,隨意的一句評論,說不定就會成為壓垮對方的稻草。

《弟子規》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但是沒有人願意讓自己不好的事情弄得人盡皆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即使知道了,也不要說出去,免得得罪了別人,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知事莫聲張,是一種教養。

有一次,武叔拜訪顏回,卻在顏回面前說別人的錯誤,顏回聽了後沒有發表意見,反而婉轉地提醒武叔:

談論別人的錯誤,並不能顯示出自己的美好正直,有德行的人,只會就事論事,反省自己的的問題,而不是指責他人,議論別人的是非。

一個人,如果總是喜歡聲張別人的短處,揭露別人的傷疤,議論別人的對錯,那也就會捲入這是非中,甚至讓自己和家人都受到影響。

就像馮夢龍所說:“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知事不言盡,是一種高層次的教養,會讓你遠離是非,簡化自己的生活。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3

管住自己的嘴巴,是一種能力

可以管住自己嘴的人,都不會離成功很遠。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定影響力的曾國藩和胡雪巖就是這樣的人。

一直被人們稱為“第一個完美的人”的曾國藩,曾給自己立過一個“三戒”的規定:

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其中“戒多言”便是第一條。

一開始,曾國藩也沒有意識到少說話的重要性,直到一次和一個來給父親祝壽的朋友聊天聊過了頭,最後對方厭煩的離開,曾國藩才深刻的感受到:

話不能說得太多,不然會挑起事端來。

從此,曾國藩長了教訓,在說話辦事上尤其注意,每次和別人說完話,都會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以此來提升自己的修養。

被民間稱為是“活財神”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在還沒有起家的時候,也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勤打算盤;第二件事是少說話;第三件事是看歷史小說。

正因為他們都遵循“少說話”的原則,最後都成了厲害的人,他們的為人處世,也成了我們學習的典範:

“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一個有層次的人,必然是可以管住自己嘴的人。

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必要去評論別人,也沒有必要把自己說給別人聽。

海從來不說自己有多深,但它照樣容納百川;地從來不說自己有多厚,但它照樣承載萬物。

我們只需要在人多的時候,管住嘴,人少的時候,管住心。

喧囂世塵,勢利紛爭,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方可坦坦蕩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