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利特、硫酸鎂,一生一世一起走

其實寫微信裡的小文章,感覺最重要的是給文章取個好的名字,讓大家產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所以一直在想給這篇文章取個什麼名字。

看到網絡上有“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描述,感覺用來表達伊布利特和硫酸鎂的關係再合適不過了。

好基友,不但是指好gay的意思,廣義的涵義還包括哥們、死黨、戰友等的意思。

那麼今天我們就談一談伊布利特和硫酸鎂這一對好基友。

01 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機制

相信大家對伊布利特這個藥物都已經非常瞭解了。作為一個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它可以顯著抑制IKr離子通道,同時促進平臺期Na+和Ca2+內流,從而有效延長心肌動作電位時程及有效不應期。

在折返性心律失常中,折返波長=折返速度*有效不應期。當心肌有效不應期延長時,折返波長變長;當折返波長超過折返環長時,激動間隙消失,折返終止。

02 伊布利特臨床應用

伊布利特對心肌(心房肌,心室肌),特殊傳導系統(包括房室結,希浦系統)及房室旁路的電生理特性均有抑制作用。但是基於其對心房肌的作用更強,所以臨床上更多的應用伊布利特來轉復房顫或者房撲(心臟手術後,起搏器術中,射頻消融術中,合併預激時),轉復有效率分別可達31%-77%及54%-87%,成功率明顯高於普羅帕酮、胺碘酮及索他洛爾等藥物。

尤為特殊的是,在國內外的指南中,在預激合併房顫或者房撲的治療中,伊布利特均為I類推薦的藥物,而臨床常用的所謂“萬能藥”胺碘酮則是禁忌。

另外,基於伊布利特的電生理特性,伊布利特也可嘗試用於房速、陣發性室上速以及室速的患者。

03 基友硫酸鎂的價值

由於伊布利特可延長QT間期,故在伊布利特使用過程中,最擔心出現的不良反應就是尖端扭轉性室速(Tdp),其發生率約3%-4%。如何減少或者避免tdp的發生是伊布利特應用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課題。目前許多研究均顯示,伊布利特應用前和/或後靜脈給予硫酸鎂一方面可減少或抑制Tdp的發生,降低伊布利特的“毒性”,另一方面硫酸鎂還可提高轉覆成功率,增強伊布利特療效。

(1)減毒

可有效減少甚至抑制Tdp的發生。目前其機制尚未明確,推測可能如下:

①抑制L型鈣通道介導的鈣內流,降低了早後除極的幅度,避免達到閾電位,從而抑制了觸發活動;

②鎂作為鈉鉀ATP酶的輔酶,具有膜穩定的作用,可促進鉀離子內流,在不縮短動作電位時程的情況下減少了復極離散度。

(2)增效

已有多項回顧性研究的結果證實靜脈給予硫酸鎂可有效提高伊布利特轉復房顫或者房撲的成功率。另有來自澳大利亞的一項前瞻性、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預先給予硫酸鎂可顯著提高伊布利特轉復典型房撲的成功率(85% VS 59%, P=0.017)。目前,硫酸鎂增效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鎂本身所具有的抗心律失常特性以及對細胞內鉀鈣的影響有關。

04 基友硫酸鎂的用法

(1)初始劑量

結合《2010年獲得性長QT間期綜合徵的防治建議》及《2010年伊布利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的內容,個人感覺可以按照“215”的方法應用硫酸鎂,即2g溶於10ml推5分鐘以上(亦有文獻說靜推1-2min以上,看來推快點問題不大)。所謂“

215”主要是便於記憶,因為“215”反過來就是“512”護士節,這樣記憶相信大家不會再忘記硫酸鎂的使用方法了。當然,實際上文獻中硫酸鎂的預先用量可達4g,故哪種劑量佳還需在臨床工作中繼續摸索。

(2)應用時間

結合指南及相關文獻的內容,可於應用伊布利特前10min-2h預先給予硫酸鎂。縮短硫酸鎂和伊布利特先後應用的間隔時間有助於增強硫酸鎂的效果,但最佳時間尚缺乏臨床試驗的證據。

(3)後續劑量

如果應用伊布利特後Tdp仍有發作和/或發作頻繁,可隔5-15min重複上述劑量,並可以1-20mg/min的滴速持續靜滴7-48h,直至QTc間期降至500ms以下。

(4)不良反應

硫酸鎂應用過程中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及面色潮紅等,延長推注時間(10min以上)可有效避免。當血鎂超過3.0-3.5mmol/l時,可出現鎂過量或中毒的表現,所以在大量硫酸鎂應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注意監測血鎂濃度及腱反射情況。

總之,根據目前的指南及文獻相關的結論,在臨床實踐中聯用伊布利特硫酸鎂,既可減毒,又可增效,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 郭繼鴻,張海澄. 伊布利特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2010)[J]. 臨床心電學雜誌. 2010; 19(06): 401-412.

2. 獲得性長QT間期綜合徵的防治建議[J].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 2010; 24(06): 471-479.

3. Clemens Steinwender, Simon Hönig, Alexander Kypta, et al. Pre-injection of magnesium sulfate enhances the efficacy of ibutilide for the conversion of typical but not of atypical persistent atrial flut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8; 141(3): 260-265.

4. Kalus JS, Spencer AP, Tsikouris JP, et al. Impact of prophylactic i.v. magnesium on the efficacy of ibutilide for 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r flutter.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3; 60: 2308-12.

5. Tercius AJ, Kluger J, Coleman CI, White CM. Intravenous magnesium sulfate enhances the ability of intravenous ibutilide to successfully convert atrial fibrillation or flutter. Pacing Clin Elektrophysiol. 2007; 30: 1331-5.

6. D Tzivoni, A Keren, A M Cohen, et al. Magnesium Therapy for Torsades De Pointes. Am J Cardiol. 1984; 53 (4): 528-3.

7. Patsilinakos S, Christou A, Kafkas N, et al. D. Effect of High Doses of Magnesium on Converting Ibutilide to a Safe and More Effective Agent. Am J Cardiol. 2010; 106(5): 673-6.

8. Thomas SH, Behr ER.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Acquired QT Prolongation and Torsades De Pointes. Br J Clin Pharmacol. 2016; 81(3): 42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