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世經歷了幾個皇帝?你比較看好誰?

用戶9870338335254


盛世總夠有四位皇帝,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以及唐玄宗早中期李隆基。

這幾位皇帝裡只有李世民最厲害,為什麼呢?那要看看他這個皇帝是在什麼的情況下來治理國家的?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

就是在這樣的爛攤子上,唐太宗勵精圖治,一系列的政策改革,讓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軍事上讓長期騷擾北方邊境的突厥都偃旗息鼓,俯首稱臣,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史稱“貞觀之治”。

後期三位皇帝成就,都是建立在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到了唐玄宗更是將唐朝盛世推到了最繁榮的地步,所以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沒有唐太宗,哪有後來唐朝盛世。


騎驢爬樹


大唐從618年—907年,共有289年的歷史,

  大唐帝國從初唐崛起強勢,安史之亂,到晚唐的動亂,共經歷了22位皇帝。這些皇帝大多個性十足。

  1,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出身貴族世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孫子。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李淵晉陽起兵,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ps:他好像比較喜歡搶別人的媳婦兒~ )

  2,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可謂是英明神武,一代明主!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命尉遲敬德控制李淵,被立為太子。不久逼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設立安西都護,把中國的版圖擴大,將各民族納入到中華文明中來,李世民曾說過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3,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李世民第九子,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三子。

  說到李治我們馬上會想到他是武則天的丈夫,影視劇把他演繹的比較軟弱善良,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李治,是非常有才能的,有作為,很牛逼的一位君王。

  李治在位期間,進一步拓展大唐疆域,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

  滅高句麗(668年),這個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三個皇帝沒能徹底滅掉的小國,終於是匍匐在唐高宗李治的腳下!

  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

  比較可惜的是李治身體不好,30歲後便各種疾病纏身,據《新唐書∙則天武后傳》,他的症狀是經常發作“頭眩不能視”。

  是以,後期的朝政大多交給武則天處理。

  4,武周時期:則天大聖皇帝 武則天,624年—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

  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

  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她能夠從古代男權社會中殺出一條血路,登上最高的權利可見其能力,而武則天獨自統治的時候,

  基本也做到了政治清明,賞罰工作,雖然任用酷吏和男寵頗受微詞,但是並不影響武則天成為一代明君。

  5,唐中宗 李顯 ,656年—710年,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

  第一次,李治病死後,李顯繼承皇帝位。

  為了擺脫武則天的控制,李顯想把韋后的父親韋玄貞,升職為侍中(宰相),輔政裴炎表示不可。

  李顯圖一時痛快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

  沒想到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於是武則天把繼皇帝位才55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第二次,發動神龍政變後,復位稱帝。

  李旦被戲稱為 “六味地黃丸”,

  老爸——唐高宗李治,

  老媽——女皇武則天,

  兒子——少帝李重茂

  弟弟——睿宗李旦

  侄子——唐玄宗李隆基,

  再加上他自己可不就是 “六味地黃丸”嘛。

  李顯死的比較慘,被自己老婆韋后,女兒安樂公主,毒死的。

  5,唐少帝 李重茂 ,695年-714年,唐中宗李顯被韋后毒死後,年僅16歲的李重茂為皇帝,即位後不足一個月,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禪位給叔叔李旦。

  6,唐睿宗 李旦 ,662年-716年,武則天第四子,712年,禪位於兒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

  7,開元盛世:唐玄宗 李隆基,685年—762年,是唐太宗重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

  英明果斷,音樂造詣很深,顏值也很高。

  唐隆元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李旦禪位於李隆基。

  唐玄宗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勤於政事,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後期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玉環,加上過度自信,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至此,大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唐肅宗李亨 711-762

  唐代宗李毅 726-799

  唐德宗李適 742-805

  唐順宗李誦 761-806

  唐憲宗李純 778-820

  唐穆宗李恆 795-824

  唐敬宗李湛 809-826

  唐文宗李昂 809-840

  唐武宗李瀍 814-846

  唐宣宗李枕 810-859

  唐懿宗李漼 833-873

  唐僖宗李儇 826-888

  唐昭宗李曄 867-904

  唐哀宗李祝 892-908

  至此,輝煌燦爛的大唐王朝就此滅亡。

縱觀整個唐朝,小編個人比較欣賞李世民,雖然他的皇位來源不正。但是,沒有他的治理和功勞,大唐就沒有後面的強大!


胡亂看一點東西


唐朝 總共二十八個皇帝

比較看好 唐太宗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公元649年7月10日[2]),祖籍隴西,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

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雨那時的憂傷


唐玄宗李隆基與皇室成員一同西逃,馬嵬驛賜死楊貴妃後,玄宗逃向四川,太子李亨奔靈武(今寧夏靈武),並於該地即位,是為肅宗,尊玄宗為上皇天帝,將已失人心的玄宗權力基礎架空,玄宗時年72歲。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於泰陵(今陝西渭南)。


唯一的知新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歷二十一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

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就是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於農民戰爭。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大唐帝國也由此覆滅!



曉木列一下,唐朝皇帝順序表

唐高祖李淵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李顯 -- 唐睿宗李旦 -- 武則天

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肅宗李亨 -- 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適 -- 唐順宗李誦 --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 唐敬宗李湛 -- 唐文宗李昂 -- 唐武宗李炎 -- 唐宣宗李忱 --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 唐昭宗李曄 -- 唐哀帝李柷

唐高祖李淵簡介 唐朝開國皇帝,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簡介:唐高祖李淵(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於長安,是中國唐朝的開國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之後便統一了全國。635年6月25日,李淵駕崩。李淵死後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淵(566-635年6月25日),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佈全國,政局動亂。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義,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

 李淵生平 李淵的父親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為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他曾深受隋煬帝的重用。

 615年李淵被調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成功地解決了北方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敗了多支反隋軍隊,並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名義上他並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煬帝。他從太原出發進攻長安並很快(617年11月)就佔領了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皇帝,自封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煬帝被叛軍殺死後,李淵命令楊侑將帝位傳給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後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兒子李世民的幫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薛舉、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和梁師都等割據勢力。最後一個梁師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這時他已經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穩固北部的邊界,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

唐太宗李世民簡介 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明君的典範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李世民生平 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劉文靜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直、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績、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政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強迫高祖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唐高宗李治簡介 帝王生涯無所作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后,為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人物簡介

  李治(628~683),即唐高宗,字為善,漢族人。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是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歲。諡曰“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廟號“高宗”。 唐高宗共在位34年(649年—683年),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徐懋功)、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佈:“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諡號:天皇大帝(初諡)/天皇大聖皇帝(749年加諡)/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諡)。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應該說,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運的,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子承父業”同時又是不幸的。當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既而在他身後又是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在他們兩人並駕齊驅的時候,又總是被武則天搶佔了頭籌。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喜歡捉弄人。差不多被歷史忽略的高宗,卻平穩地做了34年的皇帝,這在唐朝所有皇帝當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高宗從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後,在位期間,一共14次改元;除了他身後的武則天因為經常會在一年當中數次改元而有18個年號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擁有年號最多的一位。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漢族,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韋后毒殺,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鳳凰山)。  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神龍三年八月三日加尊號為應天神龍皇帝,景龍四年六月二日壬午日半(710年7月3日)被毒死於神龍殿,終年55歲,廟號中宗,諡號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龍泉山)。武后生四個兒子,中宗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皇兄一死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

 高宗於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嗣聖”。中宗比高宗更為庸柔無能,即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元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固急以為不可。李顯大怒:“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36天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嚐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韋氏的鼓勵、幫助、勸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堅持著活了下來。因此,中宗和韋氏作為患難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對韋氏發誓說:“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滿足你的任何願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為太子。中宗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出於這一動機,他決定和武氏聯姻。就這樣,他的一個女兒即後來的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中宗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係穩固確立自己的地位。長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不過,因為牽扯麵不大,武則天並沒有深究。顯而易見,張易之、張昌宗已對中宗一家構成了威脅。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復國號為唐。中宗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儀。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

唐睿宗李旦簡介 歷史上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簡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於橋陵。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李旦(公元662-716年):即唐睿宗,又名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則天順聖皇后幼子。文明元年、景雲元年兩次稱帝,共在位8年,禪位於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於橋陵(今陝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里處)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史載“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於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

一代女皇武則天簡介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秘史(624年-705年),幷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是中華帝國唯一的女皇帝。傑出的女人,有絕頂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間任用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號(周)。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祖籍初唐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四川省廣元市人(在廣元皇澤寺有1955年出土的後蜀主孟昶“廣政碑”(公元959年),它是考證武則天出生於廣元的重要依據。)。她誕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於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慾。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豔,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人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瞭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唐玄宗李隆基簡介 因風流而毀了大唐的開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簡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也稱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唐朝皇帝位。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

  公元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李隆基遂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

 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公元756年,李亨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帝。

  唐代的中興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明皇。英武有才略,開元時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稱為「開元之治」。天寶後,寵愛楊楊玉環,封為貴妃,楊玉環父兄均驟貴,勢傾天下。及安祿山反,玄宗出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謂楊國忠通於胡人,而有安祿山之反,玄宗乃令殺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玄宗避難奔蜀,後肅宗即位於靈武,尊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愛歌舞音樂,曾於梨園教歌舞,所以後世尊其為伶人之祖師爺。死後廟號玄宗。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時年56歲的皇帝李隆基,率領著龐大的隨行朝臣,擺開雄壯華麗的儀仗,離開京都長安,浩浩蕩蕩地向臨潼城南驪山西北麓山下的溫泉宮進發。

唐肅宗李亨簡介 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的亂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肅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於靈武。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憂驚而死。


 唐肅宗李亨(公元711-762年):漢族,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元獻楊皇后。原名李璵,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死後,唐玄宗西逃,李亨繼位。李亨在位6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葬於建陵(今陝西省醴泉縣東北18裡的武將山)。



  肅宗一生頗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險遭不測;幼年、少年時代,又耳聞目睹了皇宮內院的紛爭與傾軋;成年之後,他眼見大唐帝國由繁榮昌盛轉向衰落。在他個人的政治歷程中,平靜的皇子生活與動盪的太子生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太平之世的皇子與紛亂之世皇帝的身份,也形成了強烈反差。安史之亂的混亂政局,給他個人提供了施展拳腳的舞臺。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組織平叛,收復兩京、消滅叛軍;二是“南奉聖皇”,也就是處理先在成都後來迎歸的太上皇玄宗的關係。他最後壯志難酬,平叛沒有取得最終勝利。
 總的來說,肅宗是位亂世天子,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併為身後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當然,由於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無法對後宮、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制,反倒給安史之亂後的重建留下了難消的隱患,這是肅宗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唐肅宗李亨,原名李璵,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都使,負責平叛。玄宗繼續西逃,他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肅宗繼位後,便圖謀收復兩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宰相房琯請求帶兵去收復長安,肅宗平時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請求。結果房琯在陳濤遭遇叛軍,全軍覆沒。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肅宗任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借用回紇兵,乘機反攻。先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肅宗曾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


唐代宗李豫簡介 唐朝第一個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漢族,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結束,大唐開始走向衰落。當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鄰國回鶻不斷勒索,西面有鄰國吐蕃侵擾。763年吐蕃佔領首都長安十五日。唐代宗為求暫時安定,大封節度使,造成了藩鎮割據。朝廷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唐代宗李豫(727--779):以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即公元727年1月9日。初名俶,原被封為廣平王。後進封為楚王。馬嵬坡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起初,肅宗皇后張良娣與宦官李輔國互相利用,後來卻有嫌隙。張皇后想殺李輔國,廢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兒子。公元762年4月,李輔國與程元振將張皇后殺死。肅宗因此被驚死,李輔國於同月擁立李豫為帝,改年號為“寶應”。

  唐代宗繼位後,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竟然對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代宗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後才能決定。不久,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統兵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十萬,攻打再次被叛軍佔據的東京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義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繼向唐軍投降。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七年零三個月的安史之亂。但是,經過這次戰亂,唐朝元氣大傷,由盛轉衰。東有藩鎮割據,西有吐蕃侵擾,北有回紇以馬匹高價交換的

  困難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慫恿寺院佔有許多良田美宅,國家財政經濟每況愈下。 由於討伐安史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佔領了陝西風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餘州,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陝州避難。於是,吐蕃兵佔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唐德宗李適簡介 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的皇帝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適(742年-805年)(適發音為Kuò),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於一場亙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在位26年,享壽64歲。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涇原兵變後,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德宗放棄了以往的觀念。在執政後期,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餘孽最後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之後,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一生四大矛盾 廣德二年(764)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並於二月舉行冊禮。大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身為皇太子的李適遵照父皇遺詔柩前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遺詔中所說,就是“二十有七載”,這是虛指。唐朝皇帝中,比他在位時間長的只有高宗和玄宗,太宗也不過在位23年;在他之後,再沒有哪個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時間長
  德宗登基以後次年改元。他在位期間,共使用了三個年號:建中(4年)、興元(1年)、貞元(21年)。 青少年時代的動盪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後,大有圖強復興的雄心壯志。即位之初,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實施革新,果敢有為。但是,德宗採取的很多措施都因為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有的儘管粗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當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後,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德宗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了矛盾和悲劇色彩。

唐順宗李誦簡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順宗,名李誦(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終年46歲,葬於豐陵(陝西省富平縣東北33裡)。

 唐順宗李誦,曾被封為宣王,公元779年被立為太子。李誦在東宮為太子的近20年中,時常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他不滿宦官專權和宮市等擾民措施,早已有意改變宦官專權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讀王叔文等一起籌劃日後繼位後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公元805年正月,李誦中風口啞,德宗因此而於公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誦帶病繼位。是為唐順宗。
 在唐朝皇帝中,唐順宗李誦(706.1.8--806)是特徵頗為鮮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儲君時間最長。順宗是以長子被立為皇太子,由於父親德宗在位時間長,他做太子的時間長達26年。

  第二,在位時間最短。順宗在位期間,沒有以皇帝身份過一個新年。即位當年的新年,他就已經是太上皇了。算起來,順宗在位時間還不足200天,在整個唐朝皇統體系中,他是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了。

 第三,順宗在如此短暫的帝王生涯中,還做了太上皇。這不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歷史上所有皇帝中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
 第四,“永貞”的年號是在他退位以後才改的。順宗在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為太上皇,儘管繼位的憲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舉行冊禮,但順宗八月五日下誥改貞元年號為永貞時的身份已經是太上皇。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順宗實錄》。該書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號稱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學家韓愈。有人認為作者韓愈和宦官俱文珍等關係密切,因而這一實錄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語多回護,但畢竟是留下了有關順宗及其有關時期情況的第一手記錄,彌足珍貴。第十,初次所加諡號字數最多: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諡號為“文皇帝”,是一字諡,高祖初次加諡號為“大武皇帝”,是二字諡。後來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諡號時,經常是四字諡,再後又多五字諡,唐朝末年還有懿宗的諡號“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諡就有七字,順宗是第一位。“號者,功之表也”,用來表功明德,可是,這長長的諡號對於在位時間極短的順宗來說,又能有什麼意義呢!順宗在生活的每一環節中,無論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為自己的妃子,還是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給父親作兒子;無論是身為皇太子時的深藏不露,還是登基後的革除時弊;無論是面對父皇對舒王李誼的偏心,還是兒子對自己的進逼;無論是宦官強求他選立儲君,還是逼他退位;無論是位居九五,還是成為太上皇,他都是隨遇而安,幾乎看不出他曾有過怎樣的爭強好勝。因此,能夠面對現實,能夠勇於面對政治現實,才真正是順宗一生中最明顯也是最擅長的一面。


唐憲宗李純簡介 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皇帝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純(778~820)中國唐代皇帝,即唐憲宗。805~820年在位。唐順宗長子。初名淳。貞元四年(788)封廣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為太子,改名純。八月即位。憲宗即位以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憲宗的政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平定了一些藩鎮。經過削藩,藩鎮勢力暫時有所削弱。後為宦官陳弘志(一作弘慶)等人謀殺。享年43歲,在位15年,死後諡號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唐憲宗李純(778--820):原名李淳,順宗長子,大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出生在長安宮中。憲宗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憲宗沒有能夠像太宗和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並駕齊驅、相提並論,這也正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820年2月14日),迷信神仙的憲宗被宦官所殺。

  李純出生時,正是皇曾祖代宗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即位,父親順宗被立為太子。李純幼年懵懂之時,長安城裡就發生了“涇師之變”,倉皇出逃的德宗沒有能夠保障宗室子弟的安全,那些沒有及時撤離者有77人死於叛軍之手,這使德宗一直痛疚不已。李純六七歲的時候,德宗剛剛重返長安。有一天,李純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樂,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在我的懷裡?”李純道:“我是第三天子。”這一回答使德宗大為驚異,作為當今皇上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既聞所未聞,又很契合實際,德宗皇帝不禁對懷裡的皇孫增添了幾絲喜愛。貞元四年(788年)六月,11歲的他就被冊封為廣陵郡王。

  唐憲宗自幼遭遇戰亂,他自身的家庭關係也很有些混亂。他的母親王氏曾是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德宗收養為子。憲宗自己的婚姻關係也有些奇特。貞元九年(793年),時為廣陵王的憲宗娶了郭氏為妻。郭氏,是尚父郭子儀的孫女,她的父親是駙馬都尉郭曖,母親是代宗長女昇平公主。昇平公主與郭曖之間的故事後來被人編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戲劇,流傳很廣。郭氏由於母親是唐代宗長女,這樣算來,郭氏與順宗是表姑侄,郭氏就長了憲宗一輩。或者說,論輩分,憲宗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輩。他們成婚後,順宗因為郭氏母貴,父、祖有大勳於王室,對這位兒媳表示出無比的寵愛。憲宗自己對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麼冷落,因為,貞元十一年(795年)時,也就是他們婚後兩年,郭氏就生了兒子李宥,他就是後來的唐穆宗。

...查看更多

唐穆宗李恆簡介 五個兒子中竟有三個做了皇帝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憲宗第三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於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最初名李宥,先封為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李恆是冊封為皇太子以後改的名字,這一點與他的父皇憲宗相同。

  穆宗以前的唐朝諸帝多能將皇位傳給兒子,高宗(武則天)還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親憲宗另外也還有一個兒穆宗光陵東神門石獅子(第十三子)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以後的懿宗,有第五子即位為僖宗,第七子即位為昭宗。此前,睿宗的兒子當中,一位受命登基(玄宗),一位追認為帝(讓皇帝李憲),三位獲贈太子,已被舊史盛讚為“天與之報,福流無窮”。但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個做了皇帝,即敬宗、文宗、武宗,這在唐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由於每個兒子即位後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後有三個皇后和他配享太廟,這在唐朝歷史上也屬罕見。穆宗於長慶四年(824)正月死時,剛剛30歲,相對於他之前的唐朝皇帝來說,可謂最短壽的一位。這些情況透露出,在穆宗君臨天下時,唐朝的皇位繼承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變得毫無保障。所有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們,穆宗時期的宮廷局勢已經難以用常規來審視了。

  宮變奪位

  穆宗出生前,其父憲宗已經有了長子李寧和次子李惲。排行老三的穆宗,卻有一個勢力強大的母親,那就是憲宗為廣陵王時於貞元九年(793)娶的妃子郭氏——對唐室有再造功績的尚父郭子儀的孫女。長子李寧的母親是宮人紀氏,次子李惲的母親竟沒有留下姓名,在這一情況下,究竟是選擇哪一位皇子,憲宗一直沒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後,到元和四年(809)三月,憲宗心中漸漸地向長子傾斜了。此時的李寧已經17歲,平素喜歡讀書,舉止頗符合禮法,深受憲宗的喜愛。於是在大臣李絳建議早立儲君以杜絕奸人窺伺覬覦之心時,他宣佈了立長子為嗣君的決定。這次冊立很費了一些波折,本來應該在春天舉行的冊立儀式,由於連續遭遇大雨,使時間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這期間有多少來自穆宗母親郭氏的阻力,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無奈。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剛剛做了兩年太子的李寧竟然在19歲的時候一病而死。憲宗悲痛欲絕,出乎意料地為他廢朝13日,並特別制訂了一套喪禮,加諡為“惠昭”。李寧的死,使憲宗不得不為選立繼承人再次陷入抉擇。

  此時,宮廷內外幾乎都建議選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寵的宦官吐突承璀則建議應當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惲。憲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惲因為母氏地位卑賤難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立三子宥的呼聲佔據了上風,憲宗也徒無奈何,只好請翰林學士崔群代次子惲起草了表示謙讓的奏表,於元和七年(812)七月下詔立李宥為太子,改名為李恆。十月,舉行了冊立大典。

  其實憲宗心裡對這位太子並不滿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沒有放棄為李惲的經營。憲宗這次立儲事件,為穆宗日後的登基埋下了禍根,也為自己留下了禍患。

...查看更多

唐敬宗李湛簡介 唐朝帝王中壽命最短的皇帝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長子,初封為鄂王,後徒封為景王,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穆宗於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後,他於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曆”。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葬於莊陵(今陝西省三原縣東北30裡)。

  人物簡介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長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8歲。

  唐敬宗即位後,奢侈荒淫。沉迷蹴踘(馬球),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後為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死後諡號為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敬宗李湛生平

  唐敬宗李湛,於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於東內大明宮之別殿。他是在長慶二年(822)十二月被冊立為皇太子的,這是因為穆宗突然中風而不得不在大臣裴度等人的強烈要求下才作出的決定。長慶四年(824)正月,敬宗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很快因父皇駕崩而登基。 敬宗登基後,根本不把國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遊樂無度較之其父穆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敬宗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一天到中和殿擊球,一天又轉到飛龍院擊球,第三天又在中和殿大擺宴筵,盡歡而罷。敬宗一味追求享樂,就連皇帝例行的早朝也不放在心上。三月的一天,群臣來到朝堂準備入閣議事,可是敬宗一直到日上三竿還沒有上朝。大臣為了參加朝會天不亮就要起床準備,皇帝遲遲不到,時間長了,臣僚們堅持不住以至於有昏倒者。

對新君的這一有悖祖制的行為,諫議大夫李渤提出了勸諫,敬宗在大臣的催促下,過了很長時間才姍姍來遲。退朝以後,左拾遺劉棲楚對皇帝的這一做法更是極力勸諫,他頭叩龍墀,血流不止。敬宗當時表現出很受感動的樣子,但仍是不改,後來甚至發展為一個月也難得上朝兩三次。為了使敬宗能夠上朝理政,在地方上任職的李德裕進獻《丹扆箴》六首,提出勸諫,敬宗命令翰林學士韋處厚起草了一道詔書表揚了李德裕,但是他對自己的問題仍然無動於衷。

唐文宗李昂簡介 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的皇帝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恆第二子,母貞獻皇后蕭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而死。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並不是既定的繼承人選。而他為什麼能夠承繼大統?簡單地說,乃是錯綜複雜的宮廷矛盾鬥爭的結果。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為江王。宦官劉克明等於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殺死唐敬宗後,偽造遺旨,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後,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立李昂為帝,改年號為“大和”。  文宗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各有朋黨,互相攻擊。官員調動頻繁,政權以至於皇帝的生死廢立全操縱在宦官的手中 文宗一心想剷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便從下層分別提拔了鄭注、李訓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為心腹。文宗採納鄭注等人的建議,首先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衛軍,以削弱王守澄的軍權,接著,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飲毒酒自盡。這時,鄭注已經被任命為風翔節度使,文宗決定由鄭注挑選幾百親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時,將他們斬盡殺絕。李訓為了搶功,乘鄭注去風翔搬兵之時,又與文宗商定改變原有計劃,先下手殺盡宦官,再逐走鄭注 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後的石榴樹上有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志弘帶領眾宦官去復看。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了了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的黨徒禁衛軍將軍韓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了,這使仇士良產生了懷疑。這時,一陣風吹動了門邊的布幕,仇士良等見裡面埋伏了許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將文宗推入軟轎抬著就走。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一個宦官當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著轎子逃入宮內。李訓見計謀敗露,化裝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揮神禁軍大加搜捕,屠殺了朝官1千多人,並於終南山追殺了李訓。鄭注聞變,引兵退回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唐武宗李炎簡介 開創唐朝短暫中興的滅佛皇帝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在位6年,終年33歲。武宗生於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臨死前十幾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過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文宗即位以後,一度想立長兄敬宗皇帝的兒子晉王普為嗣,不幸的是晉王普於太和二年(828)六月5歲時夭折,文宗追賜他皇太子的名號。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兒子魯王永為太子,第二年八月舉行了冊禮。文宗的楊妃不滿意太子永,一直謀求廢掉他,因為朝廷上阻力重重沒有成功,但太子永在開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劃上了句號。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傷感,認為自己枉為天子卻不能保全兒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賜兒子為“莊恪太子”外,還把火氣發到太子身邊的宮人身上,從此文宗也抑鬱成疾。開成四年十月,文宗沒有同意楊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議,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陳王成美為太子,還沒有來得及行冊禮,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開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監國。但是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為貪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據理力爭,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軍的仇士良、魚弘志,他們假傳聖旨,將文宗的五弟潁王瀍立為皇太弟,從十六宅迎入宮中。太子成美仍然以陳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駕崩之後,潁王柩前即位,這就是唐武宗。武宗即位後,將已過世的生母韋氏追冊為皇太后。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這年,已是27歲。多年來他迷信道教,周圍經常有一批道士相往來,比起純粹生長在深宮中的王子來說,他多了一些觀察社會的機會。與文宗不喜歡聲色歌舞不同,武宗經常騎馬遊樂,還常常帶著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敬宗無節制地遊樂不同,武宗並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他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書生意氣和迂腐,能夠面對現實,很多時候他敢於向宰相當面認錯,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們君臣在會昌年間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著應付,度過難關。


唐宣宗李忱簡介 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生母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鄭氏,李錡謀反失敗,鄭氏入宮後當郭太后的侍兒,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忱,即後來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


  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唐懿宗李漼簡介 唐懿宗實為唐朝間接的亡國之君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漸,以夔王屬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鹹通”。在位14年,終年41歲。曾用年號:大中、鹹通;死後葬簡陵,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唐懿宗李漼,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即位而且是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驕奢淫逸侏儒俑,不思進取,寵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對內憂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覺其難,把宣宗在位期間重新點燃起來的一點希望之光徹底熄滅了。

 大中十四年(860),即懿宗即位的第二年,二月安葬了宣宗,十一月改元為鹹通。使用這一年號,據說是因為宣宗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嶽晏鹹通”的句子。懿宗改元時記得他的父皇,但君臨天下以來的言行舉止卻幾乎看不到宣宗的影子。鹹通之政與大中之政相比也是相距遙遙,不可以道里計。《新唐書》的作者說懿宗是“以昏庸相繼”,正是對他的綜合評價。
沉湎遊樂——懿宗在位期間,對宴會、樂舞和遊玩的興致遠遠高出國家政事,對上朝的熱情明顯不如飲酒作樂。懿宗在宮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個月在宮裡總要大擺宴席十幾次,奇珍異寶,花樣繁多。除了飲酒,就是觀看樂工優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聽音樂,就是外出到四周遊幸,也會帶上這些人。懿宗宮中供養的樂工有500人之多,只要他高興,就會對這些人大加賞賜,動不動就是上千貫錢。他在宮中膩煩了,就隨時到長安郊外的行宮別館。由於他來去不定,行宮負責接待的官員隨時都要備好食宿,音樂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親王,也常常要備好坐騎,以備懿宗隨時可能招呼他們外出,搞得大家苦不堪言。《資治通鑑》中說,懿宗每次出行,宮廷內外的扈從多達十餘萬人,費用開支之大難以計算,這成為國家財政的一項沉重負擔。對於懿宗的“遊宴無節”,擔任諫官的左拾遺劉蛻提出勸諫,希望皇上能夠以國是為重,向天下展示出體恤邊將、關懷臣民的姿態,減少娛樂。對此,他根本聽不進去。鹹通四年(863)二月,懿宗竟將高祖獻陵以下到宣宗貞陵十六座帝陵統統拜了一遍。司馬光說:“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唐朝皇帝陵墓坐落在關中渭北高原上,1986年春天,筆者因隋唐考古學課業隨師門高誼乘坐專車考察關中唐帝十八陵(個別陵還沒有到),還足足用了近兩週,古時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還要帶上眾多的隨從、祭祀物品,必定不是三兩天可以來回的。遊樂和歌舞,成為懿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個官場也都瀰漫著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風氣,晚唐著名詩人韋莊詩中有“鹹通時代物情奢”的說法,他所詠“瑤池宴罷歸來醉,笑說君王在月宮”,正是對這一世態最好的描繪。任相不明——懿宗即位之初罷免了令狐綯,改任了白敏中。白敏中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時不慎摔傷,一直臥病在床無法辦公。他三次上表請求辭職,懿宗都不批准。白敏中有病,正中下懷,懿宗可以藉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會討論政事也是敷衍了事,他心思根本不在這裡。所以有位擔任右補闕的諫官王譜說:“白敏中自正月臥病,已有四個月了。陛下雖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語,但未嘗有到三刻(古代一晝夜為一百刻)的。這樣,陛下那有閒暇和宰相討論天下大事呢?”這番話使懿宗很不舒服,竟把王譜貶出朝廷去任了個縣令。負責行使封駁權力的給事中認為王譜是諫官,論事不應當貶斥,就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這一命令,沒有下發。懿宗就將此事交給宰相複議,那些宰相不顧國家體制,認為王譜不僅是對皇上勸諫,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把王譜貶職。

唐僖宗李儇簡介 玩物喪志宦官手中的傀儡皇帝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後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儼,生於鹹通三年(862)五月八日。懿宗病重彌留之際,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懿宗死後柩前即位。時在鹹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1歲;888年三月六日死於長安

唐昭宗李曄簡介 在位16年皇權衰微的悲劇性皇帝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姓李諱傑,即位後改名為敏,然後又改名為曄,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

結語

唐高祖李淵:創世之雄,能識時務。唐太宗李世民:少年英才、文治武功、知人善任。唐高宗李治,有文人氣質。武則天,唯一的女皇帝。唐睿宗李旦,無權之人。唐中宗李顯,三次讓出帝位很會忍。唐玄宗李隆基,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肅宗李亨,平叛安史之亂功不可沒。唐代宗李豫,窩囊。唐憲宗李純,奮發有為,亂世中創造“元和中興”。……唐昭宗李曄有志向,但無力迴天了。唐哀帝李拀,末代皇帝,結局淒涼。


父母年代記憶


唐朝被後世普遍認可的有兩個盛世:

1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

2開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我更喜歡唐太宗李世民,擅長騎射、四方征戰這是能武,戰勝李建成和李元吉順利登基這是有謀,國家建立治理有方這是有略,開國不殺功臣這是懷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愛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是謙遜。如此完美的君主讓人不得不愛。

反觀唐玄宗李隆基,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唐玄宗可以說是現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這一切。由於國家富裕,他開始溺於楊貴妃的溫柔鄉,因此花費直線上升,統治階級貪腐也變得嚴重,人民負擔加重,導致安史之亂發生,唐朝由盛轉衰。他是唐朝最強盛世的締造者也一手造成唐朝的衰敗。

(網圖,侵刪)


多維元素z


感謝,我是閒來無事聊聊歷史,唐朝盛世近百年,經歷盛世的皇帝有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我比較看好李世民。

李世民在位期間,開疆拓土,任人唯賢,善納諫言,輕徭薄賦,減刑輕罰,福澤萬民,史書上相關太多,不一一列舉

(一)社會治安良好,百姓休養生息

貞觀23年裡,處以死刑的犯人最少的一年只有19人,《資治通鑑》評價貞觀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貞觀年間李世民開疆拓土,但並未窮兵黷武,每一場戰役都是謀劃充分,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果,沒有過度消耗百姓,晚年徵高句麗時,百姓不僅不以戰爭為苦,反而說“唯願效死遼東”

(二)外交:貞觀時期,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奉大唐天子為“天可汗”,各國甘願為大唐效命,以為大唐出戰為榮,爭相成為大唐的屬國

疆域空前遼闊,李白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王勃埋葬在越南,大唐的通關文牒好用到無法想象。玄奘西行取經,一路經過多個國家才到達目的地,等他取經結束歸唐的時候,他去時經過的國家都已成為大唐的領土

其他國家有矛盾,請大唐出面負責調解;其他國家交戰,大唐可以出兵幫助;大唐可以干涉別國內政;更有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神蹟。

長安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城市,巔峰時期人口多達100萬,第二名的君士坦丁堡只有30萬,長安城的街道上各國商人使節絡繹不絕,頗有國際大都市的風範。

那是日本人精中的時代,譴唐使冒著生命危險來到東土大唐,朝拜大唐天子,學習大唐的先進文化,並帶回日本代代相傳。現在我們罵日本三姓家奴也好,罵日本無恥侵略也好,本質上它就是一個誰強跟誰混的島國,日本人做的歷代中國版圖變化視頻裡,把唐朝時的日本歸為大唐領土,史實卻並非如此,說日本是大唐最忠實的舔dog也不為過

就是這一時期,中國確立了在東亞文化圈的霸主地位,燈塔國般的存在更是把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

李世民執政的貞觀時期,處在經歷了幾百年亂世和隋末農民起義+人口蒸發四分之三+民生凋敝之後,這麼點家底,這麼脆弱的底盤,這麼落後的生產力,23年的時間,就是天神下凡也不可能創出一個盛世來。

李世民本人對於唐朝甚至對於華夏民族的巨大作用,除了開創貞觀之治為之後的國土最盛和開元盛世打下基礎,還有他本人寬廣博大的胸襟和開放包容的氣度為整個唐朝打上了自信繁榮的標籤,“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唐朝國祚近300年,盛世近100年,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整個國家的精氣神兒遠不如從前,但世人提起唐朝總是想到大氣磅礴的盛唐氣象。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唐朝盛世共經歷了三位明君分別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前期賢明後期昏庸的悲情天子唐玄宗李隆基,有小“唐太宗"之稱的一代明君唐宣宗李怡,最看好的當然是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


小龍女5505


貞觀李世民,李治,唐玄宗等。


用戶46401212138824大


武則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承上啟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