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隊友的雙簧戲到良幣驅逐劣幣

以哈耶克為精神導師的漢文帝最終戰勝了瓦爾拉斯附身的賈誼,那麼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呢?是到了哈耶克所說的——最好的貨幣脫穎而出呢?還是出現賈誼所擔心的,也如同十六世紀的英格蘭鑄幣局局長格雷欣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呢?

一、"劣幣驅逐良幣"機制

關於"劣幣驅逐良幣",不得不說這句話現在有些濫用的趨勢。在十六世紀的英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貴金屬的開採量有限,所以政府不得不在鑄幣的時候摻入越來越多的雜質,這樣後來鑄造的幣就沒有之前的成色好,於是人們不約而同地把以前成色好的銀幣藏起來,而使用成色差的銀幣,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來源。

先說吳王劉濞這邊,吳國下轄三郡五十三城,定都廣陵,也就是現在的蘇州一帶。本身就水網密佈,漁業和鹽業很發達,加之豫章郡有銅山,以當時的開採能力,幾乎堪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鑄幣來源。於是在劉濞的帶領下,吳國的鑄幣工匠們辛勤勞作,他們都懷揣著一個偉大的夢想,要為吳錢國際化的目標而堅持奮鬥!

這裡又牽扯到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將本國的貨幣國際化呢?吳國用吳鑄錢,漢朝用漢鑄錢不挺好嗎?其他國家偷懶用吳國的錢,豈不是吳國的鑄幣匠在免費地為其他國家打工嗎?

從好隊友的雙簧戲到良幣驅逐劣幣

其實不然,貨幣國際化自有其妙處,在這裡依然用漢朝舉例子。如果漢朝直轄區的錢只能在漢朝本地用,而吳國的錢兩國皆可用,有什麼後果呢?表面上看,漢朝是佔便宜了,因為漢朝可以不斷地出口商品到吳國,換回吳國錢,創造國際貿易的順差,而吳國的錢卻源源不斷地流向了中央朝廷,吳人這不是活雷鋒嗎?

要是漢文帝也這麼想,劉濞估計就樂開花了。首先,吳國錢確實流向外地,但並不是無償發放的,任何一筆開銷都意味著買入了相應價值的生產或者服務,因此在吳國錢正向流出的同時,那些在漢初百廢待興時期所緊俏的各種物資和裝備,都被金錢所吸引,逆向地流入吳國的境內。

二、大叛亂的開始

也正因為如此,吳國才能在漢文帝死後不久,漢景帝削藩的時候組織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漢帝國中央政府一度風雨飄搖,直到名將周亞夫用了一個很不厚道的計謀:以皇帝的親弟弟梁孝王劉武為靶子,吸引七國叛軍的注意力,然後自己伺機斷了叛軍的糧道,讓叛軍人心惶惶不戰自亂,方才討平——當然這是後話了。

從好隊友的雙簧戲到良幣驅逐劣幣

其次,吳錢有了信譽,有了更多使用的機會,那麼就有了被其他國家的人民收藏、儲備作為"避風港"的可能。如果吳國出現了天災人禍,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的金錢,劉濞還可以學美聯儲,搞定量寬鬆。

從好隊友的雙簧戲到良幣驅逐劣幣

在漢朝的時候,儘管沒有印鈔機這種方便的手段,但是通過稍微降低銅錢品質的方法,迅速大量地鑄造出新銅幣依然是可能的。以此故意製造通貨膨脹,讓自己的貨幣貶值,其他手裡儲備有吳錢的國家相當於都自動地為吳國承擔了部分的損失。

有了這兩個好處,劉濞當然很樂意為全漢朝提供大量的銅錢了。當劉濞樂不可支的時候,卻有一位叫作鄧通的人脫穎而出,和劉濞形成了雙寡頭的制度,一如歐元與美元對峙一般。

鄧氏鑄錢廠是不折不扣的國有企業,後臺很硬——就是漢文帝本人。

鄧通和漢文帝的關係很是曖昧,司馬遷在《史記》中用了"彌子瑕之事"來指代。彌子瑕是衛國的大夫,和衛靈公是一對好基友。古代著名的基友隱語"分桃斷袖"中的分桃,便是指彌子瑕之事。說的是有一天彌子瑕和衛靈公遊桃園,彌子瑕伸手摘了一個桃子吃了一口,覺得很好吃,就隨手遞給了衛靈公。衛靈公很感動,心想:"他是多麼愛我啊!都忘了是自己吃過的了,還要給我吃。"

根據《史記》的記載,鄧通本人和漢文帝的相遇就很有緣分,漢文帝夢見自己上天,上不去,有一個船伕推了他一把,把他推上去了。在夢裡,漢文帝還記住了這個船伕的一個特點:衣帶結是系在後面的。

從好隊友的雙簧戲到良幣驅逐劣幣

第二天,漢文帝在未央宮邊的水池旁猛然發現了鄧通,面目模樣與夢中的船伕一樣,更重要的是,衣帶結也是系在後面的!這種記載,明眼人一看便知,當是漢文帝和鄧通早就互相看對眼了,倆人商議以衣帶結系在後面為暗號,漢文帝裝著尋找夢中之人,以此塞天下人之口罷了。

如果鄧通就是一個寵臣,漢文帝多賞幾筆錢也就是了,但是鄧通能夠獲得蜀郡的銅山,不能不說是漢文帝很妙的一招棋。剛才已經講述了,對貨幣發行權的控制,主要是吳國和中央政府在掰手腕,而這場對陣,中央政府不能輸也輸不起。

中央政府的銅雖然不足以發行全國,但卻一定要在與其他郡國的競爭中扮演一個很強勢的角色,最好能成為其他郡國的避險天堂貨幣,一如美元在當今世界的地位一樣。更重要的是,負責管理鑄幣以及發行的這個人,一定要是漢文帝本人很信任並且能夠直接操縱的,否則萬一被其他的諸侯國收買了,中央政府再失去了對蜀郡銅山的控制,那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了。

三、好隊友唱雙簧

漢文帝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鄧通是最合適的人選。他沒什麼大才幹,但是對皇帝安排的事情都很上心,在朝廷中也沒有什麼基礎,就是一個寵臣,完全不用擔心失去控制。那麼如何把鄧通推到前臺呢?漢文帝和鄧通又唱了一出雙簧:

有一天,當漢文帝帶著一幫內臣近侍,在鄧通家飲酒作樂的時候,有一個相士上門了。平日裡謹小慎微的鄧通,並沒有讓人把這個相士攆走,反而叫住了他,讓他給自己看相。

這位相士端詳了半天,說:"足下是貴人之相,但恐怕會貧餓致死,不得善終啊!"鄧通佯裝吃驚地說:"啊,怎麼會,你再看看?"那相士又反覆端詳鄧通的臉,仍是堅持同樣的說法。這時旁邊的漢文帝說話了:"朕是皇帝,想讓誰富誰就富,愛卿如何能餓死?聽說蜀郡嚴道的銅山儲銅頗多,就賜給鄧卿家鑄錢吧!"

皇帝一句話,這鄧氏鑄錢廠就算成立了。而鄧通在接到任務之後,也確實做得不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做出來的錢質量為當時全國之冠,到現在都是珍貴的收藏品。

從好隊友的雙簧戲到良幣驅逐劣幣

鄧錢鑄出之後,因為其上好的質量和國營的名頭,迅速搶佔了關中的市場,並且關東大量的商戶、農家也更願意接受鄧錢而非吳錢。在高端市場,鄧錢全面壓倒了吳錢,而吳錢勝在量大並且質量也還可以,仍然在函谷關以西的廣大領域具有國際貨幣的地位,但是正在崛起的吳國被漢文帝這麼當頭一棒,吳錢充當大漢朝通用貨幣的美夢破滅了,而吳國發展的勢頭也隨之緩慢下來。漢文帝這一手可謂是一石二鳥:一方面,扶持並控制了一個國有鑄幣廠,保持中央政府自己鑄幣的強勢地位;另一方面,也給了自己所親近的鄧通無比多的財富。古往今來都說漢文帝是三代以下第一仁君,而從這件事情上來看,其心思之縝密程度與舉重若輕的政治手腕歷代卻少有其匹。

從好隊友的雙簧戲到良幣驅逐劣幣

再回到剛才的話題,為什麼開放鑄幣權之後,沒有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呢?原因無他,兩個字——競爭。

所謂"劣幣驅逐良幣"是十六世紀的英國出現的狀況,主要是因為當時只有大不列顛鑄幣局發行貨幣,是壟斷的;而且鑄幣局還承諾優劣兩類貨幣具有同樣的法定價值,並願意以國家信用做擔保。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英國銀幣都可以以自己的法定價值花出去,不存在貶值的現象,而老百姓又能夠辨認出哪些是雜質少的銀幣,哪些是雜質多的銀幣,所以很自然的,大家都願意把雜質多的花出去,留下雜質少的作為儲備。

而漢文帝統治時期,吳鄧雙寡頭競爭,如果國把自己的錢造得質量太差,老百姓就會更偏好使用鄧錢而拒絕使用吳錢,吳錢的國際地位就會下降,再想讓其他國家的工人給自己打工就困難了;同樣的道理,鄧錢也不敢將質量造差,兩家的銅錢必須維持在一個所有人都覺得合理的質量水平上,才能共享發行國際化貨幣所帶來的益處。

參考文獻: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都有什麼作用》

《什麼是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