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蘇軾,想學只活33歲的範滂,母親:那我就做範滂之母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但少時不喜學習的蘇洵,卻生了一個從小就好學的兒子蘇軾。

蘇軾出生在眉州眉山。他母親程氏出身於眉山鉅富之家,因父常在外遊學,蘇軾及其弟蘇轍小時都是程氏親自教讀。蘇軾從小就熱讀經史,心懷壯志。他在十歲時,見母親看東漢的《範滂傳》後,慨然嘆息,就問:“我若做像範滂一樣的人,母親會同意嗎?”

蘇軾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範滂是短命之人,只活了三十三歲;且因他被陷“鉤黨”之罪,被下詔緝捕,為不連累他人主動投案,自願赴死。古代的讀書人講究“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普通百姓也講究“趨吉避凶”。像範滂這種“明知必死,也自願去送死”的人,在某些世人眼裡自是傻子一個,應不是聰明人所為。

10歲的蘇軾,想學只活33歲的範滂,母親:那我就做範滂之母

對蘇軾的提問,沒想到程氏卻這樣回答:“你能做範滂,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對範滂的英勇就義,範滂的母親是讚許的。當範滂和母親訣別時,他母親並沒有勸他逃跑避難,而是對他說:”你現在能夠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也無遺憾了!有了好名聲,又想求長壽,這怎麼能兩全呢?”

原來範滂是東漢“八顧”之一,也是“江夏八俊”之一。他母親所提的李膺與杜密,還有王暢,都是當時的名人,備受知識分子崇拜。太學生們更是視他們為正義和知識的化身,曾專門為他們編了順口溜:“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範滂能與他們齊名,說明範滂也是當時天下知識分子的楷模。

10歲的蘇軾,想學只活33歲的範滂,母親:那我就做範滂之母

其實範滂也是當時做官的楷模。他從小就有高潔的情操,因孝順、正直被提拔。他做官清廉,公正不阿,有”澄清天下之志“。有一次朝廷派他到發生饑荒,盜賊紛起的冀州地區巡查,剛到冀州境內,當地那些貪汙受賄的官員,一聽說他來了,竟嚇得都自動辭官離去。

從蘇軾母子的一問一答中,可知蘇軾從小的志向,就是以範滂為榜樣。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範滂對蘇軾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比如後來做官的功軾,也像極範滂,始終謹守本心,從不曲意逢迎。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對新法採取的態度是,公開拒絕執行,或“因法以便民”,即只推行新法於民有利的部分;而當變法派失勢,他又反對保守派的盡廢新法,主張參用所長,以致被新舊兩黨夾擊,數次被貶,甚至被捕入獄。

蘇軾和範滂都是智者,難道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明哲保身嗎?

10歲的蘇軾,想學只活33歲的範滂,母親:那我就做範滂之母

範滂在自願赴死前,跟母親訣別後,曾對兒子說了這樣一番話:“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他沒有教兒子應該怎麼做,只是告訴兒子,“惡不可為”,而為善,有時結果難免會像他一樣。然後讓他自己選擇。

蘇軾和範滂都明知自己所為的結果,仍義無反顧,因這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一個人,要做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關鍵在於選擇。而選擇的標準,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將來的成就。蘇軾從小就選擇以範滂為做人標準,因而他後來也成了天下知識分子的楷模。

人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的選擇固然重要,但父母的影響也同樣不容忽視。如果蘇軾的母親,怕兒子學範滂的一根筋將來會短命,而反對他所選擇的做人標準,甚至乾脆幫他選擇那些懂明哲保身的人作標準的話,很難想象,倘若蘇軾因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也被灌輸滿腦子“好死不如賴活”之類的明哲保身思想,那他還有可能取得那些震古爍今的文學成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