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出貴子, 要闖多少關?

在努力程度近似、 智慧相同的條件下, 名師名校培養出來的學生, 成為“貴子” 的幾率, 顯然要大於窮困學生。一位當了 15 年教師的人日前在網上發帖, 稱現在成績好的孩子越來越偏向富裕家庭,

“這個時代寒門難出貴子! ” 發帖教師直言, “寒門學子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 。 該帖在網上點擊率已有 40 多萬次。在師資方面, 大量優秀人才的流失, 讓寒門子弟承受著不公平。 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體現, 教師資源的匱乏、 教師生存環境的惡劣, 讓農村以及偏遠地區的孩子, 站到了比城裡孩子低得多的起跑線上。 艱苦地區有 92. 5%的校長反映 35 歲及以下青年教師流失, 其中 74. 6%的校長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幹教師。 分析這些教師流失的原因是, “待遇低、 生活條件差、 工作環境艱苦、 個人發展機會少。 ”即便寒門子弟埋頭苦讀, 大學之門也並非向他們公平地敞開。 從上世紀 90年代開始的高校收費改革, 到 1996 年左右並軌時, 全國平均收費標準年均約為500 元, 但到 2005 年時, 收費即飆升到 5000 元左右, 10 年漲了 10 倍。 近幾年漲幅漸緩, 但每年上萬元學費的大學屢見不鮮, 對窮苦家庭的學生來 說, 這無疑是一筆很大的數字。進入北大、 清華, “寒門貴子” 會愈加顯現出其勵志功用, 而如今非重點中學的學子想進入這樣的名校也非易事。

寒門出貴子, 要闖多少關?

比如, 全國那麼多中學, 為什麼只有少數重點中學才有推薦資格?校長實名推薦的理由, 為何出現大量類似“綜合成績優秀” 這樣的籠統用語?對“寒門出貴子” 最直白的理解是, “越窮的人家越容易出人才” 。 這個觀點強調的是窮人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份, 懂得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惟一途徑。用感性的角度理解, 這個觀點是成立的, 但理性一些看, 它卻不符合常識。 什麼是常識?在努力程度近似、 智慧相同的條件下, 名師名校培養出來的學生, 成為“貴子” 的幾率, 顯然要大於窮困學生。 窮困學生惟一的“武器” , 是藉助教育的公平與公正實現翻身, 但這個“武器” , 在他們接受基礎教育時就被打折了。“重點高校, 中產家庭、 官員、 公務員子女則是城鄉無業、 失業人員子女的 17 倍。 ” 這個現實背後, 隱藏著多少寒門子弟的無奈、 悲觀與失望。 從幼兒園開始, 他們就展開了實力懸殊的闖關, 但從求學到升學, 從畢業到就職, 中間無數道關口, 任何一道都可能讓他們夢碎。 在這個背景下, 就不難明白, 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有著多麼沉甸甸的分量。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 就有人感嘆“為何一些名牌大學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了 ” 。 那其實是“寒門難出貴子” 的不同表達罷了。我從寒門出, 仍是工薪族, 還有一些親戚朋友仍生活在農村, 皆為寒門。作為寒門中人, 我又該怎樣給我們的孩子解釋“寒門難出貴子” 呢?時下確實存在“拼爹” 的情況, 可我也不想讓孩子回到“老子英雄兒好漢, 老子無能兒混蛋” 的價值判斷中去。 我要告訴孩子, 我國憲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週歲的公民, 不分民族、 種族、 性別、 職業、 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 教育程度、 財產狀況、 居住期限, 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 同時, 我還要告訴孩子, 生在寒門, 你也可以有幸福的人生。 不是有句老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 苦難有時也是一種財富。 你早早地嚐到生活的艱辛, 也會更懂得生活的不易。 既然現實不那麼容易改變, 只有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 人家出門旅遊看山水, 其實你住的地方的空氣比城市裡好多了。 當然, 一些好的老師紛紛調進了城裡, 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那你更要加倍努力, 千萬不要破罐子破摔。

我還要告訴你, 我曾經看過的四篇文章。 一篇是《我奮鬥了十八年, 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另一篇是《我奮鬥了 18 年不是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還有一篇是《奮鬥了 18 年, 咖啡還能喝多久》 , 另一篇是《其實, 不喝咖啡又如何》 。 這四篇文章, 既講了現實, 也講了理想, 還講了人生。 其實,寒門的孩子, 也許註定無法過著安逸的生活, 但經過自己艱苦打拼出來的成就,同樣是可以獲得人生的滿足與快樂。 不管讀什麼大學, 最該懂得感恩、 要有孝心, 有顆善良的心, 那樣完全可以讓你的生命怒放。孩子, 不管你未來在哪裡讀書, 都不要失掉了自我的尊嚴; 不管是從事何種勞動, 不要失掉了對未來、 對生活的希望。 請不要啃老, 也不要被暫時的困難所擊敗。 最好用自己的行動與成就來向“寒門難出貴子” 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