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年最大創傷——蒙古國的困境和未來

蒙古高原是一塊美麗的土地,獨特的民族風情與自然地理景觀構成了世界上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線,“天地不盡兩重,道路不盡九條,只要敢取,連日月都可抓在手裡”。 “將環繞禁院的牆垣吹倒,並將樹木連根拔起,卻將鮮花的種子從一個花園傳播到另一個花園”。蒼狼一樣的成吉思汗最終成為蒙古高原上最神聖和最偉大的名字,這位曾令世界為之震顫的偉大征服者讓無數人為之著迷。

中國百年最大創傷——蒙古國的困境和未來

蒙古高原

中國百年最大創傷——蒙古國的困境和未來

蒙古

最近10多年,蒙古國發現的豐富自然資源和人文遺蹟更令世界為之稱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眾多探險家和投資者,人們驚歎這是過去200年間地球上最後一塊未開發的神奇處女地。根據有關資料,蒙古國現已探明的有煤、銅、鎢、螢石、金、銀、鉬、鋁、錫、鐵、鉛、鋅、鈾、錳、磷、鹽、石油等80多種礦產,其中煤蘊藏量約500-1520億噸。此外,螢石蘊藏量約800萬噸、鐵20億噸、磷2億噸、銅800萬噸、鉬24萬噸、鋅6萬噸、金3000噸、銀7000噸、石油15億桶。額爾登特銅鉬礦已列入世界十大銅鉬礦之一,位居亞洲同類企業之首。森林面積為183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為8.2%,木材蓄積量為12億立方米。

中國百年最大創傷——蒙古國的困境和未來

蒙古礦產分佈圖

縱觀蒙古國實行民主改革近20年以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我們仍很難找到一個給蒙古國合乎正常發展軌道的眾多理由。

在經濟領域,一部礦產資源法令蒙古社會上下紛爭和隔閡不斷。最近10多年蒙古國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世界所矚目,僅在南戈壁省(該省面積16.54萬平方公里,緊鄰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發現的奧雲陶勒蓋銅金礦和塔本陶勒蓋煤礦兩大礦床就讓蒙古國“出盡了風頭”。 然而正是這兩大礦床讓蒙古國在如何權衡與取捨外國投資者、本國政府和公眾三者之間的利益上舉棋不定,令其國際形象大為受損。另據蒙古公開協會論壇提供的信息,截止2016年1月2日,蒙古政府現已頒發了8,202張礦業開發許可證,總面積達4,940萬公頃,佔到了蒙古國土面積的近31%。這些舉措對發展和提升國民經濟質量雖有所幫助,但其實質效果有多大仍值得懷疑,一哄而上的礦產項目開發給本已脆弱的蒙古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雪上加霜。

在政治領域,看看蒙古國的對外關係,我們發現國家大呼拉爾1994年通過的《蒙古國對外政策構想》規定,蒙古奉行開放、不結盟、多支點的和平外交政策,強調“同俄羅斯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是蒙古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主張同中俄“均衡交往,發展廣泛的睦鄰合作”。同時重視發展同美日德等西方發達國家、亞太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國際組織的友好關係與合作。2004年12月,蒙古國家大呼拉爾通過的決議指出,蒙古積極推行符合穩定發展目標的,獨立、開放、多支點的對外政策,全面鞏固與中、俄的睦鄰關係與合作,發展鞏固蒙美全面夥伴關係與合作,深化鞏固與歐盟成員國間業已發展的雙邊關係,擴大發展合作領域,發展與東盟地區論壇成員國間的雙邊關係,積極參加東北亞和中亞政治、經濟活動進程和對話,積極參與聯合國和其它國際機構的活動,把握機會,保障本國安全。仔細分析上述文字表述,我們不難看出,蒙古國對自己現有的獨立地位一直心存憂慮和驚恐,這是什麼原因呢?不言而喻,蒙古國的獨立地位一直不鞏固,這既是歷史的原因,也是現實的原因。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孰先孰後的激烈爭執也更使得蒙古政壇的亂象更是光怪陸離。

在文化領域,年輕人中間的西方思潮氾濫成災與傳統蒙古社會的豪放淳樸激烈對抗,這種矛盾帶給了蒙古社會缺乏創新與激情,自信心嚴重不足,恐懼與排外心理格外嚴重,這是蒙古民族的不幸,也給周邊國家和地區帶來了不穩定。在現實社會中的蒙古有兩個具體的事例,比如傳統蒙古社會沒有賭博現象,但是在首都烏蘭巴托市,賭博現象普遍存在,這其中的很多人儘管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

回顧過去,由於歷史的、許多不可揣摩的政治因素,20世紀20年代成為了大中華地區民族分裂最慘痛和最悲傷的時代,如今這一頁翻過了差不多近100年。然而100年過去了,蒙古國依然未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政治局勢動盪、經濟困境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嚴重這三大問題是制約蒙古國未來發展的瓶頸,國際社會幾乎無法看到一個繁榮穩定的蒙古出現。由於以往存在的悠久文化和歷史淵源,許多中國人的國家統一觀裡面仍然包含著蒙古地區的影子,在當代社會無論我們是以何種方式看待蒙古國與中國的溝通與交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蒙古過去對中國恨多於愛的恩怨情仇必將因為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擴大而消減。

在如今的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羊絨、褐煤和成吉思汗”這三樣成為了該區發展經濟、走向世界的戰略品牌,而且基於同文同種的共同民族特質和互惠互利的地緣優勢,雙方都把成吉思汗視為自己民族的聖祖,兩地也都在開創和繼承成吉思汗文化的巨大影響,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文化經貿交流活動。

中國百年最大創傷——蒙古國的困境和未來

內蒙古兄弟

聯繫到中國與蒙古國的未來發展方向,客觀地說蒙古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蒙古的穩定需要中國的支持與理解。如今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動力源,然而有人要問,要維持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未來的發展最缺少什麼?答案是礦產資源。有資料顯示,如果中國不加強勘查找礦,儲量沒有重大突破,到2020年,中國將需要進口大量的礦產資源,包括目前還處於出口地位的鋅礦產等,到時也將面臨危機。事實上,人類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是來自於礦產資源。礦產資源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和“血液”,有學者指礦產資源對於人類來講,其價值絕不亞於糧食,再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模式都可以複製,而礦產資源卻不可再生。

由於人口眾多,我國人均礦產資源消費量卻一直很低。比如,我國人均石油消費不足美國的1/18,不足日本的1/13。有人曾斷言,如果中國人像美國人那樣消費礦產資源,三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費!此話並非危言聳聽。中國資源危機的根源不僅僅來自於人口眾多,更來自於過高的生產能耗。據中科院測算:我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是德國的4.97倍,是日本的4.43倍,甚至是印度的1.65倍。中國以佔全球3.9%的GDP,卻消耗了全球12%的能源,15%的水,28%的鋼材和50%的水泥。龐大的人口體系與奇高的生產能耗,拉動了資源消費量的節節攀升,這是當下我國政府面臨的最緊迫問題。

很明顯,上述現實揭示了蒙古國與中國未來發展的內在聯繫。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規律,現在的蒙古政壇精英們未必會想到這一點,他們著眼點或許僅僅是維護和保持現有的一點點“利益和好處”,對未來發展大趨勢缺乏應有的真知灼見和認識,兩邊的經濟融合大趨勢必將證明蒙古政壇領袖們口中所稱謂“蒙古國”僅僅不過是愚弄廣大農牧民、謀取個人私利和實現其政治野心的宣傳工具。

大中華地區的歷史是一部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歷史,歷史上蒙古高原曾融入大中華地區,一部分離到融合,再從融合到分離的歷史,相信在未來不久將會再次融入到大中華地區的範疇來,這無疑對中國是有意的,對蒙古這一民族也是有意的,這就是未來蒙古的前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