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慫,當中的貓膩不得不說

受到多重消息刺激,今天所謂的“科技股”又蹦躂了半天,下午被外圍帶崩(包括日股和歐美股指期貨等)。

哪些消息呢?

其一,昨天國常會宣佈,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兩年。

其二,歌爾股份發佈一季報預告,扣非增長89%。

其三,官方PMI達到52,民間的財新PMI也回到了50.1。

莫非這些消息是愚人節騙炮?暫且撇開市場情緒、存量資金博弈等等短期因素,我本著較真精神,帶你一個個來看吧。

先說PMI。2月是疫情影響最集中的時段,PMI也落至歷史最低點的35.7;3月隨著供給約束打開、復工復產推進,PMI回升是正常表現。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做為科普,我們看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的調查問卷: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從題目的問法能夠看出,PMI本質上是一個環比概念,據統計局的解釋,其變化幅度與上月基數有很大關係,不能準確反映各類指標絕對值的變化。

所以4月PMI會更為關鍵,它代表復工完成之後需求的邊際變化方向。

總之這個月PMI回到50上方,意義較小,先不忙著嗨。

接著看歌爾股份,這部分也很有指標意義,一度帶嗨了今天的消費電子板塊。下面我就嘗試來論證一下它一季度業績高增的含金量。

歌爾佔比5成的精密零部件業務,廣泛應用在消費電子各個領域的各類產品,雖然沒有具體分佈數據,但去年手機市場萎靡之下,上月底歌爾披露的2019年快報歸母淨利能夠達到全年50%+的同比增長,廣為人知的TWS耳機爆發,應貢獻了主要增量。

2019年過去了,2020年一季報才是關注重點,如果手機因供應鏈更復雜、單機價格更高等因素,換機邏輯受到疫情影響更大,導致暫時缺位,那麼以TWS為首的各種可穿戴設備能不能持續增厚業績,才是關鍵。

根據昨天來自旭日大數據的2020年1月TWS全球品牌TOP20出貨量排行榜,可以估算出,單1月份出貨量前20名的合計,就超過了2019年全年出貨量的20%,也超過了2019年4季度整體出貨量的8成。(主要看比例即可,旭日調研的數額比起counterpoint都會高出一頭。)

由此可以判斷1月單月TWS全球出貨仍是同比大增的。接下來爆發的疫情,會對一季度TWS耳機造成衝擊,業內預計損失20~30%的出貨量,二季度可能持續受制海外訂單削減,對疫情後恢復正向發展,業內則都保持樂觀。

檢查過數據後,個人感覺歌爾的一季度業績可能較大比例來自疫情前,海外疫情拐點未現之下,二季度受到壓制的可能性仍大,別忙回補倉位,至少不要追漲。

最後來看新能源汽車政策延長,這個方向基本就是1月份百人會論壇所釋放信息的兌現,之前已經被預計到了,我前期文章也說過。所以消息不構成劇情反轉,算是符合預期。

先看補貼

的部分,2019年相比2018年退坡50%以上,2020年原定是最後一年,2021年起完全取消: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點擊放大)

現在是將完全取消的時間點延後到2023年,這中間也不是不退坡了,具體怎麼退坡,還要等待確認。

其次是電動車購置稅減免,這是2014年9月開始,原本的效期就是到2020年底,百人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曾有建言延長五年,現在先給兩年,不妨兩年後再跟蹤。

這件事意義正面,和消費券性質差不多,屬於槓桿撬動式的促銷,同時也是對於發展新能源既定國策的一個宣示。

接著,我們就要觀察消費者是否買賬了。

根據《2019年麥肯錫汽車消費者洞察》,仍有約45%的消費者暫不考慮新能源汽車,調查結果顯示,續航和充電仍是消費者的最大擔憂,但只有不到50%消費者認為這是主要顧慮,相比2017年的74%大幅下降。其它顧慮,如技術不成熟、安全性低等,也都較2017年明顯減輕,側面佐證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認知度和接受度的提高。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點擊放大)

在充電方面,相對於高線城市,低線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用戶對公共充電設施的依賴度明顯 更高,這也是充電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地區。整個充電旅程中,消費者最突出的痛點在於充電設施覆蓋不足,近60%消費者的痛點可歸結為充電設施佈局不完善,充電設備太少和選址偏僻等問題。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點擊放大)

關鍵就是充電樁

嚴格來說,充電樁建設,並非正宗定義上的基建。

統計局定義的基建口徑,“指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基礎性、大眾性服務的工程和設施,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包括以下行業投資:鐵路運輸業、道路運輸業、水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管道運輸業、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業、裝卸搬運業、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管理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

這就是所謂基建的窄口徑

寬口徑,則是我們機構愛用的wind,所自行計算的基建投資。簡單的計算方法是將窄口徑加上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電熱氣水),基本也就等於寬口徑了,還有其它一些子行業規模較小,可以忽略。

在整個官媒口徑當中,僅在2019年3月1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新聞觀察:5G等“新基建”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這篇報道提到: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基建的領銜,5G被定調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中國重點發展的各大新興產業均需5G作支撐。」

這就是所謂新基建七大領域的由來。所以我們可以說充電樁包含在新基建當中。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充電樁總量約122萬臺,車樁比為3.5:1,與三年前相比變化不大。這是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行業都在不停發展的結果。

根據此前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2020年充電樁數量應該達到480萬個,車樁比近1:1。但和現存總量相比,缺口太大,難以完成。

務實一點的目標,參考2020年2月,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簡稱中國充電聯盟)發佈的《2019-2020年度中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度報告》,“2020年公共充電樁預計新增15萬臺,其中公共直流樁6萬臺,公共交流樁9萬臺,新增私人樁約為30萬臺”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按照一個直流充電樁含土建成本約投資6萬元,和一個交流充電樁投資0.3萬元來算,合計是47.7億元的投資規模,比2019年約增加6億,同比增長12.5%。

這數字是新基建說法出來之前的,我們暫時按這個來預估。

公共樁主要是運營商出資建設。對於公共樁的運營,國內主要參與者有國家電網、車企、第三方運營商。

特來電(上市公司特銳德子公司)、星星充電、國家電網

佔據市場份額前三,合計CR3達70%,我們熟知的特斯拉,份額則剛超過特來電的1%。對於充電樁運營商而言,受益與否取決於電動汽車的銷售、充電樁的使用頻率等因素。

私人樁則主要由各人自行建設。比亞迪是車企中最大的充電樁銷售企業,這類整車商銷售的充電樁多為家庭私人樁,銷售模式多是綁定新能源汽車,一般為“買車送樁”、“買車優惠購樁”等。

隨著新基建投資的加碼和各地補貼政策的落地,充電樁建設也將進入快速建設週期,充電樁設備類公司將率先受益。這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部分。

這類企業有兩類。一類是改性塑料生產商,充電樁設備中使用塑料的環節較多,有充電樁殼體、充電槍殼體、電源模塊外殼、插座等。另一類是充電模塊供應商。詳細參考下圖的產業鏈梳理: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接著就看一下補貼政策,2019年3月26日,四部委聯合頒佈的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指導意見中,產業補貼政策發生明顯轉向:國家對購置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逐漸減少,轉向充換電基礎設施服務補貼。

工信部部長苗圩解釋說,上百億人民幣的政府資金以前是用來降低汽車價格的,現在正被用於擴大充電站的數量。

2020年以來,北京、成都、山東等地陸續出臺了充電基礎設施補貼政策: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從補貼方式來看,分為直流樁和交流樁,並按照功率大小進行補貼,同時設置了單樁補貼最高限額。交流樁單樁補貼金額在1000~2800元,直流樁補貼金額在2.4萬~6萬元。

展望未來,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上升仍將繼續拉動充電基礎設施的增長。

以上就是今天帶給大家的充電樁分析。

最後還是繼續整理一季度預告的數據,披露8家,增長較好的5家,剔除轉讓子公司完成高增的金鳳科技、一季度佔比過小的匯中股份後,餘3家:

这么怂,当中的猫腻不得不说

留言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