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樂毅伐齊,看古代守城的重要性!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兵力共同討伐齊國,在濟水之西將其打敗,齊湣王逃到了莒城。各國諸侯收兵回國,燕軍在樂毅的帶領下乘勝追擊,很快攻佔了齊國的首都臨淄城,並將齊國所繳獲的珍寶、財物、祭器等送往燕國。樂毅被封為“昌國君”繼續帶領燕國攻打齊國其他城市,接連攻下72座城市,但是莒城和即墨始終攻不下來。樂毅只好圍困莒城和即墨,這一圍就是三年時間,直到燕昭王去世,樂毅都沒有佔領這兩座城。

從樂毅伐齊,看古代守城的重要性!

火牛陣

也許很多人會問,樂毅接連攻克了齊國72座城市,連固若金湯的齊國首都臨淄城都攻下來了,為何無法攻佔莒城和即墨這兩座小城池呢?不僅僅,我們有疑問,當時新即位的燕惠王也在懷疑,樂毅是想把齊國兩座城留下來自己稱王,於是派騎劫替代了樂毅。樂毅知道被猜忌以後,於是逃亡了趙國。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楚國將領以很殘忍的手段殺了齊湣王后,激怒了齊國人,所以莒城沒有攻下來。而即墨為何也沒有攻下來呢?也許是樂毅為了自保,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故意把這兩座城池留了下來,證明他在燕國還有用處。當後來受到燕惠王猜忌後,他的確逃跑了。當初他佔領齊國那72座城時,齊國人可能象徵性的抵抗都沒,直接跑了或者投降了。當然,這些都是臆測。我認為,樂毅無法攻佔莒城和即墨,有三個主觀因素在裡面。

第一:守城只要在糧草充足的情況下,敵人很難攻下來!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行軍大戰,必須保障糧草充足,士兵才有力氣打仗。如果,燕國圍困即墨和莒城三年,城內的百姓沒有吃的,齊國人早就乖乖開城門投降了。由於,樂毅帶領五國伐齊,齊國人在逃難的時候,全家老小攜帶的糧草集中到了即墨和莒城。從田單的“火牛陣”就可以看出來,燕國圍困三年即墨城內竟然還有一千多頭牛。只能說明一點即墨和莒城內的糧草非常充足,估計田單再堅守三年,說不定還吃不完。因為這個因素,田單堅守三年,軍民都沒有捱餓。所以,古代守城,在糧草充足的情況下,敵人很難攻下來。

從樂毅伐齊,看古代守城的重要性!

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時,秦強趙弱,按理說趙國不能直接和秦國硬碰硬的幹仗。假如趙國有足夠的糧草,採用廉頗長期防守的辦法,鞏固城池,秦國人根本無法佔領上黨,進而避免了長平之戰的發生。關鍵是,趙國的糧草有限,耗不起。所以,趙王想速戰速決,以至於被秦國坑殺了40萬。長平之戰後,秦國進攻趙國邯鄲。趙國拼命死守,秦國硬是沒有攻下來,最後只好撤兵。

1673年,康熙撤藩引發“三藩之亂”。吳三桂率先在雲南造反,而清軍在荊州屯兵七八年不敢與吳三桂交戰。1678年8月,吳三桂突然病死,清兵移師雲南,並開始各個擊破。1681年,雲貴總督趙良棟奉命到雲南與先前到達的清軍會師。當時清軍已圍困昆明半年,久攻不下。原因在於,清軍在離昆明城40裡處安營,湖中沒有部署兵力,吳世璠就從水路運米運糧以保障補給不斷,這這樣堅守了半年。

趙良棟到達達昆明後,將圍困範圍縮小,並在昆明湖內設置封鎖線,以截斷叛軍的補給線,很快昆明城中的糧草就接濟不上了。吳世璠被迫派兵出城,在歸化寺一帶與清軍展開激戰,最終被清軍擊敗。清軍乘勢從四面向昆明城發起猛攻,由於城內軍心動搖,內部矛盾重重,吳國柱等將領迫於清軍聲威浩大,準備將吳世璠擒拿交給清軍,吳世璠走投無路,自殺而死。

如果,昆明城內的糧草充足,清軍可能再圍困幾個月都攻不下來。當然,要持久的守城,不被敵人攻破,有充足的糧草還不行,還要具備兩個條件才行。

第二:沒有失掉軍心,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精神!

莒城和即墨這兩座城池的城牆很牢固,當時齊國的精英也都集中到了這兩座城。加上齊國人同仇敵愾,如果不死守就亡國了。所以,齊國上下都抱著必死的決心,拼命堅守。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即墨守將田單,善待城內的百姓,並採用謀略,不斷的激發軍民的士氣。比如,田單誘導燕國人,割去齊國降兵的鼻子,城裡的人,看到這樣的景象人人義憤填膺,個個全力堅守城池,只怕被敵人俘虜去。田單再次利用反間計,讓燕國人挖掉齊國人的祖墳,即墨人從城頭上望見,個個失聲痛哭,一致要求出城與燕君決一死戰,憤怒的情緒暴漲了十倍。

從樂毅伐齊,看古代守城的重要性!

即墨城

在憤怒的齊國人面前,無論燕國怎麼進攻,就是攻不下來。燕國為了減少傷亡,所以只能圍而不攻,燕國本想打消耗戰。結果城內不缺吃的,當士氣被激發出來以後,田單就抓住機會開始反攻,很快把燕軍趕出了齊國。

其實,邯鄲保衛戰能抵禦秦國的進攻,都是因為長平之戰時白起將趙國人全部坑殺,邯鄲百姓失去了親人,激怒了趙國人反抗秦國的決心。所以,秦國一時間無法把邯鄲攻下來。

在秦國統一六國時,六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不是秦國硬攻下來的。比如,韓國本來就弱,在秦軍面前都被嚇傻了。魏國的大梁城直接被水淹了,秦國都不用攻城。趙國在長平之戰時,死得差不多了,在邯鄲保衛戰中又被打殘。趙國唯一的一個人才李牧也被殺害了,可以說,當時的趙國已經沒有人才抵禦秦國的進攻了。

當時的楚國本來可以和秦國一決高下,因為秦滅楚國動用了全國的軍隊,可見對滅楚的重視。王翦到了楚國沒有和楚國交戰,在楚國的土地上屯兵整整一年。最終,楚國將帥主動挑戰秦軍,老謀深算的王翦面怎麼也不出戰。楚軍將領項燕只好撤退,就在撤退的時候,秦軍派精銳追擊,殺了項燕,並乘勝追擊,一舉攻破楚國都城,俘虜楚王負芻。

秦國滅燕國時,秦國已經集中了優勢兵力,燕國那時已經抵擋不住秦國的虎狼之師,至於燕國怎麼被打敗的,是否有必死的決心防禦秦國就不得而知。最後的齊國,幾乎沒有抵抗就直接投降了。

所以,秦國在統一六國的時,六國很多時候是自己作死,拋開糧草不說,國家意志已經喪失了,且沒有一個像樣的將領力挽狂瀾,所以國破家亡是遲早的事情。我們再來看,東漢時期的一個歷史事件,十三將士歸玉門。

從樂毅伐齊,看古代守城的重要性!

十三將士歸玉門

根據《後漢書·耿恭傳》的記載:公元74年,東漢打敗車(jū)師國後,在西域設置了都護府,耿恭為戊己校尉,駐紮在車師的金蒲城。次年,匈奴北單于派遣兩萬騎兵攻打車師,剛好漢明帝劉莊駕崩,無法派兵援救。車師就背叛漢朝與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勵士卒打退了他們。雖然車師的后王夫人偷偷給他們糧餉,但是漢朝援兵沒到,過了幾個月糧食吃光了。他們煮鎧甲弓弩,把上面的皮革和絃筋拿來充飢,誓死守衛金蒲城,等待援兵的到來。

耿恭向與將士們坦誠相待,同生共死,大家都沒有二心,最後很多人不斷的因為飢餓和疾病慢慢死去,只剩下幾十人。匈奴單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們,遭到拒絕。匈奴發起進攻,耿恭登上城牆拼搏作戰,堅守城池,拒絕投降。漢章帝繼位以後,出兵匈奴。援軍到達金蒲城時僅剩下26人,待隨漢軍回到玉門關時,只有13個人,且這些人面容憔悴枯槁,衣裳洞破襤褸。大家可以補腦當時的情形,玉門關守將都感動得稀里嘩啦的,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這就是“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歷史事件。

從這次歷史事件來看,糧食少沒關係,守將善待下級,將士同仇敵愾。即便面對匈奴幾萬人的進攻,也誓死守衛城池。“十三將士歸玉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還有前提是守城當中得有一個不怕死的將領。

第三:將領有智慧,堅守城池,視死如歸!

田單用火牛陣反擊燕國,在短時內快速使齊國復國,足見其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軍事天才。剛開始,燕軍圍攻即墨,即墨守城將領出城與燕軍交戰,結果掛了。田單被城中的士兵推舉當了即墨城的守將,田單做了守將以後,親自犒勞士兵,與他們同生共死,堅守城門,並加固城牆和攻勢,嚴密防守燕國攻城。

由於田單不戀戰,只防守,又愛惜士兵,深得士兵們的愛戴,燕國始終沒有把即墨攻下來。田單在即墨城,並非坐以待斃,而是採用他超群智慧和謀略,將城內的人士氣調動起來,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待時機成熟以後,田單以火牛陣打敗了燕軍。假如,即墨沒有一個充滿智慧的將領,或者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守將,即墨可能早就被燕軍攻下來了。好在,田單不輕易接受燕國的挑戰,死守城池,在他的領導下,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從樂毅伐齊,看古代守城的重要性!

田單

其實,古代攻城難度很大,只要將領有點智慧,不貪生怕死,嚴防死守城門,不戀戰,敵方要想攻佔城池,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三國時期關羽奉命鎮守荊州,如果能聽諸葛亮的勸告,堅守荊州不出戰,以關羽的能力荊州城根本不會丟。但是,關羽沒有聽進去,自忖勇猛,擅自進攻樊城,結果中了吳國調虎離山之計,被抄了後路。

我國曆史上的北宋,本來不該滅亡。如果,宋欽宗堅持任用李綱守城,不議和,等待援兵的到來,金兵根本無法攻破開封城。金兵第一次進攻就吃了閉門羹,損失慘重而撤兵。但是一心求和的皇帝,罷免了李綱,讓勤王軍隊撤了回去。金兵矇騙宋欽宗,將其扣留,導致“靖康之恥”。只能說皇帝無能,宋朝把議和當成了家常便飯,結果金兵不吃那一套。

從樂毅伐齊,看古代守城的重要性!

于謙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征討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被瓦剌俘虜。當時明朝的很多大臣在土木堡之變當中被殺,保衛北京的任務落到了于謙的肩上。當時,很多人害怕瓦剌軍,主張遷都南京,而於謙力排眾議,整飭兵備,親自組織軍隊抵禦瓦剌,最終贏得了北京保衛戰,併為明朝續命兩百年。其實,這都是守城將領于謙領導有方,加上當時明軍沒有失掉民心,所以很快抵禦住了瓦剌的進攻。

其實,我國曆史上很多王朝的滅亡,都是自己作死,拋開統治者失去民心不說。明朝的滅亡並非李自成硬攻入北京城的,而是守城的士兵直接將城門打開投降了。當時的清軍本來也攻不下來,吳三桂直接把清軍放了進來。李自成呢?也沒有留在北京,而是跑路了。

總之,我國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失掉了民心而亡的。如果,在不失掉民心的情況下,把城池守好了,敵人來犯不至於這麼快滅亡,于謙的北京保衛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一旦守城具備以上三個要素,絕對是江山永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