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最近应邀做了一次分享。

主要聊了聊:

在不确定的风险面前,如何给家庭搭建起比较完整的保护伞

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节选3.31日的分享,共分为4个主题:

  • 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 3个步骤,判断你的家庭保障是否完备?
  • 香港和内地保险,从理赔、责任、价格上到底有哪些差异?
  • 从理赔和疾病发病率来看,什么样的风险更值得关注?

1、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做这行业以来,我服务了上百个家庭。

回复过无数个关于保险怎么买?有哪些坑?如果规避等等问题。

在众多的问题里面,发现以下三个问题,是最有代表性的。

1)、担心通胀影响,买的保额不够用

2)、担心重疾险理赔难,门槛高,总觉得重疾险赔付是非死即残才能拿到钱

3)、担心拒赔,不知道什么情况会被拒赔

干货|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关于通胀问题

很多朋友会说,买一个50万保额的重疾。

未来20年如果通胀了,50万还顶用吗?

首先、

这个前提是建立在,用过去经验预判未来的情况。

但经济发展永远是遵循周期规律的。你无法用过去快速增长的10年,去预判未来。

但是你可以预估的是。

你买50万保额如果中间一直没有出过一次险,那么总共保费是20多万。

但是,这20多万的保费,并不是让你一次性交清

而是可以最长分30年付,交到60多岁,相当于分期付款。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哪一年出险了,保险公司会对应赔付。

没有交完的保费不需要再交了,但是没有赔付的保障继续有效。

虽然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如果交了1年保费,就患重疾出险了,立刻会得到50万赔付,后面保费不用再交。

间隔期之后再次出险,达到理赔标准,再赔50万,总共累计6次。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买保险的初衷一定不希望用到它。

谁不希望健健康康一辈子,没病没灾。

即便一辈子没得重疾,仍然可以拿到赔付。

身故的时候这个钱会给到你的受益人,远超过你交的保费。

另外请不要忘记。

现在也许一年交个1、2万保费对你来说会觉得有点小贵。

但是越往后面这个费用对你来说会是越轻松的。

其次、

如果家庭经济支柱就在眼下十年内得病。

除了保险以外,还有什么工具能有这么高的杠杆?

也许你会说,可以卖房,可以用存款。

但如果那样,你真的不心疼吗?

想必不论是存款还是房子,你一定最初不是希望拿去看病用的。

而这些明明都是可以用杠杆,让保险公司出钱的。

再次、

收入增加,身价翻翻了,该加保就加保呀

很多朋友总以为十年前买一份50万的重疾险,就可以管一辈子。

事实上,我有不少90后委托人,工作前三年先给自己配了50万重疾打底。

后面几年收入增加,保额妥妥加到了200来万。

甚至有些开始规划养老年金和中高端医疗。

就像我在「200万重疾险保额,到底够不够」里面说到的。

重疾险多少保额,其实取决于你对自己的判断认知。

你觉得自己,值多少钱。

第二,担心理赔难

很多朋友会担心重疾险理赔,总觉得重疾险赔付是非死即残才能拿到钱。

害怕买了不能赔。

针对以上问题,可能大家不知道,重疾大疾病保险除了保障重症。

也就是特别严重的疾病,治病贵、影响大,日后对生活还有较大影响。

现在大部分主流的重疾险里面还有中症和轻症责任。

比如说,恶性肿瘤,是各家公司理赔排名前三的高发重疾。

与之相对应的原位癌,也就是癌症早期,归为轻症。

假如说买50万保额的重疾险,如果是先罹患了原位癌,轻症责任最好的产品最高可以赔付保额的45%,也就是22.5万。

赔付过之后,后面的保费不需要再交了,但是没有赔付的保障继续有效。

再比如说,脑中风后遗症。

与之相对应的轻微脑中风,归为轻症,甚至有些保险公司还把它归中症。

责任比较好的重疾险有中症,赔付比例一般是总保额的50%-一60%。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传统的保险公司产品,创新力度差一点,没有中症责任。

设计轻症、中症的意思就是,买一份重疾险,并不是非死即残才可以拿到赔付。

如果先罹患了轻症、或者中症,达到轻症的赔付标准就会赔付一部分保额,好的产品甚至轻症赔付比例可以做到45%。

也就是买一份50万保额的重疾险,患了轻症可以拿到22.5万的赔付。

而不是非要拖到他变成重疾才给你赔钱。

此外,现在很多保险公司的产品都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责任,叫轻症豁免。

假如说你的保费还没交完,就出险罹患了轻症、或者中症,那么不管你交了多少钱,哪怕只交了第一年的保费,

后面没交完的保费都不用再交了,但是这份保险还是继续有效。

所以,很多朋友认为那些不可能理赔的重大疾病,其实作为轻症和中症基本都有对应的早期理赔标准。

只是说不同公司轻症的定义、赔付额度会有差异,但并不是说不赔付。

不得不说,轻、中症责任是买保险选产品的时候,除了重症以外第二大坑。

除了轻中症责任以外,我也拿到了2019年各家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中英人寿理赔率99.04%

信泰人寿理赔率99.6%

同方全球:99.04%

北京人寿100%

不论是大小保险公司,理赔率高达到97%以上。

有一些公司甚至达到了100%理赔。

总结来说:

保险公司也不是咱的仇人,被保人能够在早期拿到赔付,赶紧把病治好,

它也可以避免情况拖到更差,不得不赔更多的钱,对大家都好,不是吗?

3、担心拒赔,不知道什么情况会被拒赔

有句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在传播学上也叫做“弱传播”。

人们会同情一个事件中处于弱者身份的角色,主动帮他传播。

相比较大型机构,普通人的惨痛遭遇更能激发人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所以,尽管保险公司历年的理赔数据都高达95%以上,去年19 年是达到97%,很多时候该赔的、不该赔的都给赔了。

但当听到1、2个拒赔案例,哪怕拒赔是因为消费者自己的没有尽到如实告知义务的问题,还是倾向于相信买了不好赔。

另外,在我们看到的各家保险公司拒赔案例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消费者自身不论是故意还是被误导,没有尽到如实告知义务导致的。

比如有大三阳,买保险做健康告知的时候大笔一挥,全部勾选了没问题。

未来出险了保险公司做核赔,诊断记录等数据大多能够联网查到。

另外有一类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等待期内出险的问题。

保险公司设计这个等待期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一些人故意带病投保,给保险公司造成逆选择。

但的确会存在有时候发病特别猛,等待期内就发病了的情况。

这个时候就要看具体的条款了。

有些公司是等待期内发病并确诊,退还保费,该项责任终止,合同继续有效。有些公司是等待期内发病并确诊,退还保费合同也就终止了。

有些公司是规定发病就算出险,那么在等待期内发病就被认为出险,无法得到赔付。

这个时候也是从另一个维度体现专人专事的重要性。

试想,如果生着病、继续交保费,还有操心打官司,想想都觉得挺难的。

那么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一个人患一次重疾,从表面上看,是治病、做手术等等这些费用。

但实际上,则背后还隐藏着吃药、养病、还房贷等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社保不能报销的自费药,而一些特效药、靶向药物效果好,但是价格贵。没有保险,你就得自费。

以奥斯替尼为例,一盒好几万,一个疗程要吃掉几盒。

如果说是比较罕见的重大疾病,那么治疗花费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

干货|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以我身边朋友的两个真实情况为例。

有个2岁多的宝宝,被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这样的少儿特定重疾,国内辗转找了多家三甲医院救治,没医院敢接。

最后找到了海外的一家医院,前后治疗费用花了2000多万,卖掉了北京的一套房子。

但说句实在话,像朋友这样的还算幸运。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资金去买房,而且卖完了,住哪儿呢?

重大疾病,其实指的不仅仅是疾病严重程度高,更是指的是对日后的生活影响严重的疾病。

一般罹患重大疾病,治病需要一年,养病需要2-3年。

这里面就隐含着可能不能继续工作,收入面临中断。

这时候你的花费并不会减少。

房贷继续要还,孩子继续要养,还涉及到出院之后的护理费、药钱、赡养老人的费用。

所以。

  • 如果没有重疾险,治病的钱从哪里来?
  • 谁来替你还房贷?养孩子?给父母养老?
  • 你有被动收入吗?
  • 你如果不干活了,老婆可以养活家里吗?

总结下来:

如果没有被动收入,必须要靠主动的上班、工作才能有收入。

一旦停止工作,收入也就中断的家庭。

重疾险是必须要有的。

2、 3个步骤,判断你的家庭保障是否完备

既然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重疾险非常有必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判断自己的保障是否完备,或者对于正在配置的朋友来说,如何确定判断这款产品适不适合自己呢?

我把如何判断你的家庭保障是否完备,分为了两个部分。

1)一个是从人的维度去衡量是否完备。

首先我们来看看,常见的家庭保障不完备最明显的3类特点。

干货|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1、成员错配

就是给负责赚钱养家的经济支柱,没有配够,甚至压根没有配。

而给孩子配了很高的额度。

也有一些朋友,自己有比较高的房贷,也是家庭收入支柱,但优先想给父母配套齐全的保障,自己的并不着急。

我服务的上百个家庭里面,不乏每年交保费交个20、30万的,但最终把保单拿给我做体检的时候会发现。

该配的成员保险没有配,买了不少捆绑产品,买到的产品责任并对不起所付出的价格。

2、保额偏低

保障这件事情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是一张保单管终身一劳永逸的事情。

这个东西就有点儿像咱们买房子。

刚毕业小年轻,白首期间,最开始靠自己劳动可能只能买个一居室。

后来收入增加了,家里添丁了,房子不够住了,你会想着怎么去换成2居、甚至三居室。

保险是一个道理。

刚毕业的年轻,50万保额打底,并不是说买一个50万保单就可以管一辈子。

随着收入增加,你的身价也在涨,该加保加保、该升级升级。

那么做到一个200万保额保费是多少钱呢。

如果是选择性价比高的,通过组合多家保险公司产品,比如选择一些责任好的,多次赔的,一些单次赔付,价格便宜点的。

28岁左右投保,总保费一年2万多。

当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健康情况适合的产品,以及对应的承保结果也是有差异的。

年龄越大,保费会相应高一些。

比如说30岁的人,买责任比较好的重疾,50万保额,一年保费不到1万。

如果是40岁来买,那差不多要2万多,而且还不一定能买得了。

健康如果异常较多,足以影响到承保的,可能加费承保、除外责任承保,甚至拒保。

大家不要觉得保险,尤其是健康保险是掏钱就能给办的事儿。

健康一些异常比如结节啊、结石啊、心电st波段改变、早搏啊。轻则除外责任,加费。

严重的直接就是拒保。

比如说新发肺结节,不是之前罹患过肺结核留下病灶,通常直接就是保不了。

在我最近一个月经手办理的投保当中,每5个人,至少有1个是除外责任承保,每10个人里面,至少有1个给了拒保,或者延期。

而给了拒保或者延期,90%以上30岁上下,甚至很多人连30岁都不到。

3、责任不全

很多朋友钱没少花,一年交个几万保费。

最终买的是重疾只赔付1次的产品,不能支持多次赔付,也没有癌症二次赔付。

即便有多次赔付,也是你自己花钱单独附加买的。

而且这样类型的产品,大多数还有暗坑,比如把最高发的恶性肿瘤、重大器官移植、终末期肾病分到一组。

变相降低二次赔付概率,但是钱没少收。

干货|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或者一些重疾产品捆绑两全责任、两全这部分要单独加钱,如果可以活到70岁,那么可以领钱,但领的并不多,不如单独自己去买年金划算。

而如果是70之前理赔过重疾,对不起,领钱的这个功能也终止了。

还有一些产品是捆绑终身寿险,保费是交了两份,但是如果先罹患重疾,后面再身故,寿险保额也不会赔付。

还有对于特定人群,比如 0-3 岁孩子。

有不少产品是不保障双耳失明、双耳失聪、语言能力丧失。

但这些疾病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其实很高发。

再比如对于老年人来说。

有一些产品对阿尔茨海默症、运动神经元病、帕金森病只保障到 70 岁。

而上述疾病70岁之后正是高发年龄段。

这些都是常见的一些坑。

总之我帮很多家庭做保单体检和保障升级。

看到之前的花钱冤枉的不计其数。

2)从钱的维度去衡量是否完备。

关于金钱的风险,总结下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 靠努力赚来的钱,靠实力亏掉了;
  • 自己的钱,没有加以保护,最后变成了别人的钱;
  • 自己的钱,没有事先规划,给到了不想给的人;
  • 自己的钱,不加以合理配置,悄悄在缩水贬值;
干货|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去年开始,聊到过很多家庭和个人,开始给自己存收益写进合同的年金产品。

比如「为什么要买年金,一定要看的」这一篇就回答了上面的几个问题。

除此,「年金相比其他储蓄产品,有哪些优势」也有聊到过。

关于重疾险后面两个话题:

  • 香港和内地保险,从理赔、责任、价格上到底有哪些差异?
  • 从理赔和疾病发病率来看,什么样的风险更值得关注?

我们下篇文章,接着聊。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

点个在看再走哦~

今天周四,有个好心情

更多保险干货和案例知识,讲给你听~


相关阅读:

干货|对于哪些家庭来说,重疾险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Kris:

R&F创始成员,资深保险经纪,金融硕士,签约作者,终身学习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