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課不如補習慣 !家長認清這點非常重要!

補課不如補習慣 !家長認清這點非常重要!

我們能發現這麼個現象:第一次家長知道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第一反映是“補課!”;
第二次家長知道成績不好,開始犯愁;第三次家長會,直抒疑慮:孩子補課了呀!怎麼不見有進步呢?
這種“校內差、校外補”的現象可謂是屢見不鮮。也有很多家長,直接給我打電話,希望我能給他推薦老師,這讓我哭笑不得。 講真心話,我一直反對補課!從教多年,我一直認為,補課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把希望寄託於補課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孩子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他們學習習慣上的差距。補課,不如補習慣。補什麼習慣?
一、補一下閱讀的習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經說過:“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

補課不如補習慣 !家長認清這點非常重要!

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閱讀不僅能使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還會發展學生的智力。‘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當時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些觀點,我很認同,但總覺得讀書所帶來的改變是一件很緩慢的事情,而考試就擺在面前,所以還是覺得不如補課來得直接,效果更顯著。
二、補一下聽課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認真聽講的同時還要認真觀察和思考,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當老師講到每一步時,學生甚至能思考到下一步,學習效果就會更好。如果學生感覺不喜歡這個老師的課,怎麼思考呢?我要說,學生要努力去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不然學生只能越來越差。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能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補課不如補習慣 !家長認清這點非常重要!

三、補一下做作業的習慣
首先是端正態度。作業不是負擔,而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是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拖、抄、代”的做法要不得。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其次是細心審題。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再次是練後反思的習慣。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如: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有無其他方法?哪種方法更好?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最後是收集錯題的習慣。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考試時複習錯題效果也很好。
四、補一下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很多,但敢於提問是最基本的。要敢於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其次是複習歸納的習慣。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總結、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五、補一下自信
自信是人進取心理不可缺少的根基。俗話說: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孩子的自信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活動。缺乏自信心,往往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一旦遇到挫折和失敗,就情緒低落,灰心喪氣,甚至驚惶失措,徹底崩潰。它不僅制約學生的行為,而且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學習各方面難以達到其理想的效果。

補信心一要靠家長多鼓勵,多溝通,二要靠學生自我暗示,每天告訴自己“我能行!”三是客觀評價的習慣。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
當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的時候,學習對他而言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他肯定會逐漸找到學習的感覺,成績會越來越好。 到那時,還需要去補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