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這屆高考生,你們可以在智力巔峰多停留30天

除了湖北和北京以外,其他省份今年的高考時間已經確定在7月啦,這真是個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消息啊……

考慮到很多人的智力巔峰就是高考,這至少意味著,今年的高考生可以在智力巔峰上多停留30天了。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在高考之後會出現知識水平的退化呢?

恭喜這屆高考生,你們可以在智力巔峰多停留30天


在生活中,我們能夠發現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那就是一個人離開了教育體系之後,經過若干年的生活,其行為表現與曾經受到的教育關聯度急劇下降,甚至看不到絲毫的聯繫。這種雖然經過系統教育,在生活中卻體現不出教育的貢獻的現象,姑且稱之為知識退化現象。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一個農村高中生如果沒有考上大學,只能回鄉務農,經過5~10年的農村生活之後,他(她)可能徹底地無教育化,變得和那些沒有受過12年教育的人幾乎一樣,很多時候甚至還不如那些沒有得到更好教育的人有教養和智慧。若干年之後,他們除了還能認識幾個字,教育中所獲得的大多數知識已經完全忘記了。

在城市中我們也會看到類似的現象。有些受到過較好教育的人,不管是高中畢業,還是大學畢業,他們只要從事非知識性工作,若干年之後就變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和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一樣,甚至更為庸俗化。有時候,你很難將這些人跟曾經意氣風發的學子們關聯在一起。

如果這種知識退化現象是非常普遍的,那麼我們的教育體系就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對於受教育的人,同樣是巨大的浪費。我們花了12年甚至16年的時間,得到的教育卻經不住生活的考驗,最終依賴的依然是庸俗的習慣,教育的作用可以說微乎其微。我不瞭解其他國家是否存在類似現象,是否如中國一樣普遍,並且嚴重。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想下面幾點也許可以作為參考。

內容空洞化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讓一個人擺脫矇昧,開啟心智,從而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人。但是,我們的教育還不能完全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內容古板,與現實嚴重脫節。

在古代,一個人可能只學習了四書五經,但是四書五經的內容包含了文學、哲學等人人都需要的精神食糧。那個時代,一個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是非常有文化的人,也是受人尊重的人。儘管很多秀才沒有得到更高的功名,但是他們的知識體系能夠影響周圍很多人。在農村,一個秀才也是了不起的文化人。

從一生來看,脫離教育的時間越長,現代教育體系下的人所具有的生活智慧越比不上古代教育體系下的人。我們現在直到高中畢業,所學習的知識絕大多數與現實生活相關性較小,導致這些知識不能在其後的時間內被有效地利用。考慮到我們國家還不能讓所有人上大學,這就意味著有一半的人可能沒有真正被現代教育所啟蒙,享受不到教育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形式功利化

我們的教育目標很長時間以來是功利化的,不是為了考大學,就是為了培養所謂的專門人才。中學的知識更像是為了以後的學習設定的基礎知識。如果中學生沒有幸運地進一步深造,那麼那些知識可能就會被浪費。同樣,我們的大學教育也不能讓學生變得更有智慧。一個大學生畢業之後可能一無所長,要勝任一個工作崗位需要經過較多的職業培訓。如果一個人讀了16年的書,還不能立刻就業,那就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體系出了問題。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只知道考試、記憶,但是這些死記硬背的東西對個人的生活有多少幫助呢?在中國臺灣,語文是所有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這個階段的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讀幾本小說,而是包含了哲學等一系列內容。我想這個做法值得借鑑。

對於生活,我們不僅僅需要所謂的科學技術知識,還需要很多科學技術無法說明的問題,這樣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得到有意義的指導,哪怕是比較含糊的哲學指導,也比陷入迷信更好一些。

生活習慣化

導致知識退化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社會的習慣特別多。這在過去幾千年教育體系不普及的背景下是有用的,它能讓沒有文化的人同樣能夠適應大部分生活。但是到了現在,這種習慣性做法恰恰阻礙了我們對新知識的獲取和運用。

由於大量生活習慣的存在,大多數人進入社會之後,迅速適應生活,並且模仿或者重新拿起先輩們早就準備好的生活工具。同時,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密,導致每一個人都被周圍的人帶動,不需要自己學習,只需要模仿。在這種環境中,學習似乎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什麼都有答案了,還需要學習麼?

行為庸俗化

現在大多數人進入社會後,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一切都是在和別人的攀比中度過。這種攀比導致生活的庸俗化,而庸俗化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社會競爭的無序化。在中國,成王敗寇的思想至今還很普遍。一個人有了錢,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對的。這種庸俗的價值觀對社會的良態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我們讀歷史,總有很多遺憾。一個個朝代更替,更替的過程非常殘酷。為什麼好好的制度最終變得腐朽不堪?是人變得愚蠢了麼?為什麼那麼多優秀的人都解決不了那些在後人看來顯而易見的毛病呢?究其原因,就是所有參與的人的行為庸俗化、自私化。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著想,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包括百姓。制度就在庸俗化的過程中不斷地腐化,被蠶食。最終一個朝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清華大學的老一代老師們捐助了一些希望學校,他們無疑是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就在於教育。可是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解決知識退化,不能解決庸俗化,那麼多幾個人多識幾個字,一樣不能解決中國的頑疾。

思想懶惰化

中國教育導致知識退化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沒有啟發被教育的人去獨立思考,這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生活中也不會思考,思想越來越懶惰。遇到新問題時,他們不是想著怎麼解決問題,而是想著怎麼跟著大流,避免自己的損失。這種從眾心理就是思想懶惰化的表現。

實際上,很多時候,從眾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很多人都擔心如果自己不從眾,可能會有更高的風險。這種對於風險的盲目恐懼正表現出我們對於世界和社會認知的蒼白。由於我們不能運用曾經學習的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所以我們擔心;因為我們擔心,所以我們需要跟著別人。這種懶惰化的直接後果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猶如過山車,房價高得離譜了,“蘋果”賣瘋了,汽車飽和了。這些都不是社會理性的表現,一個思想懶惰的社會必然出現不理性的結果,而有些時候,不理性的結果是所有人都跟著倒黴。

教育的目的在於讓社會發展得更平穩,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得到更好的生活和體驗到幸福。但是,目前我們的教育離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我們不能僅僅說,我們教育了,而是要看到教育的實際效果是否真的達到了其本質目標。起碼我們需要將真正有意義的知識教給下一代,並保證這些知識能夠指導他們的一生;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自主思考,讓中國的社會變得更加理性。

中國夢是要實現一個民主富強的中國,而教育是最根本的手段之一。在沒有改變目前教育內容空洞化和形式功利化的條件下,我們可能還會經歷很多的曲折。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