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我們兩次到訪開陽堡都是在冬天,這裡位於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交界地帶,荒涼的遠山和冰封的桑乾河都現出土黃色,乾巴巴的。城堡與廣袤天地融為一體,原始而古樸。由於年深日久的風化,城牆形狀如消融的冰塊般斷斷續續,底部長滿荒草。我們從斷牆進入古堡,四周寂靜無聲,城內民居大都為生土結構,在陽光下顯得溫暖柔和,這種原生態情境滿足了人們對古堡的所有幻想。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河蚌繪·開陽古堡手繪圖。

建於明代的軍事城堡

開陽堡屬河北省陽原縣浮圖講鄉,浮圖講原名浮圖溝,附近的黃土溝內曾建有廟宇,後來由於繁體字“溝”和“講”的筆誤成了現在的名字。一些資料將開陽堡的始建年代上溯到戰國時期的安陽邑、漢代的東安陽縣,相傳有兩千多年曆史。陽原縣清代前期改名西寧縣,現存清同治十二年刊刻的《西寧縣誌》上說,安陽邑與東安縣故址在陽原縣南20公里的曲長城村,似乎不在這裡。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開陽堡南城牆及西南角墩臺。

從格局來看,開陽堡更類似於晉北地區的明代軍堡。明代軍堡與關隘、墩臺、烽燧、長城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成的防禦系統,具有極強的戰略縱深。軍堡早先內居住著戍邊的將士及家屬,內部實行軍管,由守備或操守負責統領。當地居民也說開陽堡裡最早是駐軍的,不住平民。如今城牆的四角還可以看出明顯的墩臺遺蹟,牆體四周有凸出的馬面十六座,這是為了防禦和巡查用的,敵人來犯時可以進行對角線射擊,是明代軍堡的標配。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開陽堡中心大街。

開陽堡東西寬305米、南北長232米,外牆是用白堊土和黃膠土攪拌混合後夯實而成,牆高10米,僅設南面一座城門。城堡內是土路、土屋和土牆,所有建築渾然一體,基本保留著原生態。開陽堡民居樣式大都為生土山牆的平頂木結構房屋,還有少量的黃土箍窯洞。院落正方形居多,通常有南北兩間房,北房為居住的正房,南屋飼養牲畜或堆放農具,街門通常很寬大,便於進出騾馬車輛。房屋構架大都用的是彎曲的原木,連柱子和房柁都很少有筆直的,這和當地植被稀少,木材短缺有關。這些年居民們大部分都搬到外面的新村居住,城堡裡的世界幾乎靜止,只有風聲在巷陌間劃過。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河蚌繪·開陽堡民居圖解。

城堡內的廟宇遺蹟

開陽堡的公共建築大都用青磚砌成,相比民居的建築要精良許多。堡內原有大小廟宇戲臺等建築十餘座,現存七座,最大的一座是位於南門城樓上的玉皇閣。玄帝宮位於北城牆附近,裡面供奉著真武大帝,主管北方。玄帝宮建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是城堡現存有確切紀年的最古老建築,現存大殿一座,位於一座高臺上,門窗全無,僅存結構,山牆上保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彩繪遺蹟。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開陽堡玄帝宮。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玄帝宮碑記,開陽堡現存最早的石碑。

廟前夾杆石尚存,旁邊立有一塊殘碑,碑額“玄帝碑記”,前款“大明國萬全都司開陽莊創立”。萬全都司成立於明宣德五年(1430年),治所位於明代九邊之一的宣府鎮,也就是今日的宣化城,成立時轄宣府、懷安、蔚州、永寧、懷來等十一衛,負責北京西北的防禦重任。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地藏殿,建築保存良好。

玄帝宮西側是地藏殿,為硬山磚木結構,前出抱廈,建築保存尚好。地藏菩薩以“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為誓願,教化眾生脫離地獄,所以民間通常用於親人死後超度,當地人也叫閻王殿。地藏殿內有懸塑和彩繪壁畫,畫面手法流暢,是清代民間式樣。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地藏殿彩繪壁畫。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地藏殿彩繪壁畫。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開陽堡老戲臺。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戲臺如今已經不再使用。

地藏殿旁邊有一處保存完好的院落,院中有一座戲臺,面闊三間,捲棚結構。據院主說,這個院子曾是個地主宅院,解放後用作生產隊駐地,戲臺之前一直作為演出場所,後來年久失修不再使用了。我們拍照時,院中有人進進出出,不知在籌備著什麼活動。城堡中心位置有還一間木構架禮堂,曾是村民集會的地方,如今門窗已經封死,裡面荒廢了。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開陽堡禮堂,位於城堡中心。

夕陽就要落山的時候,我們登上了南門樓上的玉皇閣,這是城堡的制高點。南城門曾作為開陽堡進入的唯一通道持續了數百年,城門臺基由大塊青石砌成,建築精良,南面青石匾額上書“開陽堡”,石匾四周襯有陰刻雲紋,是明代遺物。門洞裡的青磚路面上,深深的車轍和蹄窩銘刻了歲月的痕跡。城臺上的玉皇閣為單簷廡頂式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大殿出簷深遠,遠看有些唐代建築遺風。不過據存留的《大清國北直隸宣化府西寧縣開陽堡建立玉皇閣碑》記載,玉皇閣於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應為清代建築。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開陽堡南門。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開陽堡南門北側。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城門洞裡的車轍。

玉皇閣屋頂鋪琉璃瓦,簷下采用七踩斗拱做法,是標準的清式大木作樣式。踩是木作中的專有名詞,斗栱從簷柱中心開始,向內外兩側挑出,每挑出一步,稱為一踩。清代以後外拽架與內拽架數量相同,因而踩數都為單數,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內外拽架總數加上底層坐斗數量就是踩數。簡單的計算方法是:外拽架數x2+1=踩數。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雕刻成龍頭的耍頭。

斗拱挑出的是昂,最上面一層昂頂是耍頭,玉皇閣的四角耍頭都雕刻成象鼻,後簷耍頭刻成透雕龍頭,這是木匠閒來無事的小情趣。開陽堡清代以後由軍堡變為民居,人們靠著便利的交通和鹽課收入,日子過得也還不錯,因而有人力和財力投入到建築的精雕細琢中。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象頭木刻。

神龜探水格局成因的推斷

站在玉皇閣上向外眺望,最先看到的是城門外三座品字形建築。南面是彌勒殿,坐南朝北,關帝廟坐西朝東,對面是一座戲臺,據說早先四周設有圍牆,相當於甕城。如今三座建築木架已經損壞,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彌勒殿南面是陡峭的土崖,下面曾是治水故道,治水是桑乾河古稱,如今主河道已不在這裡,只剩了一條若有若無的沙河。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玉皇閣外面的彌勒殿,關帝廟和戲臺。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關帝廟裡的彩繪,花花綠綠的。

當地人將開陽堡的格局稱為神龜探水,城堡位於一塊平緩臺地上,沿著城牆向下探出四爪一頭。東北和西北兩面分別建有兩座石塔,東北面的白塔已經塌毀,西北面的黑塔近年修復,西南和東南有兩座連續的臺塬,上面曾建有兩座龍王廟,城門前向下延伸的就是龜首,一直探到河邊。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南門外小廣場。

城堡街區被分為井字形的九個方塊,除中間的一塊外,其餘的八個街區均按八卦修建。如今還隱約能看出西北角乾方的“乾三連”格局,西南角坤方“坤六斷”的格局。神龜探水的傳說不見於記載,應該是清代才有的,不過不排除明代築城時人為改造了地形,四個角堆起高臺可以擴大了瞭望範圍,城門前伸向河邊的土坡是為了取水方便。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南門外斷崖。

當地人說,清代末年城門外幾座建築的修建破壞了古堡的風水,關帝廟建在堡門邊,佛殿建在堡門對面,東、西如兩前爪的地方各建一龍王廟,寓意為:城隍坐正、關帝把門、佛祖壓脖、龍王鎮爪之勢,於是神龜就給整死了。清末以後開陽堡一蹶不振,河流乾枯,商業蕭條,風沙漫天,人們逐步遷出。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古堡內民居。

陽原縣開陽古堡·擱淺在龜背上的明代要塞,時間在這裡靜止了

古堡內民居。

古代風水堪輿術起源於對地理和自然環境的勘查,開陽堡民間傳說的風水被鎖死,不如說是自然環境對於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清代中後期以來,永定河上游人口成倍增加,持續農業的開發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嚴重破壞。從開陽堡現存的建築用料就可以看出,年代越晚的房子,用的木料越小,越彎曲。解放後桑乾河修建了眾多水庫,用以保證大城市用水,自然河道斷流加劇了沿岸村落的衰敗,這隻開陽神龜因此壽終正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