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王陶”是通過哪一場戰役,打出的威名,並叫傳開來的呢?

稍有些軍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一提起“葉王陶”,都知道這三人是指葉飛司令員、王必成司令員、陶勇司令員,其中葉是開國上將,王、陶是開國中將。部隊是指葉飛的第一縱隊、王必成的第六縱隊、陶勇的第四縱隊。

可以說,“葉王陶”,是華東野戰軍一流戰將的代名詞,是粟裕麾下著名“三劍客”的代名詞;而一、四、六縱,則是華東野戰軍主力縱隊的代名詞,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代名詞。

軍史將“葉王陶”連在一起,成了約定俗成的一個叫法和名號。那麼這個叫法和名號最初是從哪來的呢?

“葉王陶”是通過哪一場戰役,打出的威名,並叫傳開來的呢?

1940年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跨江北移蘇北後,改為蘇北指揮部。陳毅任總指揮,粟裕任副總指揮。所屬部隊與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整編為3個縱隊。葉飛任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王必成任第二縱隊司令員,陶勇任第三縱隊司令員。

需要說明的是,那時的縱隊與解放戰爭時期的縱隊編制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解放戰爭時期的縱隊通常相當於軍級,每個縱隊二、三萬人。而這次蘇北指揮部組建的三個縱隊,實際上每個縱隊僅相當於旅一級的編制架構。每個縱隊僅編三個團,不過二、三千人。葉飛的一縱,轄第一、第四、第五團;王必成的二縱,轄第二團、第六團、第九團;陶勇的第三縱,轄第三團、第七團、第八團。

這次葉飛、王必成、陶勇分任一、二、三縱隊司令的編組,就是最初“葉王陶”叫法的由來,也是三人聯手並肩協同戰鬥的開始。

“葉王陶”聯手的第一場作戰,就是決定蘇北抗日主導權命運的決戰——黃橋決戰。

既然號稱是“決戰”,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及慘烈程度可想而知。畢竟陳粟蘇北指揮部僅有7千餘人,而韓德勤頑軍卻是3萬多人。敵我兵力對比極為懸殊,這要求陳粟不僅在戰略上以少勝多,在戰術上也同樣需要以少勝多

“葉王陶”是通過哪一場戰役,打出的威名,並叫傳開來的呢?

為此,陳毅坐鎮嚴徐莊,掌握全局,特別是做好統戰和政治工作,確保其他雜牌派系保持中立,新四軍能夠集中全力對付韓德勤的頑軍。

粟裕坐鎮黃橋,負責一線戰場指揮控制。

陳粟制定的是“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根據這一作戰方針,具體的擺兵佈陣是,以陶勇的三縱堅守黃橋,以葉飛的一縱、王必成的二縱擔任機動突擊力量。總的兵力區分是,以四分之一的兵力擔任守衛黃橋,以四分之三的兵力擔負機動突擊,目的是保有最大的突擊力量,確保對敵實施猛擊,畢其功於一役。

最終,經過三天激戰,黃橋決戰取得完勝。“葉王陶”三個縱隊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守衛黃橋的陶勇縱隊,他這個縱隊人數最少,也就二千餘人。在守黃橋戰事最吃緊之時,頑軍一部“居然在塵土硝煙中突進了黃橋東門”。此時,身為縱隊司令的陶勇“把上衣一脫,揮動馬刀,帶領部隊衝出去,硬是將頑軍殺出東門”,其勇猛程度可見一斑。

實際上,在黃橋決戰之前,“葉王陶”均已有一定名氣。特別是葉飛成名更早,紅軍時期便是閩東革命根據地和紅軍游擊隊的創始人,當地人親切地稱呼他為“小葉”;王必成在此之前,便有“王老虎”的盛名,他的老二團被稱為“老虎團”。

這次黃橋決戰後,“葉王陶”聲名更是大震,三人聯手作戰的名號以此為發端,叫響大江南北,叫響整個華東戰場。

“葉王陶”是通過哪一場戰役,打出的威名,並叫傳開來的呢?

主要參考文獻:《陳毅傳》《粟裕傳》《挺進蘇北與黃橋決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