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之物和文明


石塊、泥土、水流、礦物、空氣、草木、生物、森林、原野、山嶺、星球等等都是自然之物,來自大自然的本有。

工具、住房、衣飾、機器、電器、車輛、船泊、飛艇、計算機、網絡等等都是概念之物,是人類的概念創造。

概念之物創造是建築在自然之物利用上的。其途徑是通過對自然之物利用的種種感知的抽象構造所生成的認知,進行概念虛構的想象和設計,並將概念虛構的想象和設計反饋於經驗實證的製作和求取,在抽象和經驗統一的實踐中,獲得概念之物的創造。

概念之物的創造,對於人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一,它使人類的生存從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了概念之物創造的文明。人類建立的城市、田園、公路、鐵路、航運交通、武器彈藥、食品生產、藥物生產、政府管理、藝術創造、科學技術、衛星導航等,既為人類的生存取得了層出不窮的概念之物享用,並造就了概念之物創造的文明生活和文明環境。

第二,概念之物和自然之物一樣都可以為人類的身體意識直觀表象和為概念意識抽象構造,生成由概念之物帶來的直觀表象和抽象構造的新視野。如顯微鏡的概念之物帶來了微觀自然世界的直觀表象和抽象構造的新視野;望遠鏡的概念之物帶來了宇觀世界的直觀表象和抽象構造的新視野。人類的直觀表象和抽象構造,在自然之物利用和概念之物創造的互為交替中,如同電磁波的電場和磁場的不斷交替,驅動人類感知和認知,走向無限深入擴展的直觀表象和抽象構造,以及層出不窮的自然之物利用和概念之物創造。

人類以文明為優越,也發生了文明之憂。人類概念創造的文明成果並不是一切美好的,已帶來了一些負面,如,環境汙染,溫室效應,人禍災難,等等。於是一種憂慮的思緒認為,人類應“批判文明,道法自然”,才能獲得可持續的長遠。

文明的本質是概念之物創造。“批判文明,道法自然”的思緒如果主張以文明的進程解決文明之憂,是可取的。如果不能擺正文明之優和文明之憂的主次之分,偏執於終結文明,返回自然,就顯現了它的謬誤。如認為,人類、宇宙都處在進化中,越是進化程度和文明程度高的東西,越是質量佔有度小和生存度低;再如認為,科技是一把單刃劍,將加速人類走向毀滅;更如認為,文明是以人禍取代天災,等等,這些見解是非常繆誤的,也是貽害人類的:

一是不懂進化論是以生物變異和自然選擇為域定範圍的,並不存在什麼萬物的進化和宇宙的進化,我們並不能說宇宙膨脹是宇宙的進化,太陽變成紅巨星是太陽的進化,等等;

二是生物進化是一個整體進化的質量佔有度和生存度。無論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包括病毒和菌類都是在變異和適應的進化中獲得自己的質量佔有度和生存度的。

三是就人類文明發展的經驗歷史而言,文明程度越高,其質量佔有度和生存度就越高。全球壽命最長的地區並不是深山老林,而是在文明程度高的城市,那裡有豐富的食物營養,良好的醫療設施,健康衛生的城市管理。人類在地球上的質量佔有度在文明的進程中,從非洲起源擴展到了全球範圍,並將在未來走向星辰大海,所謂文明程度越高質量佔有度和生存度越低的說法是站不住的;

四是任何一種論見包括荒唐的論見都可以為自己擇取實例,而哲學的品格要求的是綜合思考和辯證思考地擇取實例。說電燈使用帶來的夜生活,破壞了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物鐘,將給人類造成禍害。這種聳聽並不是綜合分析和辯證思考的實例,也沒有人類文明演化強大色適應和應變能力的勘察,我們至今未見人類總體狀況因電燈使用改變了生物鐘而造成壽限縮短、體弱多病、走向衰敗。

第一,人類是文明的成果。人類來自於文明創造和文明智能,那些主張“批判文明,道法自然”的學者,只是口頭和鍵盤上高喊,個人生活並不會放棄文明,如舒適居住、美食佳餚、燈光照明、交通便利、以及忙碌電腦網絡、影視講堂,等等的文明享用。真的要讓他們重返叢林茹毛飲血的弓箭、長矛、石器、山洞的原始蠻荒生活,捨棄文明享用中的忙碌和名利,這些人是絕對不幹的。

第二,文明是可持續的發展。文明創造和文明智能是精神創造和物質運動統一的成果,也是人類精神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使命和聚焦。文明是一種可持續發展,這種可持續發展包括解決文明帶來的擔憂,造就更高層次的文明。批判文明的正確立足是,以文明進程解決文明之憂,造就更高層次的優質文明。猶如我們談論社會改革,始終立足於改革發生的問題應通過改革本身的發展來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