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科技:建造大數據應用之三維組裝設計

“大數據”一詞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最近,隨著國家大力推行“新基建”政策,大數據產業即將進入高速發展期。目前,很多行業都建立了大數據,個人消費行為、金融、工業、農業、氣象、國土資源等方面的大數據發展尤為突出。但是,佔據中國GDP1/10份額的基建行業,至今沒有完整的大數據,這也勢必成為等待挖掘的巨大金礦。

提到大數據,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海量數據”。這裡我要澄清一下,對於建造行業來說,數據的數量級遠不需要像其他行業那樣“海量”。據一尺科技的研究發現,同類型項目的物理數據80%是類似的,如住宅小區內不同的樓宇,生產工藝相同的汙水處理廠、發電廠,傳統路橋隧等;另外20%的個性化差異,存在於不同的地質地形、設計造型、不同的生產量指標、局部特別化的工藝等。這樣一來,利用BIM、三維數據掃描、地探物探等信息化技術,同類型項目同階段完成5個以上,經過完整的數據比對和分析,即可獲取80%以上的完整物理數據。光有物理數據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建造過程中的實際發生量,如實際發生的人工、機械、材料、模板、腳手架等以及對應損耗量,還有進度的延遲時間、勞務作業效率、管理成本量等,這些數據是在建造過程中不斷變化的,是企業管理水平的核心體現,也是建造過程中項目管理人員最為關注的,一尺科技稱之為“建造動態大數據”。“三維物理數據”加上“建造動態大數據”才是完整的“建造大數據”,即“固態數據+動態數據”。

那麼,有了這些數據有什麼用處呢?今天我們重點介紹一下一尺科技對於“建造大數據”眾多研究成果中的一個:如何利用建造大數據進行三維組裝設計?

首先,一尺科技研發了“參數化構建集”,將不同構件按照特定規則編碼為一個個基礎單元,這些基礎單元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根據項目進度、工序、生產工藝等要求,最基礎的施工單元;

2、整體大小可調整、局部可形變;

3、方便加載、調取“三維物理數據”和“建造動態大數據”;

4、能夠隨時單獨提量。

這樣的“參數化構件集”大大方便了數據的存儲、修改、調取和複用,為後續的組裝準備了充足的材料。以汙水處理廠為例,為了獲取前期的“參數化構件集”,一尺科技對三個相同生產工藝的項目進行了數據對比,按照不同方法將整體數據模型分割成單元,然後對比數據的精準度及複用效率,總結了一套可行的方法。

一尺科技:建造大數據應用之三維組裝設計


其次,組裝規則和方法將是重點。分割之後重新組裝成原來的整體項目,並不是什麼難事。困難的是如何將分割完成後的“參數化構件集”,根據新地形、不同生產量、不同工期等因素重新組裝成一個新的數據模型。一尺科技通過大量的研究,根據工期的節點、工藝流程的控制點等條件,將“參數化構件集”嵌合進三維地形模型中,根據生產量要求、地質地形、周邊環境、對接設施等要求進行整體調整,附加一些可視化的工作,即可完成“概念三維模型”。這一階段的模型可以360°出高清效果圖,完全滿足投資規劃、政府彙報、設計效果等多方面需要。

一尺科技:建造大數據應用之三維組裝設計


再次,“概念設計三維模型”是滿足不了施工需求的,如果要達到施工圖的標準,就需要大量的驗算和調整了。還以汙水處理廠為例,一尺科技首先按照設計標準、規範和工藝要求,對各個“參數化構件集”進行了驗算和調整,以滿足生產工藝、生產流程的要求;然後,將整體數據模型根據地形、生產工序、對接形式、環保標準等要求,將整體模型進行調整,以實現整體滿足施工要求;再後,根據“建造動態大數據”的相關指標,調整細部的數據模型,以實現與真實實體工程的1 : 1關係。一尺科技正在研究聯動調整系統,可以實現“參數化構件集”調整後,組裝後的整體模型的對應部分數據隨之調整,可將原有的設計效率提升80%,數據精準度提升20%。這一階段組裝後的模型,可滿足90%的施工要求,完全可以稱為“施工三維模型”。補充一點,三維數據模型不僅可以實現3×360°的數據查看,更可以快速導出平面圖、立面圖、剖切圖、斜切圖、建築圖、結構圖、系統圖、設備詳圖等你想要的任何施工圖,出圖效率更是比傳統設計的出圖效率高出300%。

一尺科技:建造大數據應用之三維組裝設計


從上述“汙水處理廠”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建造行業的大數據並不需要海量的數據,而是需要有效的精準數據,這也需要高效、精準的數據採集手段。一尺科技正在研究的“施工進度智慧監管系統”,集成了大數據、雲計算、AI、物聯網四大先進技術,可大大提高“建造動態大數據”的採集效率、反饋效率。當然,對於“建造大數據”這一巨大金礦,可以挖掘的價值遠遠不止“三維組裝設計”,一尺科技將繼續深入研究“建造大數據”的數據傳遞、數據複用、數據反饋,形成“設計-施工-運維-設計”的完整數據鏈條,並快速應用到項目實際,為建設工程提質、降本、增效!


一尺科技:建造大數據應用之三維組裝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