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一幅畫衍生出小說,最後改編成電影,就是大家熟悉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電影由英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的長篇小說改編,小說作家是以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代表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人物原型,以17世紀的荷蘭社會為背景,再現了當時西歐社會形態以及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樣貌。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這幅名畫背景鋪滿黑色,襯托出少女的形象。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畫面中的少女穿一件棕色的外衣,白色的衣領、藍色的頭巾與垂下的檸檬色頭巾相互映襯,她側身轉頭面向畫外,嘴唇微微張開,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環若隱若現,少女的形象與黑色的背景形成對比,凸顯立體。

這幅畫在1665年創作完成的,據說,畫面裡的女主人公是以他當時年僅14歲的長女瑪利亞為模特兒的,而小說和電影講述的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繪畫、文學、電影屬於三種不同的藝術樣式,所運用的表意符合不盡相同。

一幅名畫,流芳後世,就擁有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人喜歡將其憑空放在歷史時空中,揣度背後隱藏的故事,例如大部分人熱衷的考證蒙娜麗莎,持續幾百年未曾止歇,讓她有了各種身份和越來越神秘的微笑…

電影主人公是一位畫家的女兒葛利葉,父親因為失明導致家中的經濟來源中斷,年少的女兒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的重任,於是她來到了畫家維米爾家中做幫傭。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維米爾婚後依然和岳母同住,表面上是大戶人家,家中的陳設、排場都非常高大上,不過在這富貴的背後卻是不和諧的家庭氛圍。維米爾懷孕的妻子虛榮淺薄,完全不理解自己丈夫的繪畫藝術,甚至從來不會踏進丈夫的畫室。而主持家中大事的岳母更加吝嗇刻薄,導致維米爾在這個家裡格格不入。

有趣的是這個家中所有的生活來源都是靠著維米爾的畫作,漸漸的維米爾只能服從一個貪婪又自大的贊助人的擺佈,從而創作一些迎合他人喜好的畫。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男主人生活質量都這樣了,那家裡的菲傭肯定也不好過,少女葛利葉作為一個人,尤其是社會底層的女人,只能靠自己。每日承擔著繁重的家務事,年幼的她日夜勞作,生活環境惡劣,還常常遭受主人的監視以及小主人的刁難,但是她並沒有退縮,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取在主人家中不可或缺的位置,讓自己擁有固定的收入,並獲得畫家維米爾的關注和支持。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葛利葉與畫家妻子不同的是,她懂畫,在這一點上也是吸引維米爾的,隨後兩人接觸的時間增多,維米爾也發現了葛利葉身上的藝術天賦,她能夠讀懂自己畫中所表達的意義,不像妻子那樣對繪畫一竅不通,從此葛利葉走進了維米爾的藝術世界,兩人之間的氣氛也越來越微妙。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隨著維米爾畫出了葛利葉的肖像畫,成了一副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維米爾的妻子也察覺到了兩人之間的感情變化,她終於跨進畫室,在裡面歇斯底里的大哭大鬧,由於社會地位的懸殊,葛利葉只能選擇默默地離開,她懷著無限的遺憾回到家中,最後嫁給了屠戶的兒子。

電影如“畫”

“影視藝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一個個豐富燦爛卻有真實的虛擬世界,使人類又一次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經驗,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影像思維方式。”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作為一部藝術片更是將光影藝術運用到了極致。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光線是影視作品的靈魂,是視覺基調構成的主流因素。

在六造型元素(光線、運動、構圖、色彩、景別、角度)這些中都舉足輕重,電影中大量散射光和側逆光帶來的軟光效造型效果,使得人物和景物熒幕造型均呈現出油畫般的視覺效果。

荷蘭是個美術國度,在各個藝術門類裡此一枝獨秀,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在西方美術史上,愛與美女神維納斯這一母題為歷代藝術家所鍾愛青睞,影片為少女設置了多個側臥鏡頭,與西方美術上“維納斯”重合,傳統上的女神維納斯側臥體態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從《睡眠的維納斯》、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維拉斯凱茲《照鏡子的維納斯》、安格爾《大宮女》和馬奈《奧林匹亞》無一不是通過側臥體態來展現女神形象的。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電影中,少女葛利葉在地窖中休息的一幕,導演運用了光線,以光線為畫筆,白色側逆光散射開來,正好打在服裝和側臉上,將人物從黝黑暗沉的背景中凸顯出來,就像是那副畫一樣,從整體中突出局部是光線強調與突出的最高層次,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最有表現力的層次。

除了借鑑巴洛克繪畫藝術的光影技巧之外,導演還嫻熟的駕馭空鏡頭與大特寫。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留白與填充二詞作為繪畫的專業術語,前者意為通過簡省的筆法,保留畫中的“虛”,通過對畫中意向的刪減來增加想象空間;後者為通過增添的筆法,描繪畫中的“實”,增加表現空間。

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油畫來說,它就為觀者留下了一個“空的空間”

黑色的背景襯托出少女,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了,由於沒有任何“提示性”的意向,對於這個少女的想象空間也被無限放大,就如同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畫山水的最高境界不在於把整座山都呈現出來,而是要表現出其的“空靈”。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同樣,《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身處於“空的空間”,也變得十分靈性,她彷彿沒有被禁錮在畫中,而是在向著黑暗中走去,不小心被叫住回了個頭而已。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中所言境界中的“隔”與“不隔”天衣無縫地契合在一起,正所謂“霧裡看花”便是“隔”,這幅畫其中之境界便遊走於“隔”與“不隔”之間。

影與畫互融相生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我們細品影片,去體會其想表達的情感,會發現,相對於愛情而言,影片更像表現藝術家追求藝術的精神狀態,在電影中維米爾面對葛利葉也有難言之隱,他清楚地到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勝過一切,維米爾所擁有的是對藝術的純淨情感,他愛理想和藝術勝過愛身邊的所有人。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雖然有人認為在電影結束,葛利葉收到了一個裝有珍珠耳環的包裹,所以認為那是維米爾對葛利葉秘而不宣的感情,其實無論是哪一種,都可以自由想象,情感全部都在劇情的留白處,很多東西並沒有明說,盡在不言中。

這樣的留白,就像是“斷臂維納斯”那樣,更加增添了其神秘性。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Nothing happened and everything happened.

什麼也沒發生,一切都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