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並不“幸”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

編者按: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瑞幸咖啡股價盤前暴跌80%。公司公佈調查顯示偽造交易價值大約22億元。

今年2月1日,著名調查機構渾水研究收到了一份來自匿名者的做空報告,直指瑞幸咖啡正在捏造公司財務和運營數據。不過,瑞幸咖啡堅決否認渾水的造假指控。

如今東窗事發,瑞幸的不“幸”,似乎被很多看空者言中。本文(原標題《金融模式 | 瑞幸已上岸,還有誰在裸泳?》)發表於2019年5月(瑞幸上市後不久),分析瑞幸等互聯網界“金融項目”的玩法與問題。


瑞幸咖啡成立不到19個月便順利上市,再次刷新了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的記錄。

但是,這杯帶著濃濃資本味的咖啡,是否是一杯香醇美味的咖啡,目前下定論還為時過早。因為目前的瑞幸還只能算是一個金融項目。

這些年不少互聯網金融項目,假以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大數據、新零售、服務於實體經濟之名,借金融資本之利器對實體經濟進行降維打擊,行收割股民和實體產業之實。

這是一曲“冰與火之歌”。成,則摩拜;敗,則ofo。

連續創業者如游擊隊長,東奔西竄,到處收割,以賣公司的初心做公司,以資本的邏輯搞擴張。資本的豪賭有輸有贏,產品、質量、責任無人問津。融資、擴張、規模、上市,十年套路依舊,雞湯味同嚼蠟,卻屢試不爽。

這些年,咖啡、飲品、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租房平臺、幼托及幼兒園、藥店等金融產品瘋狂擴張,一切成敗皆在擊鼓傳花之中。

用共享單車的方式造車、搞幼教、租房、賣藥、賣咖啡,你的駕車安全、孩子教育、住房生活、身體健康,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個急於套現的金融產品,一個擊鼓傳花的投機遊戲。

股民、消費者與實體產業,是永遠的輸家。

本文並不反對金融模式,旨在探討資本收割盛宴的制度性原因,以及如何讓資本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

(正文9000字,閱讀時間約40分鐘,可先閱讀再分享收藏)


1


三大角色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金融的價值。但是,不完善的金融制度,與不完善的產業制度相結合,資本便露出可怕的獠牙,與連續創業者,以公司為金融產品,收割實體經濟和股民。

最近十年,裹著互聯網外衣的“金融項目”大行其道,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標準化產出。

選擇短平快、有故事的項目後,強勢團隊強力執行,高融資、高補貼、快擴張,將公司打包成金融產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股票市場中。

鐘聲響起,套現走人。換個地方,再幹一票。

一、連續創業者:“公司產品”的製造者

近十年,中國興起了一批連續創業者。他們是金融項目的長期玩家,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租車租房、咖啡飲品,都是這群人“點石成金”。

連續創業者,絕對顛覆人們對創業者的理解,或對企業家的認知。

傳統創業者,考慮的是如何度過創業艱難期,將產品賣出去,儘快實現盈利。若創業失敗,創業者遭遇的衝擊一般較大。所以,傳統創業者,以企業盈利為目標,以做好產品、技術為基礎,能夠承擔的失敗風險有限。

連續創業者的玩法則完全不同。賺錢的方式有很多,連續創業者擅長賣“公司”賺錢,傳統創業者則聚焦於賣產品。

他們以公司作為產品,拿著風投的資本,急速擴張規模,儘快地將公司打包成金融產品,以最快的速度上市或線下套現退出。至於產品、質量、技術、利潤,都是他們次要考慮的問題。

他們擅長的是搭臺子,講故事,獲取資本,快速擴張。連續創業者最好還是網紅創業者,自帶流量和資本。你敢砸西門子冰箱,就有錢敢砸你。

對於連續創業者來說,最忌諱的是戀戰。快速融資,快速擴張,快速上市,不管是否賺錢,快速退出是關鍵。屢敗屢戰,實乃生存之道。由於四處出擊、快速收割,他們無法下沉做好一個產品,也難有長久的服務打算。

所以,連續創業者選擇項目時,往往選市場規模龐大、深度不足、有故事可講、產品易標準化且技術含量低的終端產業入手,如共享單車、咖啡飲品、租房平臺、藥店等。但凡像重卡、發動機、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生物製藥等產業,他們都會繞道而走。

羅永浩不明智地選擇了產業縱深很長的手機來玩金融項目。賈躍亭的生態系統則吸金太大,套現退出後留下的黑洞過於明顯。工匠精神、生態系統,只是資本市場套現的故事,如果深入到真實產業經營之中則難以自拔。

二、風險投資者:“公司產品”的販賣者

資本市場上,很多假金融人、假銀行家、假投資人。他們乾的是資本販賣的活,亦或是公司的販賣者。他們與金融創新毫無關係,走的是幾千年不變的套現套路。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販賣者的價值。中間商賺差價,符合經濟學規律,也符合現實需求。自從誕生了股票市場,販賣公司股票已經成為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

金融產品的販賣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鏈條,從天使到上市,會經過幾輪,甚至十幾輪。任何一輪資本上車後,他考慮的都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價位套現下車。

金融項目,有優劣之分。

有些屬於泡沫。本身這是一個偽需求、偽市場,通過資本補貼、概念製造等方式,硬生生造出來。等泡沫破滅後,一切歸塵土。共享單車的資本狂歡過後,留下滿大街的廢鐵。

還有一種是,它是一個真實的需求和市場,但被資本吹大了泡沫。比如,很多公司在上市之前瘋狂開上萬家店,上市套現之後則大量關店。

難道風險投資者沒有發現這是泡沫嗎?為什麼還要投泡沫經濟?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懂哪些是騙局,哪些是泡沫,哪些是價值投資。但是,他們關心的不是泡沫問題,而是能否把泡沫項目賣出去,只要有人接盤,它就是好項目。

投資者將這個故事講得無比動人,先上車的人跟後上車的人講,一遍一遍演繹,一輪一輪傳遞。前些年,一些資金盤、返利平臺、P2P就是給投資者講上市套現的故事。

這兩年金融監管高壓,上市口子收緊,造成項目上市堰塞湖,項目上市套現遙遙無期,一些基金公司成為了最後的接盤俠。

還有個把玩法是“曲線救國”。摩拜乘著美團大船,順利套現了結。而ofo只能自生自滅。

三、股票投資者:“公司產品”的接盤俠

資本市場,如果一級市場風險低、利潤高,則大量二級市場的資金會流入到一級市場,打包項目上市,這樣導致二級市場越來越低迷。最終,二級市場的崩盤,反噬一級市場,導致整個市場癱瘓。

自新三板之後,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了一波上市熱潮。由於缺乏退市機制,大量資本尋覓項目,瘋狂打包上市,造成股票嚴重的產能過剩,而市場資金則嚴重不足,二級市場越來越低迷。吃相難看,抽乾水分。

可能,最難理解的是,中國金融項目去美國上市,為什麼美國股民敢當韭菜?

這裡有幾個因素:

一是美國股市採取註冊制,上市容易,對創新公司包容性強。大量虧損中的金融項目,依然符合上市條件。

二是信息不對稱,很多美國股民並不瞭解中國這種公司的實際情況。有些項目不能簡單的定義為泡沫項目,它可能有泡沫的成分,但有轉正的可能,這恰恰是資本市場喜歡的項目。投機,本是資本市場的重要部分。

三是一些股票認購商其實是中國公司或者美國投資公司的中國合夥人。他們接盤後,在上市公司的包裝和規則下,想辦法再賣給下家。

四是美股退市風險大,一些公司退市後很難再上市。但是,這種風險對美國公司威懾大,對中國項目卻沒有多少約束力。公司一旦退市,無非就是改頭換面,再製造一個“貓屎奶茶”,再戰美股。


2


三大偽裝


金融模式,已不是新模式,而是資本市場的老套路了。美國的股票市場比我們更大,上市公司輪流坐莊,風險投資更繁榮,但是他們沒有我們瘋狂、狂飆。美國沒有千團大戰,沒有“五彩繽紛”的共享單車,沒有補貼到連星巴克都著急的咖啡。

相反,在美國、日本、歐洲,不少互聯網、電商被實體企業擊敗。

中國金融項目,假以創新、實體、自由之名,行各種收割之實。實體的落後、規則的混沌、資本的荒蠻、時代的浮躁,成就了草莽時代的狂奔。

一、假以創新之名,行收割股民之實

這些年,中國互聯網企業家、網紅企業家掌握了絕對話語權,他們的“雞湯”裡夾帶著各種新概念、新模式以及動人的故事。他們製造概念,販賣焦慮,收割資本。

這使得很多人誤以為,互聯網等於技術創新,誤以為支付寶就是高科技,沒有互聯網的城市就是落後的城市,不上網的公司等於落後的公司。

瑞幸咖啡,被冠以“數據咖啡”、“互聯網咖啡”、“咖啡新物種”等光環。其實,這模式太普通了。瑞幸號稱用數據驅動,其實沒什麼新鮮,更不是高科技。

我們可以看看,瑞幸的互聯網咖啡、外賣咖啡,相對星巴克是否有優勢。

瑞幸店小、偏僻未必具備成本優勢。更何況,關注一家店關鍵不是看每平方米的租賃價格,而是看每平米的營收。這個指標才能反應出瑞幸快取小店是否具備競爭優勢。

有一個數據可以透視問題: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的門店成本佔門店營收的比例達63%,遠遠高於星巴克的36.4%。

就目前來看,瑞幸最初設想的門店成本比星巴克更低的效果並未出現。相反,星巴克的門店成本要遠遠低於瑞幸。

這個問題出在哪裡?

主要在營收上,就是瑞幸快取小店表面上租賃成本更低,但是每平方米的營收(包括外賣)不如星巴克。

瑞幸的毛利率比星巴克更低,單位面積的營收也更低,那麼這種模式並不具有競爭力。

所以,萬變不離其宗,盈利是關鍵,而不是新概念。

為什麼國外沒有這麼多新概念?

中國互聯網走的路,絕大多數都是美國走過的,絕大多數模式都是從硅谷複製的,不存在多少新模式、新概念。盒馬鮮生這種超市,在日本、美國早已出現,甚至做得更加精細。接入盒馬APP支付,也不是什麼高科技。

這些年,多少金融項目以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之名,打著新零售、新技術、新經濟、共享經濟、消費升級、大數據、生態系統等旗號,上市圈錢,收割股民。傳統古老的租賃,披上互聯網的外衣,就成了共享經濟。一家普通的零售店,接入支付寶支付,就成了新零售。互聯網外衣的連鎖店接入門店管理或供應鏈管理系統,就成了高科技公司。

而真正的黑科技,大數據、供應鏈系統、ERP系統,中國互聯網企業與亞馬遜、沃爾瑪、Oracle則相去甚遠。為什麼中國的電商只是一家電商公司,而亞馬遜卻是一家科技公司?因為亞馬遜的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及物流系統都是非常領先的。而中國的公司則更擅長商業營銷及舉辦各種購物街。

由於信息不對稱,廣大網民很難對技術進行識別,一些金融項目假以技術創新之名,股民也容易信以為真。再加上,互聯網大佬掌握著話語權,很多反對的聲音被水軍淹沒,資本、媒體和技術外衣,一擁而上,浪花泛起。

二、假以實體之名,行打擊實體之實

互聯網勢力之所以能夠掀起這麼大的浪,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實體產業整體太落後。前些年,互聯網大佬總是以先知的姿態俯視實體企業老闆。互聯網創業者講互聯網精神,講工匠精神,講情懷,似乎這些都是互聯網發明的。

香港的美食、日本的精密製造、法國的奢飾品,都裝著滿滿的工匠精神、各種情懷。諷刺的是,工匠精神、創業情懷,只是金融項目的把戲,而不是內核。但是,中國實體產業確實不如歐美國家成熟,在大多數行業,都存在體驗、服務、管理、資本等諸多問題。

互聯網創業者就抓住實體產業的弱點,然後憑藉龐大的金融資本,對實體企業形成降維打擊。假如實體企業一年只能開30家店,而互聯網創業者可以開出3000家。實體企業追求盈利,互聯網創業者大規模補貼圖謀搶佔市場。

美國、日本的實體企業為什麼不會被補貼降維打擊?

美國、日本的實體商店體驗服務做得很好,金融模式如果不深挖產品和服務質量,僅依靠門店擴張很難將其擊敗。

在中國,為什麼體驗做到極致的星巴克還被瑞幸降維打擊?

最重要的原因是歐美國家的股市和實體產業的制度非常健全。

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美國各個行業基本上都形成了規範健全的制度體系。具體來說,瑞幸絕對不敢在美國這樣瘋狂擴張,因為如果咖啡質量沒有控制好,一旦出現衛生安全事故,瑞幸將遭到重罰。

又如,美國有著嚴格的汽車召回制度。中國的互聯網造車企業在美國很難生存,他們造出來的車並非一賣了之,還得對後續的安全及召回負責。

如此一來,美國的互聯網創業者、實體企業創業者,都必須關注產品質量、技術創新本身,而不是一味著追求市場規模和上市退出。雖然他們也採取金融模式,也上市套現,但是他們對產品質量,尤其是涉及到安全、健康的產品絕對不敢掉以輕心。

另外一個制度就是股票制度。美國的金融監管、退市機制及懲罰制度都非常嚴格,上市公司一般會比較珍惜上市的機會,即使退市不少也是選擇主動回購。

實體產業和股票市場的完善制度,降低了美國資本的荒蠻程度,逼迫創業者更加關注產品和技術,將資本與產品、市場與技術相對有效地結合起來。如此,金融才能真正服務於實體。

倘若股票制度和產業制度不完善,互聯網金融資本假以服務實體之名,行收割實體經濟之實。金融資本席捲實體產業,正常的產業經營被衝擊,大量門店被擠壓,市場供給失衡,商品價格扭曲,甚至連租房價格都被哄抬,一些實體制造商因誤判而盲目擴張。

資本收割之後,留下的是實體產業的斷壁殘垣,以及被踐踏的行業信譽。共享單車的狂歡,衝擊了單車製造商,大量應收賬款成為壞賬,嚴重打擊了實體制造。

三、假以自由之名,行壟斷特權之實

互聯網大佬還是小弟的年代,互聯網企業備受質疑,創業者除了以技術攻城略地之外,也不忘實時帶上一鍋“雞湯”,到處餵養實體企業。雞湯的味道二十年未變,無外乎是自由、開放、共享、平等、協作、專注、極致。

在互聯網攻佔權力堡壘的年代,互聯網企業化身為白馬騎士,而當互聯網坐擁十億網民時,互聯網企業開始放棄了“不作惡”的主張,壟斷特權“黃袍加身”。

中國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優勢,不是技術,也不是運營,而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微信、支付寶、京東都享受了極致的人口紅利。曾經以為淘寶是中國網民紅利的極限,當50、60後用上智能手機之後,拼多多、抖音再次刷新人們對互聯網產品的認知。

瑞幸並不“幸”

享受著龐大人口紅利的互聯網公司重運營,而輕技術。中國沒有互聯網公司願意砸錢開發瀏覽器、操作系統。當然,開發這種產品存在重複造車之嫌,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深度也非常有限。

投行及創業者會選擇短平快項目,迴避需要技術沉澱的領域。一個瀏覽器的研發費用過百億,有百億資金,投行會選擇再造一個美團、拼多多、滴滴打車或其它。

與實體企業相比,互聯網企業享受著各種假以資本服務於實體、支持技術創新的特權。

以共享單車為例,實體租車店以及任何商販,如果將車輛或攤位隨意擺放,都將遭受罰款。為什麼共享單車可以例外?政府理應對共享單車徵收道路佔用費,以及對滿大街丟棄的單車予以罰款。如此共享單車還能如此瘋狂收割實體租車店嗎?

另,挪用押金行為已涉嫌違法,為何共享單車可有如此特權?若押金受嚴格管制,共享單車還能如此瘋狂的擴張嗎?

另外,大規模補貼行為,在美國容易遭受反壟斷調查。這就遏制了金融資本對實體企業的補貼打擊。

如今資本狂歡後,滿大街廢鐵無人問津,佔用公共道路,使用公共資源為其擦屁股,以及眾多人的押金無法退回,最後市民、股民、消費者以及實體經濟被迫為資本狂歡買單。

又如假貨問題。支持互聯網平臺賣假貨的理由是,實體店也有很多假貨。但是沃爾瑪、大潤發以及萬象城這些實體平臺都不敢賣假貨,而同是銷售平臺的電商卻假貨氾濫。這些平臺以如此低廉的假貨,大面積衝擊實體零售。

不可否認,互聯網在實體零售方面有優勢,但若不是公然售假則不可能有如此大的競爭優勢。

作為全球第一大電商平臺,亞馬遜定然沒有這麼大的價格優勢,主要問題不在於勞動力,而是假貨。如果公然售假將遭重罰,亞馬遜則大力開發技術,用於提高供應鏈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在美國,電商的成本優勢與門店相差不大。

所以,亞馬遜在中國混不下去是正常的。但亞馬遜在全球是一家出色的科技公司,絕非國內電商所能相提並論的。

有人提出,亞馬遜的大數據技術,中國電商早已掌握,甚至大量用於“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殺熟”就是一種典型的壟斷特權,假以高科技之名強勢收割消費者。

在美國,“大數據殺熟”屬於第一級價格歧視,將遭受反托拉斯法嚴懲。很多年之前,亞馬遜小試牛刀被發現後,立即以測試之名關閉,然後再也不敢公然“殺熟”。

一些互聯網租房平臺,大面積搶租房源,然後惜售哄抬房價,是否涉嫌金融資本、互聯網平臺惡意操縱租房市場價格,破壞底層的民生生活?我愛我家前副總裁胡景暉曾公開炮轟租房平臺搶房,揭開裹挾互聯網的資本的“野蠻”行徑。互聯網租房平臺,是否在行使壟斷特權?是否應接受監管?


3


三大危害


或許有人想把產品和企業做好,但是金融模式的慣性勢能極大,一旦上道,上市套現就成為了創業者的使命,而不是產品質量和持續盈利。

重視短期,忽視長遠,重視套現,忽視盈利,重視資本,忽視客戶,總是營銷,忽視產品,成為了必然選擇。

金融模式,是一把利劍,用好了產業、資本興旺;沒用好,資本與產業都被收割。問題不在金融模式,也不在投行和創業者,而是金融及產業制度。

一、初心不正,難保產品質量

若企業有原罪,應該是源自創業者的初心。不可否認,幾乎所有創業者的初心都是賺錢,但賺錢的方式有很多種。做好產品賣給客戶賺錢,這是最基本的創業初心。若包裝好企業賣個好價錢,那麼這種初心就很難保證產品質量。

在股票及產業制度不完善時,包裝企業上市與提高產品質量經常相悖。首先,大量的資金不會安排在產品質量及技術提升上,而是企業包裝、營銷推廣、擴張規模。其次,創業者考慮的不是持續經營,而是短期套現。第三,產品質量永遠排在出售企業套現之後。

當然,忌憚於產品質量,大部分創業者會選擇輕資產、短平快行業,而不是重資產及高科技行業。但是,輕資產並不代表著產品一定安全。

瑞幸是不是金融項目,主要看它是否願意花錢進口好的咖啡豆,購買好的咖啡機,招聘好的咖啡師,用心做好一杯咖啡。

產品做不好,一切都是假的。

目前來看,瑞幸的咖啡品質,不具有競爭力。在補貼的作用下,具有性價比優勢。若補貼消失、價格與麥當勞咖啡齊平,是否還有性價比優勢呢?若不提價,瑞幸能否降低成本,保持低價位、高性價優勢?

所以,瑞幸規模再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能否盈利。

還有一部分行業,其實是重資產運營,但也被短平快的方式收割。幼兒園、新能源電動汽車,這類行業在短時期內無法看出質量,但時間越久,問題就會暴露越充分。創業者和資本之所以敢進入這些行業,是因為前期門檻低,他們期望短期內套現了結。

以幼兒園為例,現在幼兒園教育模式非常成熟,容易大規模複製,硬件建設可以通過資本擴張,能夠快速獲得家長及股民的信賴。但幼兒園的教學及軟件設施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擴張,孩子教育的結果又很難量化且短期呈現。或許等家長髮現幼兒園教學水平不濟時,幼兒園已上市套現走人,孩子也快幼兒園畢業了。如今政府一刀切將幼兒園的上市大門堵死,這相當於風投資金掉入坑裡。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若要實現短期上市套現,最簡單的辦法是無限度地壓低汽車成本,同時拿著國家補貼的同時,大規模補貼消費者,然後以地板價快速賣車,至於虧損面積、汽車質量以及後續服務則其次考慮。

一臺普通的電動汽車組裝已非常成熟,這些互聯網造車公司像共享單車一樣造車,不設廠、不建流水線,全部找代工廠製造。為了節省成本,電池可能選擇短期性能好,但過幾年巡航能力大幅度衰竭。如此,電池維護、汽車召回的成本大幅度上升,或質量問題頻發,互聯網造車公司上市套現後是否還有能力應對?

事實上,互聯網汽車出現的電池爆炸事故已經屢見不鮮,汽車電池燃燒事件數量有上升趨勢。目前這些信息被掌控互聯網話語權的大佬們壓制住。車企為了降低成本,擴張規模,對電芯品控不嚴、BMS設計要求太低,動力電池包的安全設計不足。

汽車質量問題絕不是兒戲,互聯網資本狂歡後,汽車質量隱患令人擔憂。若以奔馳汽車的要求,審視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則令人毛骨悚然。

二、降維打擊,衝擊實體經濟

互聯網曾經改造實體,給實體老闆帶來一陣恐慌。今日互聯網觸角伸到哪兒,哪兒就會掀起一陣狂歡,“XX模式”立即風靡整個行業。瑞幸一年開出2000家店,19個月即上市,引來咖啡行業側目,紛紛轉發“瑞幸模式”。

這到底是一種新模式,還是咖啡行業的焦慮?

金融資本對實體產業降維打擊,原因是金融資本的簡單粗暴,“野蠻人”的財大氣粗。但是,把產品及服務持續做好才是實業發展之根本。

資本對實體經濟的破壞力度或利好程度,取決於各產業監管制度。

產業監管制度,在中國還比較陌生。在1970年代之前,美國產業監管制度不完善,資本橫行於各領域。當時,通用汽車等資本巨頭將汽車安全事故完全歸咎於駕駛者操作不當,這種觀念滲透到美國民眾之中。不過,一位名叫拉爾夫·納德的年輕人,敢於向資本挑戰,對汽車設計的安全缺陷提出極大的質疑。

納德的持續努力最終推動了國會立法,出臺了世界上第一部缺陷汽車召回制度(1966年)。納德也被譽為“汽車召回制度之父”。汽車召回制度出臺後,汽車不能一賣了之,廠家還得負責到底,這為資本收割汽車產業構築了極高的門檻。

中國的缺陷汽車召回制度還有很大的缺陷,國產車的召回比例、數量規模以及頻率低到令人膽寒。如此大門敞開,資本自然來去自如,大舉進攻新能源汽車。沒有嚴格的汽車召回制度及監管,資本完全按照金融項目的玩法造車,汽車的質量和召回服務無法得到保障。

資本的短期狂歡,對原本領域的企業帶來巨大的衝擊。他們有一些可能被資本浪潮淹沒,成為資本泡沫的犧牲品。

創業者、企業主的主要工作是做跨期協調,他們通過組織人財物投資於未來,也承擔著預期風險。如果資本大規模短期湧入,市場供給和價格立即扭曲,這時企業主容易發生誤判,擴大生產,擴張規模。當資本突然退場,這些企業則面臨資金鍊斷裂、產能過剩等風險。

若實體產業制度完善,資本考慮收益及風險則不容易盲目進入某個行業,然後肆無忌憚地翻江倒海。實際上,完善的制度有利於實體,也有利於資本。

去年,政府發佈文件禁止幼教資本上市,這種一刀切的辦法未必科學,但遏制了資本在這一教育民生領域狂歡。當然,真正要把教育搞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開放的文化。

在汽車安全領域取得成功後,納德名聲大噪,然後組織了一個團隊“納德戰士”,對各產業的消費安全領域發動了“堂吉訶德式”的進攻。

經過1970年代一系列的消費安全立法後,美國主要產業建立了完善的監管制度。1980年代後,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私募基金等金融資本崛起,但並未對實體產業造成破壞式衝擊,相反這些金融資本推動了實體產業興旺。

美國的生物製藥、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農藥化工、農產品及育種等,都離不開金融資本。馬斯克的特斯拉汽車以及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是金融資本與產業制度共同催生的產物。

三、助長投機,阻礙技術創新

產業制度固然重要,但真正要遏制資本的荒蠻,還得依靠金融制度。

貨幣市場之所以容易出問題,是因為貨幣當局無法守住紀律,大規模印鈔,導致產能過剩,貨幣價格下跌,物價或資產價格上漲。這個過程被稱為收取“鑄幣稅”。

資本市場也是如此,公司無節制上市,大量發行股票,又沒有完善的退市機制,導致產能過剩,股票價格下跌。這個過程被稱為收取“鑄票稅”。

這樣的資本市場,一級市場瘋狂吸收二級市場的血;當二級市場耗盡,一級市場的資本狂歡也落幕。最終,實體產業與資本市場共同受災。

瑞幸並不“幸”

過去三年,七百多家公司上市,退市的只有7家。再往前,新三板曾經掀起一陣資本狂歡,一批私募和風投享受了這場資本盛宴。金融與投資異化為公司販賣活動,從創業者包裝金融項目,到投行倒賣原始股,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投機鏈條。

公司一家家興建,一家家倒賣到股市中,標準化、工廠式輸出。上市速度越來越快,他們必須在泡沫盛宴中撤退。誰認真了誰輸,誰留戀了誰輸。

每當鐘聲響起,資本市場則血流成河,實體產業繁華落盡。

不可否認,也有人先把產品和公司做好。但這是一條完全不同於做產品的道路,只要你上了資本的道路,劇本早已寫好,你只能往下演,若想回頭,資本會讓你下車,失敗則不可避免。

金融項目道路,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慣性勢能。

這種模式,對實體產業老闆打擊很大。很多老闆苦心經營幾十年,產品質量也很好,但卻沒有對手2年圈錢套現來得多,甚至被對手一舉幹掉。於是,一些企業主試圖放棄技術革新,降低產品研發投入,學習金融模式,大搞營銷,包裝公司,大量融資,甚至迅猛加槓桿。人心浮躁,投機盛行,這無疑是對技術創新最大的傷害。

只有完善資本市場制度,科學監管,註冊制與退市制配合,上市公司有進有退,有競爭,有淘汰,將資本市場的死水變成活水。這樣一級市場的資本荒蠻才能得到遏制。

當然,美國的金融制度如此完善,依然也有中國的金融項目去上市。制度及監管只能提高資本作惡的成本,而不能完全扼殺資本的狂歡,更不可能徹底抑制資本投機。沒有投機,金融市場也失去了活力。

在資本荒蠻、投機與投資之間,監管制度的強度反應在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中卻呈現質變的區別。

金融與科技,是經濟進步的兩大力量。曾經我們無比迷信金融,也無比縱容技術,但如果缺乏制度管理,金融則淪為投機市場,科技則無惡不作,最後留下的只有資本盛宴後的殘羹冷炙和技術創新外衣下的鏽鐵廢鋼。

最後,資本無眠亦無罪,創業維艱亦維難,他們遵循的是經濟規律和人性道路,唯制度是個大漏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