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藝術自創立至今坎坷不斷,幸得“德雲”郭師傅讓後輩熟知

據瞭解,相聲起源於咸豐或道光年間的全堂八角鼓

。而八角鼓演唱藝術分為:吹、打、彈、拉、說、學、逗、唱八部,有生、旦、淨、末、醜等角色,其丑角主要以抓哏逗樂為主。

八角鼓有名丑角張三祿以其表演隨機應變、見景生情而頗受社會各界人士喜愛,但因性情怪僻不與人搭伴,受人排擠。當其獨身時以說學逗唱四大技能作藝表演,遊街之人都喜聽他的表演。張三祿不願說八角鼓,自稱其藝為”相聲“。

相聲的表演形式:分為暗春和明春。而暗春則為口技;明春又分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快板、數來寶、雙簧等。

相聲術語:有但不限於以下幾種:逗哏,捧哏,打哏,倫理哏,膩縫兒《扒馬褂》,貫口《報菜名》,倒口、怯口(學方言),包袱(抖包袱、悶包袱、響包袱),撂地,攢底兒,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等。

相聲師承關係:張三祿,別名管兒張,北京人,目前文字記載的最早相聲藝人。後人稱讚”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 zhen活得一樣“。被公認為第一個說相聲的人。

相聲萌芽階段:朱紹文,藝名窮不怕,與醋膩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統稱”天橋八大怪“。後來,他收了徒弟”貧有本“”窮有根“”範有緣“等,常帶著徒弟共同表演一個笑話,就這樣,逐漸衍生出了對口相聲和群口相聲。

相聲發展階段:繼恩緒、桂禎等第三代相聲藝人之後,迎來了相聲發展階段,代表人物是”相聲八德“:裕德隆、劉德智、李德祥、李德鍚、張德泉、周德山、馬德祿、焦德海。相聲八德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地區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相聲史上承前啟後發展相聲藝術的關鍵人物。

相聲繁榮時代:張壽臣,師承焦德海,擅長單口,在同輩藝人中入門最早,所以他就成了相聲界公認的第五代掌門人。天津某報評價他:窮不怕不過如此,萬人迷望而生畏。馬三立:著名相聲表演大師,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氏相聲,是當時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老、資歷最高、造詣最深的相聲泰斗。師承周德山,父親馬德祿。哥哥馬桂元也是頗具盛名的相聲大師,他不懂得不敢問父親師傅,就問哥哥。常寶堃:藝名”小蘑菇“師承張壽臣,抗日戰爭時期,因演出諷刺日偽反動統治的相聲《牙膏袋》等被捕,釋放後仍堅持立場,以相聲針砭時弊。1951年參加中國赴朝慰問演出時遭美軍飛機掃射不幸犧牲,時年29歲。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並追認為革命烈士。劉寶瑞:單口大王,中國短篇小說勁敵。將天生陰陽嗓發展為自身特色,先後與馬三立、郭寶泉、侯寶林搭檔。侯寶林:被譽為語言大師,是的相聲從市井藝術登上大雅之堂。

相聲低谷階段:新中國成立後,老一輩相聲藝人相繼去世,新一代的相聲藝人青黃不接,加上當時要精華藝術文化,而傳統相聲不乏低俗段子,所以日漸不受待見。當時還成立”相聲改進小組“請老舍等文人幫助改進相聲。

相聲復甦階段:馬季,師承侯寶林,他是新相聲的代表人物,繼承發展了侯派風格,走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與馬季同輩的還有:侯耀文、張文順、李文山、王文林、邢文昭等。

第八代相聲演員:主要說德雲班主郭德綱。

相聲藝術自創立至今坎坷不斷,幸得“德雲”郭師傅讓後輩熟知

天津人,師承侯耀文。八歲學藝,先是學的評書,後來又學了京戲,西河大鼓,先後三次入京,輾轉梨園茶館劇場,後經歷報賬官司、反三俗等事件,受盡同行排擠。侯耀文曾評價郭德綱:一路坎坷走過來的,所以他勢必嫉惡如仇。1996年創立北京相聲大會,後更名德雲社,是他挽救了中國相聲,把相聲帶到了世界各地,開創了相聲出國商演的先河。他的徒弟分雲字科,鶴字科。苗阜、王聲這對搭檔,以振興西北相聲為己任,創建青曲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