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從肅慎到靺鞨的演變

在中國,沒有哪一個族群像東北人這樣遭遇著普遍的誤解。尤其在黃河以南的地區,人們似乎普遍認為,現代東北人都是戴著大金鍊子,愛吃燒烤的二人轉演員。而對於整個東北的認識,則停留在寒冷、蠻荒、落後的印象中。他們覺得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東北是一直一片廣袤的荒原和森林,零星散落著一些部落。這些部落的土著拿著長矛,穿著虎皮裙在山林間狩獵捕魚,過著茹毛飲血的悽苦生活。


東北人:從肅慎到靺鞨的演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誤解的產生源自於歷史知識的匱乏。我們的教科書中,關於東北歷史的講述極為有限,僅有的幾個章節也是語焉不詳或者一帶而過。甚至在朝代歌謠中都沒有收錄渤海國、遼代和金代。這些歷史缺失造成了人們在構建歷史圖景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空白和斷裂。尤其對民族認同感和國家凝聚力會造成隱形的損害。作為一個東北人,我願意為此作些修復和彌補的工作,以盡國民之責任。


東北人:從肅慎到靺鞨的演變

肅慎人-最早的東北人。

我們都知道,我國北方有三大古民族:東胡、濊貊和肅慎。其中東胡族系衍生出後來的鮮卑、柔然、烏桓、契丹和蒙古。濊貊族系衍生出扶余、沃沮和高句麗。肅慎族系衍生出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和後來的滿族。

從分佈情況看,在不同歷史時期,三大民族的居地範圍此消彼長、不斷變化。而隨著本民族發展的興衰,有些民族固有的家園土地不斷被蠶食,甚至在強族的征服中被同化、被滅族,最終在歷史舞臺上消失。總體來說,唯有肅慎族系一直保持了比較固定的生存領域。其民族傳承的脈絡也相對清晰而持久。

白山黑水是今天我們用來指代東北地區的廣義稱謂。而狹義的白山黑水是指長白山以北、張廣才嶺以東,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以及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這一大片遼闊的土地,正是肅慎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東北人:從肅慎到靺鞨的演變

長白山天池

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鏡泊湖風景區南湖頭的東側,有一座海拔494米的小山,名叫鶯歌嶺。1957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出距今5000年的肅慎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同時,也考證出鶯歌嶺及其附近區域,就是古籍中所記載的肅慎國所在。1972年,在鶯歌嶺東北的興凱湖畔又發掘出距今6000-7000年的新開流遺址,是東北最早的肅慎文化遺存。


東北人:從肅慎到靺鞨的演變

興凱湖畔

根據古籍《竹書紀年》中的記載,早在商周時期,東北的肅慎人就已經開始進入中原朝貢。而《史記》中的著名典故“孔子陳庭識箭”則印證了肅慎人在周武王時就曾以楛矢石砮朝貢的史實。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和古籍記錄的史實充分表明,肅慎人是廣泛分佈於東北的漁獵民族。


東北人:從肅慎到靺鞨的演變

石砮(箭頭)

漢代的挹婁人

到漢代時,肅慎人在史書中被記載為挹婁人。《後漢書》中詳細記述了挹婁人的習俗:挹婁人散居在山林之間,住的是地穴式的房子,進出需要爬梯子。地穴的深度代表著檔次,大戶人家常常使用九級梯子。土特產有五穀、麻布、赤玉和上等貂皮等。擅於養豬,吃豬肉,用豬皮做衣服穿。冬天時在身上塗上一層厚厚的豬油,以此來抵禦北方寒冷的天氣。夏天則袒露身體,只用布片或獸皮遮擋在腰間。他們喜歡把廁所建在屋子中間,圍繞著廁所居住。挹婁人的外貌和扶余人類似,但語言和扶余、高麗不相通。人口雖然不多,但是強壯勇猛,擅長使用楛矢石砮射獵,箭頭塗抹毒藥,被射中者必死無疑。經常乘坐小船四處偷盜和搶劫其他族群。鄰國都把挹婁人當作禍害。

從《後漢書》的東夷傳和地理志中,並沒有肅慎人自己修改族稱的證據。挹婁這個稱謂很有可能是個地名。因為最初的記錄者認知能力有限,錯誤地收錄於史書中而最終形成的他稱。而依據居處和習俗斷定挹婁人和肅慎人具有直接的傳承關係,則是比較正確的。《三國志》、《晉書》等古籍也都有挹婁人的傳記,其內容與《後漢書》大同小異。在黑龍江省境內眾多的挹婁人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從考古學的角度確鑿無疑地證明了挹婁人就是肅慎人的後代。


東北人:從肅慎到靺鞨的演變

挹婁貂鼠

南北朝時期的勿吉國

南北朝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原與東北的交流日漸增多。接觸的範圍不斷擴大,關係也更加緊密。此時的挹婁人被稱作勿吉人。他們還是居住在古肅慎國的地界之內,依舊保持著挹婁人的一些舊有習俗。而史書中記載了更加豐富的風土人情,通過細緻的描述,讓勿吉人的形象愈發生動、清晰起來。

《魏書》記載:勿吉國有馬沒有牛,有很多豬卻沒有羊。有嚼米釀酒的習俗。婦女穿布裙,男人穿豬皮狗皮做成的衣服。頭上插一根豹尾做裝飾。習慣用尿洗手臉,所以臭穢不堪,在東北的各族中最為骯髒。勿吉人的葬俗更為奇特,父母如果死在春夏,就把屍體豎著埋起來,在墳頭上蓋起棚屋,不讓雨水打溼。如果是死在秋冬季節,則用屍體做誘餌來捕貂,往往能捕獲很多。


東北人:從肅慎到靺鞨的演變

朝鮮米酒

東北土著聯盟時代的開啟

隋唐時期,靺鞨一詞見諸歷史典籍。《北史》中記載,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也稱為靺鞨。共有七部:粟末、黑水、白山、安車骨、伯咄、號室和拂涅部。

後世認為靺鞨是勿吉的音轉,而勿吉又是窩集的音轉,即森林的意思。靺鞨人就是生活在森林裡的人。嚴格來說,靺鞨並不一個族稱, 也不是從勿吉國直接過渡來的種族。它其實是一個以勿吉人為主體,同時也包含了其他民族的部落聯盟。滿-通古斯語中的靺鞨bokli為酋長聯盟之意。而靺鞨後裔女真語中孛極烈也有著相同的詞根,可以理解為豪族聯盟或職業聯盟。

從七部的名稱可以看出,他們是以居住的地界和方位來劃分的。但實際上每個部落在其勢力範圍內都控制著某種特定的資源,例如鐵、金、馬、鹽等戰略物資。或者部落聯盟是掌握了某種技能的共同體,例如鐵匠、捕魚、訓鷹、養馬、種稻等等。也有的部落可能專職為其他部落提供安全保障。

《舊唐書》載:萬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翽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走,度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

不難發現,在當時營州都督府,至少有契丹人李盡忠,靺鞨酋長乞四比羽,舍利乞乞仲象以及高麗餘種四個不同的種族存在於營州境內。這些類似於僱傭軍的群體不是民族共同體而是政zhi共同體。在原有的聯盟瓦解後,他們又會按照現時的需要,再次與不同的國家或部族進行結盟。而這種通過盟誓組成的結合體,被史書描述為依附於、臣服於某國。這種具有自大傾向的大一統史觀不能客觀、準確地呈現當時東北的政zhi格局。從而也讓現代人無法理解古代錯綜複雜的宗藩關係和民族關係。

《舊唐書》靺鞨傳:靺鞨居住在肅慎故地,南北朝時被稱為勿吉。總共分為數十個部落,或依附於高麗,或者臣服於突厥。其中黑水靺鞨位於最北方。部族人強悍勇猛,周邊的部落和國家都害怕他們。靺鞨人冬天住在地穴式的房子裡,夏天則逐水草而居,過著漁獵生活。只有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部落酋長為世襲制。擅長養豬,吃豬肉,穿豬皮做的衣服。人死後沒有棺槨盛裝,而是直接將屍體豎著埋在土中,把死者生前乘坐的馬殺死用來獻祭。特產有白兔、白鷹和貂鼠。

唐朝初年,靺鞨的粟末部、黑水部、白山部最為強盛,其他四部則逐漸湮沒無聞。而粟末靺鞨部,又因為契丹人的一次叛亂,因緣際會地佔據了東北的大部分土地。繼而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國祚長久的海東盛國—渤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