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說起《阿佤人民唱新歌》,全國人民都很熟悉。這首創作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歌曲,一經發表就風靡全國。歌曲作者、軍旅詞曲作家楊正仁說:“這首熱烈、真情的歌曲,是為感恩而作,為一個勤勞善良、樸實勇敢的民族而作。”

漸漸地愛上這個民族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丨楊正仁

楊正仁少小就喜愛音樂,每逢音樂課,他就像過節那樣高興。課餘他有個“愛好”——站在歌舞團排練室窗外,聽人家演奏。運氣好時,還能在街頭茶館聽到民間音樂家雷漫天拉小提琴。

在上中學時,楊正仁便對“寫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剛開始學習寫小歌,就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誇獎。等進入昆明師範學校上學,他把音樂課當成了一種享受,不僅學會了拉手風琴、小提琴、二胡,還學會吹簫、吹笛子。在中外名曲欣賞課上,他飽受《蘇武牧羊》《滿江紅》《沉沙落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等歌曲的薰陶,奠定了未來作曲的基本功。

1961年,楊正仁從昆明師範中專畢業,並沒有去當老師。他像那個時代許多年輕人一樣,首選“保家衛國”去當兵,被分派到雲南邊疆佤族聚居地區。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丨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班哲村(胡超 攝)

當時,一般人對佤山並不瞭解,傳聞中,佤族是很神秘的民族。坐在奔赴佤山的大卡車上,楊正仁這個學生年紀的小兵,看見一位身背竹簍的佤族婦女,笑著露出一口血紅色的牙齒,內心不禁忐忑起來。

到了西盟佤山,楊正仁被分配到距西盟縣城兩公里的邊防部隊團部當通信兵,這個團被當地佤族同胞親切地稱為“老八團”,軍民之間魚水情深。栽插收割、婚喪嫁娶,大事小情,老鄉總會去找軍隊幫忙。

楊正仁後來才明白,在路上看到佤族婦女血紅的牙齒,是嚼檳榔所致。經過了解與接觸,他發現佤族能歌善舞,待人真誠純良,性格粗獷豪爽,漸漸地愛上了這個民族。

第一首佤族特色歌曲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丨佤族人能歌

佤山雲海優美多姿,但終年陰溼多霧。在當年營房駐地的牆上,常常會貼上報紙用來防潮,但時間一久,報紙也會起黴殘缺。

有一天,楊正仁無意間在牆上看到一張報紙殘留的文字,像是一首小詩,只是不見頭尾,留下中段:“……鳳凰進山百鳥迎,阿佤喜歡解放軍,解放幫阿佤搞生產,又幫阿佤鬧翻身。一根藤蔓開兩朵花,一根藤蔓結兩個瓜,藤連藤瓜連瓜,阿佤解放是一家……”楊正仁覺得,這幾句詩寫出了佤族同胞的心情,他因此很喜歡,要為它譜曲,他馬上鋪展稿紙,歡樂明快的旋律幾分鐘後便呈現在筆下。

這首名為《阿佤解放是一家》的歌曲,深情地讚美了駐守邊疆的解放軍,透出阿佤人民對子弟兵的愛戴。歌曲融合了佤族民歌的曲調,又融入了雲南漢族花燈走板的快板,還具有佤族傳統“打歌調”的節奏元素,可合唱、可領唱、也可分聲部演唱。

這一年是1963年,楊正仁剛剛23歲。年輕的他根本沒想到,隨意創作而成的歌曲,卻上了音樂類報紙。接下來,這首歌被昆明軍區國防文工團選中排練,帶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匯演,並獲得全軍優秀節目獎。之後,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了一週,便在祖國大地廣為流傳。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丨佤族舞者巖坤

這是楊正仁寫下的第一首佤族特色的歌曲。他心懷感激地說:“如果當年不是抱著服兵役是義務,扛槍報效祖國的想法,就不可能接觸到雲南邊疆的少數民族,更不可能瞭解到他們多姿多彩的音樂和舞蹈。”

楊正仁當通信兵以後,平時除了參加連隊正常的軍事訓練,還要到山野裡做架線工作,因此有很多機會和少數民族同胞接觸。他喜愛音樂、會寫歌記譜,每到一地,在當地群眾的篝火晚會上,總少不了他的身影。楊正仁特別喜愛佤族音樂的純樸、自然,所以,西盟幾乎所有佤族村寨的音樂,他都聽過,只要有機會,他都會將樂譜記下來進行收集整理。佤族的服飾、樂器、舞蹈,也都深深地印在他腦海裡。

佤族民歌形式多樣、調式豐富。結婚唱喜歌,送葬唱憂歌(佤族認為:只哭對死者不敬,亡靈希望活著的人為他們唱歌和跳舞)。佤族起房蓋屋要唱“賀新房”歌,播種、收割也要唱不同的歌。長輩給晚輩講歷史故事、傳授知識也要吟唱。

佤族是大山裡的民族,他們的音樂既不像草原民族那樣寬廣悠揚,也不像戈壁民族那樣剛柔起伏。佤族的音樂大多沉重、粗獷、激烈,具有大山一樣的性格。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丨佤族人善舞

如敘事歌,是雲南臨滄地區和普洱地區的佤族老人為懷念佤族先人英雄,通過唱歌的形式向後人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傳授處事為人的“阿佤理”(西盟地區佤族的道德規範,即習慣法)。其曲調舒展、節奏緩慢、旋律壯美,有時近似口語化吟唱。

又如史詩歌,流傳於滄源、西盟一帶,內容包含宇宙星辰、人類起源以及社會萬象等。表現形式是歌唱和吟唱,多由佤族民間年長藝人演唱。半歌半吟,曲調綿長,起音以中音區為主,一般節奏較緩,時有上揚高亢之處,意味深長。

再如娛樂歌,不論內容怎樣,都喜歡在曲頭或曲尾加上“江三木落”(“江”是佤語“秤”“公平”“公正”的意思,“三木落”是佤族英雄,“江三木落”意為不能忘記三木落這位公平正義的佤族英雄)作為襯詞,起陪襯與烘托氣氛的作用,同時也包含祝福、平安的意思。

而佤族民間音樂中,也有表現熱烈歡快的歌曲,就像娛樂歌一類,是在歡慶結婚、蓋新房或大家娛樂時唱的,大多伴有舞蹈動作;曲調短小精悍、熱烈歡快、節奏輕快規整;歌詞內容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有互相祝福,讚美人物、動物、植物等,表達幸福的情感。

唱出時代主旋律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丨《阿佤人民唱新歌》詞譜

1965年西盟佤族自治縣成立,部隊參加慶祝,這時楊正仁已調入部隊的文藝隊,上級要求部隊參加,他就寫了《阿佤人的新生》,表現佤族人民新生活和軍民一家親,並在慶祝晚會上演出,受到佤族同胞的熱烈歡迎。

楊正仁在收集佤族民族音樂的同時,更深地瞭解到這個民族的歷史,從刻木記事、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讀書識字,學習科學種田。他親身感受到佤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親眼看到佤族對解放軍、對共產黨和毛主席的熱愛,親耳聽到他們的歌聲:太陽照到背陰坡,毛主席的話語甜到心窩窩……佤族人民深深地感動著楊正仁,他下決心要為他們寫一首歌,一首能表達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歌唱佤族人民新生活的歌。

這次寫歌,與上一首《阿佤解放是一家》有所不同,曲與詞幾乎是同時寫出,正所謂“才思如泉湧”。但楊正仁未輕易拿去發表,而是反覆修改了幾個月,前後改了十幾次,不論曲還是詞都力求盡善盡美。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丨2019年8月,楊正仁(二排左五)重返佤山考察調研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共產黨光輝照邊疆,山笑水笑人歡樂,社會主義好,架起幸福橋,道路越走越寬闊。山山嶺嶺歌聲起,紅旗飄,閃閃銀鋤落……”

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楊正仁借鑑了佤族的《阿三保》《白鷳鳥》等民歌低沉、綿長、平緩的敘事歌音樂元素;在佤族音樂原曲的基調上,把音調的高度和寬度提升,應用了漢族打擊樂敲鑼和鼓點的歡快元素,再加入佤族打擊樂象腳鼓的節奏,並通過各音節的調整,讓節奏發生變化,把原曲調低沉、凝重的音樂感覺變為歡快熱烈的氣氛。在每段的結尾,恰如其分地加上佤族喜聞樂見的娛樂歌襯詞“江三木落”作為副歌,使每段產生前後呼應,並與過門連貫,這樣就更有佤族音樂的特色,更能真實貼切地表達出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唱出佤族人民的情懷,唱出時代的主旋律。

7年後,楊正仁才將此歌發表在《戰地新歌》上。歌曲一發表,便被多個刊物轉發。此後,這首歌曲被多家音像單位錄製。收錄這首歌曲的《紅太陽》磁帶1991年發行時,發行量達500多萬盒。在這之前,此歌早已傳遍雲南各地,唱響祖國的大江南北,走向了世界。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丨2019年8月,楊正仁(二排中)重返佤山考察調研

這首歌,讓世界知道中國有個少數民族叫佤族,他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佤族同胞們因歌唱這首歌感到自豪,更加熱愛家園和祖國。

多年來,阿佤人民稱楊正仁是佤族珍貴的“寶石”、貴人。楊正仁卻說:“應該感謝佤族同胞,感謝邊疆各少數民族兄弟,因為我的創作激情,來源於他們的真誠善良、樸實純潔、勤勞勇敢;創作營養來源於少數民族豐富多彩、似海洋般浩大的音樂歌舞。能為他們寫歌,是我對佤族同胞的一種報答。”

《阿佤人民唱新歌》流傳40多年,因為其濃烈的佤族特色,至今有不少人以為“此歌作者一定是佤族人”。而楊正仁的出生地,是距佤山近800公里之外的雲南昆明西山區觀音山村,他是白族。

多年來,楊正仁除了寫下富有佤族特色的歌曲,還譜寫了很多具有其他少數民族特色的歌曲,如二胡獨奏《拉祜歡歌》、傣族音樂舞蹈《筒裙》、白族歌曲《洱海姐妹放歌喉》等,不少作品曾在雲南省、全國比賽中獲獎。

雲南這塊神奇美麗的沃土,多姿多彩的民族音樂,養育著一代代音樂家,也促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這首名曲的誕生。

一曲勝過千言萬語,楊正仁《阿佤人民唱新歌》,讓世界看見佤族

一首歌曲,一段故事,一份感情。人間美好,都彙集在《阿佤人民唱新歌》中,今日君相信就算再經幾代人,它仍會被人喜愛、欣賞、傳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