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裴氏廉吏多

漢語“獨立"和“獨立使君”的當事人裴俠

《北史.裴俠傳》中,對一代廉吏裴俠的仁勇和清廉感嘆有加,流傳甚廣的典故‘獨立使君”即專指裴俠,漢語中“獨立”一詞的最初出處,也源於此典。

一門裴氏廉吏多

一次,裴俠和其他州郡的大守一同拜見大將軍宇文泰(北周代魏後被追封為周文帝、太祖),宇文泰讓裴俠從人群中站出來,單獨立在一邊,然後對諸位太守說,裴俠清廉奉公,為天下之最。你們中有誰和他一樣清廉,就請出來和他站在一起!眾太守都低頭沉默,沒有一個敢與裴俠站在一起。於是,“獨立使君”就成了裴俠的別稱。

裴俠之所以有這樣的口碑,是因為他在任上,大刀闊斧,嚴厲整治貪官汙吏,並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儉樸和勤勉,贏得了官民的共同愛戴。

裴俠的九世祖裴潛也是三國時有名的廉吏,裴俠把他當作裴氏家族清廉風的良好開端。所以,他特別將裴潛的清廉事蹟整理成類似現在的《廉政手冊》,併發送給所有的親朋好友,讓他們以此為楷模,加以仿效和自勉。他的兩個本家兄弟讀後不以為然,裴俠正色相告,清廉是為官之根本,儉樸是做人之基礎,我們裴氏家族世代如此,所以才贏得歷朝歷代朝廷和百姓 的讚譽,還為後世留下美名……我們不能有辱祖宗。一番訓誡,倆兄弟慚愧難當,當即退去。

“掛床去任 ”的一代廉吏裴潛

被裴俠奉為做官楷模的裴潛,是何許人呢?

“三國裴潛,兗州刺史。嘗做一胡床,乃去任,掛之梁間。人服其介。”《夜航船》(明.張岱)。

一門裴氏廉吏多

裴潛,字文行,三國時的魏國人,其事蹟見《三國志~卷二三》中《裴潛傳》。上文一段意思 是:裴潛在山東兗州任刺史時,曾做過一把“胡床”(一種可以摺疊的躺椅),到了卸任時,將它掛在房間的柱子上。梁簡文帝蕭綱說過一句:“不學胡威絹,寧掛裴潛床。”唐代大詩人李白也詠歎道:“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

裴潛為官清正廉潔,光明磊落,不論調遷何處任職,從不攜家帶口,這與封建官僚動則兒女妻妾、大轎小轎絡繹不絕的奢侈行為形成鮮明對照。

他很少顧及家裡,以致妻子在家貧困,只好每天以織藜芘為生;其父在京師,出入不乘車;兄弟姐妹外出遠行也以步當車;家裡大小有時並日而食。從中看出裴潛廉潔奉公的一貫美德。

裴潛家教有方。彌留之際,囑咐家人,其死後不要靡費,一切從簡。據傳,他的基中只有瓦器數枚,別無他物,這就是堂堂尚書令的身後事。

史書還記載.裴潛“風神高邁,見者肅然起敬”,這無疑是他的一身正氣所致。

“家無一石糧"的悲情忠臣裴炎

“唐高宗時官至侍中、中書令,受遺詔輔佐中宗。中宗即位後,願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他與武后定策廢中宗,立睿宗。後諫武后立武氏七廟,不從。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后時,他又奏請武后歸政,遂以謀反罪被殺。"這是《辭海》上對裴炎的記載。

一門裴氏廉吏多

裴炎“有功於國,悉心奉公”。他屢遭奸佞誣陷。公元684年武則天聽信讒言殺害了一代名相。當時抄家的人在宰相府上下搜不到一石糧食。“籍沒其(裴炎)家,無甔石之儲。”《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唐紀十九”》抄家的士卒們無不憐之,敬之,更扼腕嘆之。另據《資治通鑑》載,裴炎臨刑前,特地叫來同朝做官的兄弟們:“兄弟的官職都是你們自己奮鬥的結果,這其中沒我一點力量。今日,你們反倒因我受牽連,實在是不幸啊!”

一方面,是小人陷害了裴炎,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因為剛直不阿的裴炎不容武則天“以權謀私”。


一門裴氏廉吏多

裴炎諫曰:“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唐紀十九”)“太后謀於執政,劉褘之、韋思謙皆無言,內史裴炎獨固爭,太后愈不悅。”(《資治通鑑》卷二百三)。至此,武則天把裴炎當成了她通往皇權之路的一大障礙,最後,降罪於裴炎。一代名相就這樣以清白之身留下千古英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