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提起街道上的招牌,很多人可能都沒什麼印象,也不是很在意,

但當這種招牌統一化了會怎麼樣?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說真的,小編第一次看到上海市靜安區的這組招牌時真的震驚了,小編覺得可能對方是想玩玩復古感,但沒想到直接讓網友們聯繫到了清明。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網友們的嘲諷也是很厲害,畢竟這樣的招牌真的有點看不下去了。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可能是網上的罵評太多,他們整改了。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這麼看著是不是喜慶多了?紅底白字,到處都紅豔豔的彷彿過年一樣。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除了白底紅字,還有這種,棕底黃字。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或者還有活潑俏皮一些的,五彩繽紛、統一大小,統一字體的招牌,仔細看大多都是賣傢俱的,想必可能是想給小學生們一種整齊的感覺,順帶為他們後來的Word居中考試打下基礎。

不過,你們還記得一開始的招牌是什麼樣子的嗎?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或許是這個樣子的,雖然看著不大好看,但卻都很有辨識度。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或者是這個樣子的,一看就彷彿回到了八九十年代,街上除了人來人往,還有佈滿視線的招牌,看得人眼花繚亂,熱鬧非凡。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尤其是到了夜晚,各種霓虹燈紛紛亮起,是不是瞬間就有了“十里洋場”的感覺?要知道,當年上海的“十里洋場”可得有一半是招牌撐起來的,沒了霓虹燈閃爍下的招牌,十里洋場就沒了靈魂。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說起來這招牌也算是幾經變化,一開始招牌不叫這個,而叫

招幌,分為招牌和幌子。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招牌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文字元素,在幌子上或者幌子邊上寫著的文字、內容和圖騰,對幌子加以說明,而幌子就是經營的商品或者服務的代表,比如成衣店就是一件成衣,掃帚店就畫個掃帚,或者乾脆在門口擺個真的。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這話絕不是開玩笑,在一些古裝劇裡,或者一些畫作文字記述裡,商鋪是真的會將自己的產品掛出來,大概就是類似這種吧,讓你老遠就知道,這家店是賣啥的,跟這比,霓虹燈都遜色了點。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特別出名的成語“懸壺濟世”,這懸的就是藥壺,代表這裡面是賣藥治病的。類似的還有俗語“

掛羊頭賣狗肉”也跟這有關係。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招幌是商鋪的靈魂,街道因為有了招幌而熱鬧,遠處跋涉而來之客,看見遠遠飄搖的酒家幡旗就能鬆一口氣,畢竟“青旗沽酒有人家”嘛。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到了宋代,人們發現跟自己同類型的商鋪越來越多,廣告意識也就逐漸啟蒙了,所以後來的招幌就多了宣傳語,什麼童叟無欺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清明上河圖中也有不少招幌元素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而且那會除了增加文字,還有會經商的會苦求一些高官寫招牌,現在不少古裝劇都會有這樣的情節,打著“

皇商”名義賣東西的可比一般的好到不知道哪裡去。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再往後這些招幌就開始添上顏色了,想想看,那會的招幌大多是白底黑字,而今好不容易染上顏色了,又因為所謂的“統一化”回到白底黑字,這也算是復古了,就是復的有點太古了。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最後就是七八是年代那會了,競爭激烈的商家拼命的將自己的招牌往人眼前湊,擠得整個街道上空都是招牌,再配上五彩繽紛的霓虹燈,不夜城大抵也就如此了吧

網友為什麼反對招牌統一化?當年的“十里洋場”一半都靠的是招牌

其實招幌就是街道的文化,是繁榮的象徵,大多數人都愛熱鬧,當街道變得整潔而肅穆,就好似給煎蛋套上了一個塑性殼,除了這個方向它再也不能有別的變化了,這不僅僅是壓抑,也扼殺了很多商人的創造力,而且說真的,這樣的街道,人們真的會喜歡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