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為什麼被稱為天地之中?

井蓋遇賊


看了其他人的回答,發現有錯誤,這種問題不存在理解的不同,而是有固定答案的。我來回答!

首先,【天地之中】基本都伴隨著【崑崙之墟】,古人認為天有九天,地分九野。【崑崙之墟】又緣自【天地之中】,這是建城立國之基礎。特別是國之首都的城市規劃,中國的古都多半是依據這一原理建造。

古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呂氏春秋)。基本描述的比較清楚了。


第二,大家看著張截圖,這是衛鞅受命設計咸陽都城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的依據,就是整個城市規劃,依據天上的銀河系星座佈局,皇宮、太廟、廊橋、一一對應,天上是什麼,地上就是什麼,渭河就是銀河……這種宇宙觀在其他地方比如洛陽城也有出現。

第三,天地之中,崑崙之墟,都城,皇宮……崑崙之墟是天地萬物最具有能量場的地方,宇宙能量源源不絕,古人認為完全可以運用天地宇宙的正能量幫助自己實現在人間的社會治理。 秦咸陽宮就是當時的宇宙的強大能量場(這又和當時時代的天體運行有關係,整個天體運行每年都在變動,過500年左右方位就又會迴歸,但又不完全重疊)。

第四,我覺得上述三條足夠大家理解的了。當然還有比上述三條解釋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一些玄而又玄的內容,需要專業知識才能理解,沒辦法簡單介紹。大家不是專業人士,只需要知道這個稱呼的知識點的來源就可以了。


終南高揚


先說下“首都”這個詞。1927年民國政府將南京成為“首都”,這是中國第一次出現首都這個稱呼。


“首都”的都,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城市,也就意味“都”是國家的政治中心。


再聊聊這“天地之中”,這個詞來自於《呂氏春秋》:“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中而立廟”。


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史書記載,秦始皇在渭水兩岸建咸陽宮和阿房宮,且將渭水兩邊的宮殿連接起來。寓意咸陽宮像天上的北極星,渭水就像天上的銀河,而阿房宮像營室宿。


古代人認為天有九天,地分九野,崑崙之虛源自天地之中。以九為尊,咸陽遠離中原地區,秦始皇建的這座都城,都是以天上地下相對應的。


再說說咸陽的由來“九宗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這個地方有著很深厚的歷史底蘊,“商鞅變法”、“荊軻刺秦王”、“指鹿為馬”都是發生在咸陽。咸陽埋葬了29個皇帝,楊貴妃墓也在這。“涇渭分明”這個詞語講的是咸陽的兩條河渭河和經河。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時的咸陽宮,跟現在的咸陽已不是同一稱謂。現今在河南的登封存留了很多當時的“天地之中”的建築群。古人的玄學研究,信仰天地,咸陽被稱為天地之中主要原因還是秦始皇建造了咸陽宮和阿房宮,天上地下遙相呼應。古人對都城的選址及規劃,很多時候主要考慮的就是風水玄學等等。咸陽這天地之中的稱謂也是因此而來。


在瞭解一些背景後。天地之中,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在天之下,在地之上。歷史的選址原由我們只能從一些書籍敘述中找到些許證據,從側推測。咸陽在歷史上是成為都城的,其次當時的都城稱為天地之中,這是很有可能的,也是最合理的解釋。


四十五度歷史


因為咸陽是地球中心,大地原點就在咸陽市涇陽縣,陝西本來也基本在中國中間中心,所以也算是地球中心了!


正義唐門


今天的所謂大地原點和地理中心只是個技術數據,就是一張紙上的一個座標而已,原點人為設計在何處就在何處,而地理中心至今也沒人說清到底在哪。這兩個技術參數也都是一張紙而已。但是中華歷史和文化的天地之中,卻貴重神聖。天地之中,在何處,不是哪個人說在哪裡就在哪裡。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有著至高無上的神聖意義。並且這種意義,被東方各國如韓國越南日本等普遍接受。中華民國建立後,日本一直不稱呼此國號,因為深得中國文化之道的日本知道中華的神聖和美麗。一直到二戰日本戰敗,才稱呼中國為中華民國。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王者居中的思想。所以黃帝,色尚黃,五行為土,居中以統四方。怎麼確立天地之中呢?華夏先祖是通過晷表日影來測定的。夏測地中在洛陽附近,於是在此建都。後來小邦周克大邑商後,因周認夏為同宗,就認為天地之中就在夏都附近,所以周公親測日影,通過晷表夏至時分正午的影長為一尺五寸,來測得地中在嵩山。於是才卜洛相宅,在地中附近的洛陽建立新都,並遷九鼎會諸侯,標誌著大周王天下的時代到來,並開闢了成康之治。這也是中國,中原,中土,中州,中華的來源。從此以後,歷朝歷代,皆認為地中在嵩山,故稱為中嶽。當然今天的很多人不知中華歷史和文化者多矣,且往往為一己之私,非說天地之中在他們那裡,甚至編造謊言,汙衊嵩山和洛陽,根本是在毀滅中華歷史和文化之根,有識之士所共憤。不過天地之中世界遺產,不僅代表著歷史的史實和國家的態度,以及世界的認知,更是在用古老和鮮活的實物告訴著中華兒女到底泱泱中華的中在何處!中華兒女一定要捍衛此歷史之根,文化之根!


石珀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選點報告》中作了這樣的解釋:“為了使大地測量成果數據向各方面均勻推算,原點最好在我國大陸的中部。”而陝西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的確處在祖國大陸的中部。這裡距我國邊界正北為880公里,距東北2500公里,距正東1000公里,距正南1750公里,距西南2250公里,距正西2930公里,距西北2500公里。同時,這裡的地質條件比較理想。


丶惡魔果實丶


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那麼能代表能代表天下之中的城市肯定在中原。


中原又稱中土、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文化在河南可謂是根深蒂固,有一個很奇怪的文化現象:河南人無論老幼張口閉口都說中。中的意思非常多:如行、好、可以等。

若說哪個最能代表天下之中,個人認為是洛陽。

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嶽嵩山腳下。雖然現在劃分到鄭州了,但是在文化上還是和洛陽緊密相連的。

(乾隆御封洛陽為九朝古都的名聯就在嵩陽書院大門上,古代九為陽數之極)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嶽。

楚莊王問鼎中原在洛陽城外;秦武王舉鼎而死在洛陽城中;戰國七雄逐鹿中原就在周天子的洛陽城裡。

漢風唐韻、魏晉風骨、絲路起點、運河中心、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歡迎天下來客!


論天下之中,捨我其誰?


神都洛陽穎川郡人仕


咸陽是現國家地理原點標誌,不應該稱為"天地之中"。登封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天地之中",但是,西周初年,周公營建洛邑城,登封是個觀測點,去看過登封觀星臺的都明白,周公測量出的“天地之中"就是現河洛之地洛陽,故在此地營建洛邑城。寶雞出土的國之重器(何尊)的銘文是有記載的。信不信讀讀何尊銘文就明白了,‘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大意是周成王要繼父周武王的遺訓營建洛邑,‘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


驃騎只看洛陽城


好像是河南登封是“天地之中”吧。

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把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在內的11項古建精華有了新的“護身符”。河南作為文化大省,登封申遺“天地之中”圓滿成功,應該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可是,河南另一個地方的人看到“天地之中”之說,會從心裡感到憋屈,因為除了登封外,歷史上河南至少還有一個“天地之中”。

登封申遺的歷史建築群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這無可置疑。可“天地之中”的冠名又是從何而來呢?據《史記·周本紀》載:“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此處所說的潁川陽城,據專家考證就是現在的登封市告成鎮。看來,登封申遺冠名“天地之中”是有理有據的,似乎也是無可爭議的。
然而,十年前,位於河南南部的駐馬店撤地設市時,傳說當時的官員曾想借此良機,將比較俗套的駐馬店改名為“天中市”,後來,不知何故,改名未遂。不過,“天中”一詞作為駐馬店的代名詞,依然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各類媒體和城市街頭。如今,登封突然殺出一個“天地之中”,著實讓駐馬店人有些吃驚。
(汝南:顏真卿親書的天中山)
既然有史可證登封是“天地之中”,駐馬店的天中之說又是從何而來呢?比司馬遷《史記》更早的《禹貢》中記載:“禹分天下為九州,豫為九州之中,汝為豫州之中,故為天中。”其中的“汝”是指古代的蔡州,今天的汝南,而汝南隸屬於駐馬店。看來,駐馬店的“天中”之說,並非空穴來風。
汝南是一個歷史悠久而久負盛名的地方。《資治通鑑》中記載的精典戰例《李塑雪夜入蔡州》,說的就是這個地方。如今,在汝南城鄉流傳著一首民謠:“天中山,三尺三,來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這裡所說的天中山是目前存在的一處古蹟和旅遊景點,也是汝南“天中之說”硬邦邦的歷史證據。
《重修汝寧府志》中記載:“禹分天下為九州,豫為九州之中,汝又為豫州之中,故聚土壘石以標天中,名天中山。”《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天中山在府城北三里許,自古考日影,測分數,以此為正。”看來,和登封的史料記載理由一樣,汝南的天中山也是古代天文測量時留下的歷史遺蹟。
目前,名不見經傳的天中山仍然坐落在汝南城北1.5公里處,佔地約800平方米,3米多高,上土下石。這座號稱山的小土堆,據說是周武王修築的,雖然說山非山,但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一處古蹟,是汝南人稱謂“天中”的最可靠的見證。
更讓汝南人引以自豪的是,這裡保留了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親書的“天中山”碑文。唐德宗建中三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唐。第二年,顏真卿到許昌宣慰李希烈部,李希烈對顏真卿軟硬兼施,勸其歸降,共反朝廷,顏真卿至死不從。後來又把他送到蔡州(今汝南)。期間,顏真卿親書了“天中山”三個有力的大字,至今尚存。
由此看,汝南的“天中之說”史料記載早、民間有傳說、現在有實物,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冒名頂替。汝南沒有申遺“天地之中”似乎有點可惜。然而,這是一個矛盾的命題:登封和汝南,同在河南,一個在北,一個在南,書中都有記載,證據都很硬朗,都說是中,都很有理,那麼,一個天下怎麼會有兩個中心呢?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其實,歷史上所謂的“天地之中”遠非登封和汝南這兩個地方,查閱歷史資料不難發現,不同時期、不同文獻記載的“天地之中”地點不同,各有千秋。汝南和登封的“天地之中”是古人天文測量的產物。除此之外,關於天地之中還有很多五花八門的說法,而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當屬“洛邑地中說”。
不可思議的是,洛邑和登封的“天地之中說”的源頭同樣出自《史記》,其中記載:“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 ”由此可見,周武王早有定都洛陽的打算,安排周公進行了認真的測量,周公覺得洛陽就是天下之中,所以就開始營建都城了。
周公營洛邑時,雖然也進行了“復卜申視”,很顯然這不像登封和汝南一樣是純粹意義上的天文測量,裡邊倒是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周人打敗了殷人後,國都鎬京遠離殷遺民,距離之遠對統治相當不利。把國都建在國之中央,從管理的角度說,是一個合理的考量。說洛陽是天下之中,顯然是從統治的角度在尋找某種天意,而很多時候天意與天文並不是一回事兒。
清朝經學家萬斯大著的《周官辨非》一書證明了這一點,書中質疑道:“先儒謂陽城為地中,故置中表。若然,周公何不即都陽城,乃營洛邑乎?洛邑去陽城亦遠矣,既求地中而不以為都,何邪?”該書認為,出現這等怪事兒的原因就是:“先儒因之附會”。周公營洛後,周成王並沒有立即遷都,到了周平王才開始遷居到洛邑。古代學者從周成王“求地中而不居”中感知,洛陽的“天下之中”實際是一個假說。
從河南三個地方的“天地之中”看,古人眼中的“天地之中”具有很大隨意性,這一方面是因為古人天文知識的侷限,另一方面還有政治方面的需要。如果當初周成王不想在洛邑定都,換成另一個地方,同樣可以說它是“天地之中”。當然,無論是從天文角度還是政治因素考慮,似乎與當時的現實不算脫離,而真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則是古人從宗教神話角度來認識天地之中,這就更加讓人難以琢磨。
據《呂氏春秋·有始覽》記載:“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據專家考證,白民部落曾經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而這裡的“建木”則是指皇帝專門種植的通天大樹。《淮南子·地形訓》說“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都廣是現在的成都地區,這裡的大樹下就是天地之中,認定的理由就是這裡是天地之間眾神上下過往的通道,這樣的神話似乎沒有多少科學的成分。
不過,“日中無影”的地方就是天地之中的說法,倒是被後來的宗教所利用。唐代的僧人道宣所著《釋迦方誌》中記載:“天竺之國,夏至之日,方中無影,所謂天地之中也。此國中原,影圭測之,故有餘分,致歷有三代,大小二餘增損,積算時輒差候,明非中也。”這裡所說的天地之中,不是古代人心目中的中國,而變成了佛教的源頭印度,這種說法顯然是為了抬高“佛國”曆法的地位。
另外,據《博物志》引《河圖·括地象》記載:“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崑崙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中。”這裡把崑崙山與聖人、仙人居住之處相聯繫,又是天帝之下都,這種確定天地之中的方法,很是具有神話色彩,顯然也是不靠譜的。
惠施是戰國時期的宋國(今河南商丘市)人,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他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並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點,現在能看到的他的學說就是收錄在《莊子·天下篇》的十個命題。關於“中”,惠施曾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燕國是當時最北的諸侯國,在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南部,越國是當時最南的諸侯國,在今天的浙江一帶。
惠施所說的“天下之中”不是某一個地點,也不是人們共識的中原地帶,這個觀點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人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原某地為中央的傳統觀念,從而說明了宇宙的無限性。既然是無限,就不會有中央,反過來,任何一個人,你覺得什麼地方是“天地之中”,這個地方應該就是中央。
鑑於古人對天文知識的探索有限,加之在天文地理中融入政治和宗教色彩,古人眼中的“天地之中”不僅是隨意的,很多說法也是十分怪誕的。歷史記載中之所以出現多處的“天地之中”,這實際上是起自漢代的渾天說和蓋天說的一種爭論。
蓋天說主張天地分離,形體相似,天地相蓋。《晉書·天文志》記載:“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蓋天說是以人的想像和肉眼的觀察為基礎產生的學說,這就很容易把人為的因素摻雜進去,從而被宗教和政治所利用。
渾天說則認為,天是一個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天球”並非宇宙的界限,“天球”之外還有天。張衡曾經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渾天說指的宇宙無限性,與現代科學是十分接近的。渾天說藉助渾天儀進行精確的觀測,利用渾象演示天體的運行,增強了曆法的精度,使人類對宇宙有了全新的認識。
由此看,歷史上所謂的“天地之中”多出現在先秦以前,這種以蓋天說為基礎產生的宇宙學說,用現在的眼光看實際是一種偽科學,但在當時受天文知識侷限的情況下,人們眼中的登封、汝南、洛陽、崑崙山等是天地之中,這是可以理解的。後來渾天說產生後,把宇宙說成是無限的,這就漸漸否定的“天下之中”的存在。如果當代人再用古代的陳舊學說套定某地是“天地之中”,顯然是一種不合時宜的行為。

紅黑聖西羅



驕然


陝西提問者,自問自答

一個不學無術的地域黑,引起一眾同夥高潮,簡直笑死人了

大地原點作為測算核准經緯度的科研單位硬被說成了幾何中心……

國家在大地原點選址的時候有好幾個城市備選,請問版圖的幾何中心有好幾個麼?

腦子呢?邏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