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有什麼講究?

清明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一個節氣,同樣也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每年在清明節前後便會有很多人從務工城市回到老家中祭拜逝去的故人。清明節掃墓祭拜古人的說法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那麼這個說法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話,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有什麼講究?

我們先來看前三後四,前三後四指的是清明節掃墓的時間,意思是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可以掃墓祭拜。之所以會有這個說法,是和寒食節有關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晉國名臣介子推的節日,相傳在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就靠著割自己大腿的肉來為晉文公充飢。後來晉文公歸國成為諸侯時,介子推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臣,攜帶自己的老母親隱居在綿山,雖然晉文公曾經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但介子推因不願露面,晉文公的手下為了逼介子推露面,便放火燒山,不曾想卻將介子推和其母親燒死在一棵柳樹下面。晉文公為了紀念這位忠臣,便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所以便成為寒食節。由於以前的清明節是在寒食節的後一天,所以便是在清明節的前三天上墳燒紙祭拜,如果在清明節前忘了上墳,可以在清明節後的四天燒紙祭拜。

農村老話,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有什麼講究?

然後我們再來看左五右六,左五右六也同樣指的是清明節時的祭拜時間,是說在清明節這天不能為墳培土,而是要在清明前的五六天培土。農村的墳大多都是後人用土堆起來,經過一年的風吹日曬,土堆的體積會越來越小,所以每年人們在上墳時都會用鐵鍬補上幾鐵鍬土來修葺墳墓,因為在清明節燒紙祭拜時,又是燒紙又是修墳,便會打擾逝者收冥幣,所以修墳的時間應比燒紙早一點進行。

其實清明節“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的說法是人們表示對逝者的尊敬和思念,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道理,尤其是近幾年提倡文明祭拜,很多地區都已經禁止上墳燒紙的陋習,還有一些地方鼓勵人們在網絡上祭拜逝者,所以我們並不用按照“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種方式來祭拜先人。

農村老話,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有什麼講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