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奥地利著名精神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何以为家》中的主人公赞恩,就是一个极为不幸的孩子,他的家没有温度,他的童年承受着太多的艰辛,于是他在狱中控告父母把他生下来,却无能为力进行抚养。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赞恩的第一个家: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

为了逃离叙利亚战争,赞恩与父母及兄弟姐妹来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避难。镜头里显示,赞恩有五六个兄弟姐妹,他们没有身份、不能上学,他们和父母每天挤在狭小杂乱的贫民窟里生活。这是赞恩的家。

因为兄弟姐妹颇多,母亲每天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父亲则整日无奈地躺在沙发上睡大觉。反而作为长子的赞恩,每天被迫到私人老板的杂货店做着劳累的杂工,贴补家用。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12岁的赞恩又瘦又小,没有身份,没有人权,更没有童年,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孩童的稚气,却充满着对生活的无奈与忧伤,有着不该有的成熟与淡定。

他守护着妹妹萨哈,与父母对抗,直到父母为了钱,把11岁的妹妹抗到车上送给杂货店的老板当妻子,他再也无力抵抗。他认为父母愚昧不堪,自私自利,不但不好好养育他们,还对他们残忍狠毒,并亲手将妹妹推向深渊。在父母的责骂声中,赞恩伤心欲绝地离开了这个毫无温度的家。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他痛恨命运,痛恨父母生而不养,痛恨不能有个合法的身份,带他们来到这个社会。

赞恩的第二个家:

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的家,一间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

和赞恩的父母形成鲜明的对比,拉希尔是一位善良的单亲母亲,独自抚养一岁的儿子约拿斯,为了逃避雇主和政府部门的监视,她拼命的找工作赚钱,想买一张假的身份证来换来安稳的生活。在生活同样窘迫的情况下,她收留了赞恩。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在拉希尔工作的同时,赞恩每天帮她照料约纳斯。可是最终拉希尔因为没有钱办理假的身份证明还是被拘留了。在四处寻找拉希尔无果后,自身难保的12岁的赞恩扮演起了“母亲”的角色,他用各种方式努力地守护者幼小的约拿斯,甚至四处撒谎,并卖起了毒汽水,无论多么艰难他想撑起这个家。直至最后他真的走投无路,才决定抛弃约纳斯,将约纳斯送给有能力抚养的人抚养。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在听到妹妹被杂货铺老板折磨致死后,赞恩提刀去找杂货铺老板报仇,最后因故意伤人被捕入狱,并在狱中控告父母把他生下来。

赞恩的两次微笑,寓意深刻

整个影片是压抑的、低沉的。

长达120分钟的影片中,我们只看到了赞恩的两次微笑。

第一次微笑

是当拉希尔偷偷拿回蛋糕给约纳斯庆祝生日,让赞恩吹蜡烛时,我们看到了赞恩的第一次微笑。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这是赞恩内心发出的微笑,因为在此刻他感受到了家的温度,原来也会有人关注他、关心他,虽然这个人不是她的母亲。从逃离叙利亚后,他承受的太多了!他渴望母爱,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被别人平等的对待,哪怕仅有那么一次,他也会开心的笑起来!

第二次微笑

影片的最后,摄影师说:这是护照证件,不是死亡证明,笑一下吧”!赞恩终于笑了。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这一笑,看得人们心酸不已。不知经历过多少沧桑才会使一个12岁的孩子难以微笑?大部分人一出生就能轻松获得的身份证明,对于赞恩这样的叙利亚难民来说,却是用尽一生难以触及的无比高贵的东西。他们国家动荡,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出来,却只能苟且地活在狭小阴暗的角落里。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出生与死亡,也没有人真正在乎他们是否来到过这个世界上,因为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身份证明,他们像极了透明人。但他们想要活着,想要有尊严的活着,而身份证明才能拯救他们,有了身份他们才有着落,才算有家。

《何以为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前期光是实际调查就进行了3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剧本逐渐形成,更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在完成了六个月的拍摄后,最终得到了超过520个小时的素材。后期剪辑又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精心制作的影片,赚足了观影者的眼泪。《何以为家》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评审团奖,还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并获豆瓣9.1的评分。

故事背景:国家动荡,小家难保

由于战争的影响,叙利亚内战的难民有很多会到邻国黎巴嫩来避难,赞恩一家就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黎巴嫩虽然没有排斥难民,但是也难以为每个难民提供合法的身份。

影片反映了黎巴嫩秩序撕裂的社会现实,无数因战乱避难和驱逐分崩离析的家庭,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赞恩他们一家,虽然成功逃离了战争,却在黎巴嫩过着贫穷至极的生活。他们没有身份,没有人权,是被人踩在脚底的黑户。赞恩也因为没有身份资料失去了去瑞典的机会,他的妹妹萨哈更是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而被医院拒之门外,最后惨死。

国家的动荡,让难民居无定所,无处安身,除了保全了生命,毫无幸福感可言。因此,他们家不像家,没有接受过教育,对待自己的孩子更是不懂得养育。

以爱之名生孩子,是对孩子最残忍的践踏。

无知的父亲说:

我有什么错,我也是这么被生出来的,也是这么长大的。

从小到大别人跟我说“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梁骨”。

我哪会知道有一天我会被自己的脊梁骨戳穿心扉。

愚昧的母亲来监狱探望赞恩,告诉他她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哈萨,但是她无能为力。并告诉赞恩她怀孕了,还美其名曰这是“真主赐予的礼物”。赞恩知道,这个孩子的人生将会和他一样没有身份、没有人权,没有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像是被人踩在脚底的地毯,只有痛苦,这是对孩子最残忍的践踏!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赞恩不希望父母再愚昧下去,给更多孩子带来痛苦,在监狱里给电视节目打电话,状告自己的父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却没能够好好地抚养他,并发出呐喊: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

赞恩无疑是最睿智的,他明白自己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他不想让其他人像自己一样痛苦煎熬。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我想在所有孩子眼中,应该是可以安身立命的充满爱的地方。

赞恩的家不是真正的家,因为那里没有温度,只有痛苦。

作为父母,不能拿自己的愚昧无知为自己的生而不养找借口。赞恩的父母只决定了孩子出生的权利,却没有给予他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是多么的不合格。而整个出生过程中,孩子没有决定权。他们只能被无奈的生出来,像妹妹哈萨毫不留情地被抛弃,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最终导致死亡。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生而不养,这将是对孩童最残忍的折磨。孩子一生将活在悲惨的回忆中,用一生修复童年的阴影。所以,身为父母,当你决定拥有孩子的时刻,就要考虑能否给予他一个充满爱的家,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孩子的身心才得以健康。

生而不养,是罪恶的本源。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而赞恩是不幸的,如果可以选择,他也许不愿来到这个世上。

懂事的赞恩之所以锒铛入狱,多数是父母生而不养的错。他们只为自己的一己私欲生下了赞恩,却只会打骂他,从没让赞恩体会过关爱与尊重,更没有幸福感可言。可以说父母愚昧的做法,才是赞恩犯罪的本源。

赞恩控诉:我天天活在地狱里,受着煎熬,就像我做梦都想吃的鸡肉一样,命运为什么要折磨我?我本来以为,我们会长大,长成个好人,会受人尊敬,还有很多人喜爱,但是真主不想让我们变成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是个好人,但赞恩无力改变,而他的父母连最起码的尊重也给不了他。

原生家庭成就孩子的一生,也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尼采曾说,"孩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由环境和教育形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一一映射到孩子身上。很多走向犯罪道路的人,究其根本都只是一个家庭的受害者而已。

可怕的是曾经的受害者会变成如今的施害者,就像赞恩的父亲、杂货店的老板一样。他们终究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他们延续了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被原生家庭欺骗了自己的认知,使他们变得愚昧无知。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的父母,才是罪恶的本源

但是贫寒也好,愚昧无知也罢,都不能当做逃避养育孩子的借口。赞恩的父母真的不爱他们吗?我认为他们是爱的!虽然他们无能、怯懦,他们的爱又麻木的、自私。但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爱,以至于对赞恩他们这样的孩子造成了无尽的痛苦。

最后,赞恩凭借自己勇敢的控诉,对自己进行了救赎,改变了一生的生活,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只是在赞恩心里,那些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能否随着生活的美好而淡忘呢?我们不得而知。

我是@瓶萍说事儿,一个专注于情感领域的作者,欢迎大家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