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宮產品“走熱”記:量化對衝基金可靠“抗跌”逆風啟航?

3月太魔幻,“活久見”的美股熔斷上演了4遍,全球128個市場主要指數3月累計全部回報為負數。

A股三大指數也下跌,3月累計滬指跌4.51%,深成指跌9.28%,創業板指跌9.64%,28個申萬一級行業指數全部下跌。

幾乎所有的基金都回吐了1、2月牛市時的贏利,今年走勢最猛的科技類基金3月內回調普遍超過10%。

在這一背景下,部分量化對沖基金表現得非常抗跌。

從2004年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的成立算起,這一類產品在國內發展已達16年。包括嘉實基金、華安基金、富國基金、泰達宏利等,均曾意在大力發展量化基金業務,多招聘常青藤名校或海外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加盟,但一直未成氣候。

“我們公司今年年初還在討論要不要取締量化對沖基金,投資人去年投訴意見,不滿意收益。沒想到,春節後突然出現大跌,現在又進入震盪市,這類基金又受重視了。”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據記者瞭解,近期公募基金也在大力發展量化對沖產品,目前市場上的30只公募量化對沖產品,其中2019年11月以來成立的產品就佔到7只。

對沖基金也會虧損

Wind數據顯示,3月份,30只公募量化對沖基金(A/C類份額分開計算,下同)的平均收益為-0.28%,中位數為0.08%,收益區間為-3.56%—1.39%,其中20只基金取得正收益,佔比60%。

而私募量化對沖基金的業績更好,來自私募排排網的數據顯示,3月份有展示淨值的627只量化對沖策略基金整體平均收益為0.45%。其中有412只基金實現了正收益,佔比為65.71%。

另一個說明量化對沖基金“神奇”作用的例子是,2月3日,鼠年第一個交易日,A股在疫情衝擊下,三大股指滬指跌7.72%,深證成指跌8.45%,創業板指跌6.85%。而Wind數據顯示,當日,全市場當時的28只量化對沖基金約有七成獲得正收益,淨值平均上漲0.33%,跌幅最大的產品僅虧損0.31%。

不過,量化對沖產品也有失效的時候。

許多投資人或許不太瞭解量化對沖基金,不過肯定很多人聽說過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

2020年3月18日下午,一條有關“橋水爆倉”的信息在機構市場間瘋狂流傳。

很快,橋水基金創始人、聯席首席投資官雷·達里奧回應了市場愈演愈烈的質疑。達里奧拋出了旗下基金今年的淨值表現,8只基金都大幅下跌,跌幅在 7%-21%之間。他表示,雖然這樣的表現“不是我想要的,但這與我在當前情況下的預期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橋水沒有爆倉,但橋水的回應,也承認了鉅額的虧損。

事實上,今年伴隨疫情的擴散和原油價格的雪崩,美股、黃金、商品甚至階段性的美債都在發生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對沖模型的短期失效。

“橋水基金空股票,多債券,但由於受到突然間的流動性枯竭影響,無法實現平常的高效對沖而出現巨幅回撤。”玄同量化的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

事實上,並非只有海外的量化對沖基金遇到這種問題。同期的國內量化基金也同樣遇到了難題。

“國內量化對沖基金近期也受到海外波動影響,量化對沖行業更是疊加貼水影響,需要很高的阿爾法選股超額才能有效覆蓋貼水,難度相比美股更難。”上述玄同量化基金的人士表示。

另一位私募人士也表示,“量化對沖基金靠的是市場的無效性賺錢,在海外市場,因為機構投資者為主,所以市場相對有效,量化對沖策略競爭比較大。”

而國內,量化對沖的一大變量就是股指期貨折價情況特別嚴重時,對沖策略很難發揮。從2015年股災後至2017年上半年期間,股指期貨市場折價較高,導致了對沖策略成本高、效率低。無奈之下,量化對沖基金只得選擇降低倉位。

事實上,儘管原理上對沖策略抗跌,但它不能保證不發生虧損。比如,當2016年-2018年股指期貨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時,如果量化對沖基金選擇高倉位,就很可能虧錢。

公私募不同策略

回頭來看國內量化基金的發展,私募基金髮展得較早較快。這跟私募追求絕對收益有關,量化對沖基金正適合這類絕對收益產品。

2019年上半年,很多資金湧入私募對沖產品,原因是私募的對沖產品在2017、2018年熊市時業績比較好,但是2019年,A股走牛,量化對沖產品沒有繼續輝煌業績,導致許多資金想撤離。

私募量化對沖基金出現虧損的另一大原因與私募自身的風格有關。私募普遍採用中證500股指期貨對沖,現貨選擇的也是500中小市值股票增強,較少考慮股票的基本面,並且採取高頻方式,比如一天換倉20%~50%,當交易規模較大時,小股票的股價更易受到衝擊,如果沒有一些多策略作為補充,業績往往會受影響。

一位私募人士告訴記者,規模越大的量化對沖基金策略受限越嚴重。其舉例,一家10億級別的私募量化對沖基金策略釋放空間大,而另一家60億級別的策略反而受到限制,而另一家百億級別的量化對沖私募同樣在策略上受限。

而公募的做法跟私募明顯不同。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量化基金基金經理告訴記者,按監管要求,公募量化對沖基金只能使用期貨套保賬戶做空,按中金所規定股票投資範圍為中證800成分股。但公募量化對沖基金對沖一般使用上證50股指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相對較多使用),中證500股指期貨作為空頭部分,多頭部分使用量化模型選股,通過模型適當控制相對對沖標的指數的行業偏離與風險暴露。

據介經,公募量化對沖基金在股票市場較多選擇以滬深300為主,同時買入滬深300股指期貨,形成一個滬深300增強的效果。現貨部分往往是偏基本面、相對低頻的策略,所以公募的做法風險相對小些。公募的對沖型產品淨暴露有限,主要考慮選股和構建組合的風險控制。

公募對沖策略型產品,更傾向定位於“固收+”,作為固定收益的替代。

未來發展上,前述公募量化基金基金經理表示,我國公募量化對沖發展,受2015年股災之後的股指期貨監管政策影響,一度陷入停滯。隨著去年4月,中金所逐步放鬆股指期貨相關限制,以及去年年底公募量化對沖基金新產品重新獲准審批發行。公募量化對沖基金將重新進入發展通道。

“量化對沖基金是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中低風險產品,未來有承接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銀行理財資金的潛力。”上述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而從2019年以來,因為固收產品收益率較低,比如10年期國債、貨幣基金、純債基金收益率往往在3%以內,所以作為“固收+”的替代產品,投資者對對沖產品的關注度提升。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