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物流武漢快遞夫妻“復工日記”!日配送口罩、牛奶、米等物品三百多件,滿足市民對“網購自由”需求

“我的爸爸媽媽已經上班半個多月了,每天早晨醒來,兩個人都不見了身影,特別是爸爸,下班晚,我有時連續幾天都見不到他的面……

我相信,爸爸媽媽的忙碌,一定會給很多人的生活帶來方便,也讓武漢城越來越好……”蘇寧物流武漢快遞員黃秀芳的兒子在作文中寫道。

蘇寧物流武漢快遞夫妻“復工日記”!日配送口罩、牛奶、米等物品三百多件,滿足市民對“網購自由”需求

“用戶走上陽臺,對我擺手致謝”

4月1號,是黃秀芳復工的第17天,與往常一樣,下班回家時已經是晚上六點多鐘了,匆忙做好晚飯後,又檢查了孩子的網課作業,讀到兒子的這篇作文時,心裡熱乎乎的, 11歲的兒子非常理解自己的工作。

這段時間,黃秀芳感受最深的就是“理解”兩個字,來自武漢市民的理解。

“很多小區還是封閉管理,快遞不能送到家裡,但武漢人都很友好,很體諒我們,每次收到貨,他們都會在電話中說‘謝謝,辛苦了’。”

口罩、防護服、帽子,從上到下都裹得嚴嚴實實,如果不是那雙秀氣靈動的眼睛,很難注意到正在忙碌的幾位快遞員中,還有一位女將,她就是黃秀芳,武昌區友誼大道蘇寧物流徐東快遞站的快遞員,作為站點唯一的一名女快遞員,她與在另外一個快遞點上班的丈夫一樣,都是3月15日第一批覆工到崗的員工。

“黃姐是我們網點貼心的大姐,每天都提醒、檢查大家穿好防護服,還提醒大家儘量自帶盒飯。”站長周凱說:“很多人看來,快遞員好像是男人乾的活,但黃姐細心又麻利,幹得挺好。”

其實,黃秀芳對用戶也同樣多了一份細緻和體貼。她與送貨片區內的很多用戶都非常熟悉,工作小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一些用戶的特殊情況:寶媽、空巢老人、特定時候才在家的旅遊深度愛好者……

在黃秀芳負責的東庭新家園小區,70多歲的鄭大爺老兩口,腿腳都不太好,家住外地的女兒經常在蘇寧小店給老人下單添置一些生活用品。前兩天,黃秀芳又去給鄭大爺送貨,由於不能進小區,由志願者代領送到每家每戶,正好鄭大爺家緊鄰小區大門,老兩口接到她的電話後,是一定會走上陽臺,對她擺擺手表示感謝的。

“這就是來自用戶的理解和認可,真的很感動”黃秀芳說。

蘇寧物流武漢快遞夫妻“復工日記”!日配送口罩、牛奶、米等物品三百多件,滿足市民對“網購自由”需求

生活用品佔主力,訂單堪比雙十一

同是快遞員,黃秀芳的愛人陳豔濤更多感受到的是訂單量的激增。

陳豔濤所在的蘇寧物流三角路站點,地處武漢長江隧道、和平大道與沙湖大橋的交界處,也屬武昌區,這裡的訂單量更多。一些外地同事因為武漢還未完全解封,暫時武大到崗,每天分配到快遞員身上的訂單數量超過三百件,是往日正常量的兩三倍,堪比往年雙十一。

“主要是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護用品,還有牛奶、油、米、沐浴露洗髮水等生活必需品。”陳豔濤說,在疫情防控最嚴格的時候,日常所需的東西都是由社區進行統一採購。如今快遞配送在武漢全面恢復,訂單數量的暴增也在意料之中。

“好不容易可以買買買了,換成我也會第一時間下單。”3月中旬開始,隨著蘇寧物流的全面恢復,蘇寧易購、蘇寧小店、家樂福等蘇寧零售體系的銷量全線增加,陳豔濤和妻子黃秀芳每天奔波在武昌區的大街小巷,滿足武漢市民對“網購自由”的美好期待。

正因如此,夫妻倆非常忙碌,用兒子的話說就是“每天早晨醒來,他們兩個都不見了身影……”

“我們的配送,讓這個城市迴歸煙火味”

“她比我辛苦,每天早晨六點鐘就起來,早飯、午飯一起弄……”,儘管被兒子在作文中描寫道“特別是我爸爸,下班也晚,我有時連續幾天都見不到他的面”,但陳豔濤依然認為妻子比他辛苦得多。

原來,每天夫妻倆上班後,就留11歲的兒子一個人在家,黃秀芳每天早晨都要連中午的飯一起做了,她和丈夫都帶盒飯去公司吃,兒子一個人在家用微波爐熱了吃。

“疫情嚴重隔離在家時,我們也休息夠了,現在只想卯起幹”。儘管上班半個多月以來,每天都忙得連軸轉,但倆人都不覺得累,因為每天的所見所聞都讓他們振奮。

黃秀芳清楚記得,3月15號復工最初幾天,上班路上人還很少,但現在一些公交、地鐵陸續通了,外賣也開始送了,隨著3月底武漢各行各業的相繼復工,路上行人多了,超市開門了,商場開門了,有些餐館也開了……

熟悉的武漢正在漸漸回來!對比前兩個月的艱難抗“疫”,黃秀芳知道這一結果多麼來之不易。

記得3月10日,習主席赴武漢考察疫情防控時,還專門到自家所住的東湖新城社區走訪,當時自己與家人在陽臺上揮手,和小區的人一起激動地大喊“湖北加油,武漢加油!”

那天晚上,兒子也寫了一篇日記,描述了自己一家人對抗“疫”必勝的信心。

“那時,我們也只是堅信抗“疫”最後的勝利,但真沒想到這麼快,20多天來,一天一個樣。”

推動這個城市向好的,是大家的力量,包括像黃秀芳、陳豔濤一樣更多平凡的物流人,他們用自己的忙碌,讓這個城市迴歸昔日的煙火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