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新冠肺炎大流行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情況仍在持續惡化。

  • 全球病例數量達到首個10萬花了67天時間,而第四個10萬僅用了2天。目前累計病例已突破93萬,可能很快就會超過百萬。
  • 各國領導人緊急召開G20視頻會議,據說上一次這種開會方式是在《2012》、《後天》和《生化危機》中。

在疫情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中,有一個結論是相對確定的:這波疫情,大概率會令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歸零,甚至更糟。

於中國而言,在正想釋放被禁錮已久的生產力,挽回損失的時候,疫情擴散一下子把全球經濟都拖下了水。有網友戲稱:2月底,公司激情洋溢地派大巴拉人返工;3月底,同一輛大巴,又把他們送回了老家。

而與一眾行業“涼涼”局面格格不入的,是醫療行業相關抗疫產品的訂單暴增:口罩頻遭半路“攔截”、車間紛紛轉產防疫產品、各國爭搶呼吸機...這種火熱現象,似乎與經濟下行趨勢背道而馳。

這種巨大落差,迫使我們思考背後的危機:眼下火熱的醫療行業,真的可以躲過這波經濟衰退,獨善其身嗎?或者是說,這種蕭條下的局部繁榮真的可持續嗎?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工業水平意味著生命

海外疫情的發展超出預期,醫療物資缺口大得驚人,呼吸機更是陷入全球性缺貨。以至於特朗普打給英國首相的慰問電話,第一句聽到的就是:我們(英國)需要呼吸機。

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呼吸機生產國,疫情擴散之下,迎來了一派“繁榮景象”。

3月,邁瑞、魚躍、誼安等國內規模較大的呼吸機廠家電話爆滿、訂單暴增,一些大型工廠的訂單早已排到六七月份,小型工廠的訂單亦十分緊張:

  • 誼安醫療表示,自全球疫情暴發以來,其陸續接到了35個國家和地區的呼吸機緊急採購項目。工人實行三班制、研發人員上生產線,機器始終在不間斷地運行著;
  • 意大利政府緊急向邁瑞醫療採購了首批近萬臺抗疫設備,呼吸機是重點。另外邁瑞還接到亞太、歐洲、中東等的大量採購需求。邁瑞CEO李西廷表示:目前有創呼吸機每日產能近百臺;
  • 3月25日,西班牙對外銀行向魚躍醫療緊急採購了2000臺無創呼吸機與400臺醫用製氧機...

在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療上,呼吸機可以稱作“救命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呼吸機的數量與死亡人數息息相關。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於是,我們看到實力雄厚的老牌工業強國不甘於依賴進口,紛紛開動國家機器,啟動“自救”模式:

  • 3月16日,英國向勞斯萊斯、捷豹等車企發起呼籲,希望能轉產呼吸機以解燃眉之急;
  • 3月19日,意大利要求本國最大的呼吸機制造商Siare Engineering將其呼吸機月產能從160臺提高至500臺;
  • 3月20日,美國聯邦根據重新啟動的《國防生產法》,強行要求通用和福特這兩大美國汽車製造業巨頭跨界生產呼吸機;
  • 3月22日,德國政府也開始要求國內大眾等汽車製造商考慮生產口罩和呼吸機等醫療設備。

各國工業實力的比拼,在此時一見高下。

3月30日,特朗普稱,福特和GE醫療合作,未來100天將製造5萬臺呼吸機,用不完的將“出口”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嚴重國家;德國開足生產馬力後,漢堡工廠的產量翻了一番,不僅為德國造呼吸機,還為法國、意大利、伊朗訂製。

在這些工業強國驚人效率的背後,是因為他們掌握呼吸機的核心技術、元器件和充足的產業鏈。而這些正是中國掣肘的方面。

魚躍醫療曾表示,即便公司在疫情前、疫情中都已經做了大量的供應鏈穩定與拓展工作,但呼吸機的產能仍然受制於上游廠商原材料的供應量。

而這些核心部件比如傳感器、芯片等,都需要從歐美等國家進口。原材料的缺乏,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基礎原材料,使中國整個呼吸機產業仍是被“卡脖子”的狀態,影響產業的訂單和發展。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中國疫情發生得早,彼時全球疫情還未爆發,還可以藉助國外力量,熬過呼吸機供應這一大難關。

但在後期大爆發的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的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呼吸機的數量與病死率之間的關係。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 德國目前感染人數是7萬多例,暫時只有775人死於病毒,遠低於意大利的12428人和西班牙的8000多人,1%的致死率背後,除了德國老年人感染率相對較少外(70%以上的感染者年齡在20-50歲),就是德國的迅速全面的主動測試和治療,德國每10萬居民有601個重症病床,全國有2.5萬臺呼吸機;
  • 法國每10萬居民只有309個重症監護病床,全國只有5000臺呼吸機;
  • 意大利每10萬居民只有262個重症監護病床,全國呼吸機具體數量未知;
  • 西班牙情況一樣,因為呼吸機太少,基本放棄了老年人。

在意大利帕爾馬的以色列醫生蓋爾.佩萊格接受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說,因為機器數量有限,已經不允許為60歲以上的病人使用人工呼吸機。


呼吸機缺乏的背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國家醫療科技、工業能力和產業鏈供應的不足。在疫情之中,這些弱點由“死亡數字”的不斷上漲,直觀地展示著。


中國原料藥出口可能面臨“寒冬”

如此血淋淋的教訓擺在眼前,疫情還沒結束,已經有國家幡然醒悟,做著醫療產業鏈迴流的計劃。

永遠不甘受人所控、時刻把握主動權的美國就是第一個。

美國對中國藥品依賴已經是由來已久的問題。這種商業模式是經濟全球化下的一種“省錢”模式,通常能為企業省去本土高昂的費用,但在疫情的特殊情況下,弊端暴露無遺。

在這個急需藥品的時刻,美國猛然發現,自己的很多基礎藥品大多依賴中國,他們整個國家使用的青黴素中有45%是中國製造的,而布洛芬幾乎是100%的中國製造。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歷年中美抗生素貿易逆差

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的仿製藥出口國,也在中國疫情爆發時感受到了危機,因為他們70%的藥品原料和活性成份都要依賴中國進口。

印度仿製藥企Lupin公司發言人曾指出:“印度完全依賴於中國生產的青黴素,不僅要滿足印度市場的需求,而且還要向美國供應以這種成分為基礎的產品。如果假期延長且不確定性增加,那麼也可能會開始影響印度更大的藥企。”

為不受中國原料藥短缺影響,在歐美地區,有的製藥巨頭制定了應急策略:

  • 輝瑞、強生、拜耳、默沙東和羅氏等藥企表示,已經制定了避免中國供應商產能減少的相應策略。

有的則已經開始行動:

  • 賽諾菲似乎更有先見之明,在疫情發生之初,就著手將其在歐洲的六個原料藥(API)生產基地合併,創建一家新的API生產公司,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API生產公司。

美國官方方面,2月27日,FDA發言人表示,新冠疫情下,來自中國原料藥存在供應問題,對美國醫藥企業供應鏈產生影響。

針對原料藥受限問題,“美國必須有所行動”的提議被迅速發起。

3月19日,美國阿肯色州議員Tom Cotton與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Mark Gallagher共同向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提出一項旨在終止美國對中國原料藥依賴的法案。

3月22日,Tom Cotton在接受美國FOX電視臺新聞採訪時,具體闡述了自己的提議:

(1)聯邦政府將在接下來幾年中逐步減少購買源自中國的原料藥以及成藥;

(2)聯邦政府將大力支持製藥企業在美國本土開廠並進行生產活動;

(3)在資助建廠生產的同時進一步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

簡單來說,他的訴求就是讓美國製藥業產業迴流。這無疑是對各個國家和醫療行業的又一次衝擊。而明顯針對中國的條例,將使中國藥企受到最大的影響。


這會是趨勢嗎?

其實,早在疫情發生之前,美國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英國脫歐等事件,就已經表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今在疫情的陰霾下,變化則進一步加劇——意大利疫情告急向歐盟求援27國竟完全不理會,德國扣押了瑞士的口罩,歐洲的團結變成童話...

種種變化合集,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部分經濟學家給出瞭解釋,並非常擔憂。

  • 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M. Walt)認為,先前的世界沒有因為瘟疫迎來全球合作的新時代,這一次也不會;
  • 英國《金融時報》則在一篇社評中將這次新冠病毒造成的全球影響比喻為“一次去全球化實驗”——為了遏制疫情蔓延,各國紛紛設置障礙阻止人員(顯然會波及到商品)流動;
  • 著名智庫Chatham House的首席執行官尼布利特憂心忡忡地說,“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在走向終結”。

簡而言之,

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可能會因為新冠疫情,而漸行漸遠。
這帶來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脫鏈。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球產業鏈轉移。
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製造大國,有200種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來的財富積累大多是出口創匯。
而疫情帶來的全球信任和合作的衰減,已經體現在很多方面,廣東、江浙地區的工廠,不少反映訂單減少,不得不縮減工人;針對中國人的歧視和排斥也在加深,這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他們對中國商品的觀念。
3月26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在演講中表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們的服務業遭受重挫,工業產出下降13.5%,消費品下降25%,服務業重災區。一季度負增長是定局。我認為小於零,估計2季度也是負增長。
現在的活是春節前的訂單,四月份訂單會馬上銳減,經濟活動進入半停滯,作為第一大製造國,國內市場無法消化。

衰退週期一定超過2008年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眼下火熱的醫療行業真的可以獨善其身嗎?


疫情之下回頭看,硬實力才是真道理

從中短期來看,全球供應鏈不會因為一次疫情就能發生大規模調整和重組,中國的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是沒有哪個或哪幾個國家能夠替代的。

疫情平息後,這些供應鏈會逐漸恢復。但長期來看,將供應鏈更加分散化的呼聲一定會成為各國經濟決策者認真考慮的一個重要選項。

這也意味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霸主地位可能被削弱。關於醫療行業,作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自然無法獨善其身。

如果去全球化真的無可避免,那麼,對中國醫療行業的影響和機會在哪裡?


對於藥物製劑來說,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統計顯示:美國是中國原料藥第二大出口目的國,也是中國西藥製劑主要出口目的國。2019年,

  • 原料藥方面:美國進口中國原料藥66.54萬噸,同比-10.99%(看來美國原料藥迴流計劃並非心血來潮),但依舊高達42.15億美元;
  • 西藥製劑方面:美國佔中國西藥製劑出口總額的10.24%,達4.21億美元,且近年來,比重不斷增加。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2019年中國出口美國藥品的金額及漲幅比例

如果美國決心原料藥迴流,大概需要5-10年的週期,時間並不多,中國原料藥產業不可替代的硬實力亟需快速提升。

對於醫療器械來說,2017年全國醫療器械產業總產值超過6000億元,產業平均增速在15%左右。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醫療器械類出口金額達236.30億美元,同比+8.88%,貿易順差達14.65億美元,同比+8.77%。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從具體分類來看,在政策支持和技術突破下,近年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全面開花,尤其是影像診斷設備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個別產品,如超聲、監護等設備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也逐漸顯現。但在高端醫療設備上,仍是以進口為主、以仿製為主的不利格局,提升創新能力和關鍵技術水平仍任重道遠。

小心,醫療行業可能正在經歷“繁榮陷阱”

每次危機的到來,對於大部分人是一場災難,但對一小部分人卻是機遇。一個選擇超過十年奮鬥。

當下火爆的醫療企業,必須時刻保持清醒。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當大廈崩塌,當海水退去,就是下一個宿命的輪迴。

加油吧,只有清醒的努力,才能讓繁榮持續!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