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在雨林盪漾

海南日報

青春之歌在雨林荡漾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 本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車子蜿蜒爬行,深山裡不遠處不知名的鳥叫聲清脆悅耳,走進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滿眼皆綠。人來鳥不驚,是生態保護的初步成果;村民從牴觸到“協管”,是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的體現。

4月2日上午,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鸚哥嘴分站,在這支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團隊裡,有些人已經守護了這片大山近10年,他們見證了保護站從無到有。

鸚哥嶺保存著我國最大的連片原始熱帶雨林,整個保護區面積500多平方公里,是海南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同時也是海南兩大河流昌化江和南渡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海南的水塔,保障著半個海南島的生產生活用水。

如何保護好這裡的山水,讓這座“水塔”擁有豐沛的水源?這和保護站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分不開。

“護林員是保護區的基石!”鸚哥嘴分站工作人員周薇說,這裡附近的村民從最早的鋸樹人,到如今兢兢業業的護林員,這種跨越不僅僅是思想意識上的改變,而是發自內心的對於這片大山的熱愛。

“當航拍器飛起來的那一刻,漫山遍野的綠色映入畫面,護林員們通過一個全新的視角認識這片他們守護的山嶺,那種自豪感與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該分站工作人員麥嚴說。

“為了做好村民思想工作,我們將護林小知識印成小冊子,挨家挨戶發放,讓村民們看惡性毀林事件中受到損毀的樹木照片……”保護區工作人員說。

近年來,工作人員對在保護區裡放牧的村民以教育勸導為主。但發生在保護區內的侵佔林地事件,工作人員持“零容忍”態度。

除了保護,還要發展。

熱帶雨林孕育著豐富的生態資源,相比起那些讓人歎為觀止的珍稀植物,以及靈動的動物,只會悄悄隱匿於鸚哥嶺灌木叢或枯枝敗葉下的真菌,或許並不能引起太多人的關注,但它們在雨林裡擔任著分解者的角色,在維繫整片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平衡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鸚哥嶺真菌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近兩年來,新挖掘、新鑑定了一批真菌品種。”“80後”姑娘蔣帥已經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鸚哥嘴分站工作9年了,她最初的研究對象多為動植物,得益於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曾念開教授團隊的幫助,2018年,蔣帥牽頭建起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資源監測平臺,鼓勵護林員將平時巡查山林遇到的真菌及時拍照、取證、定位,再委託曾念開教授等專家團隊進行鑑定,摸索梳理出鸚哥嶺的真菌基因寶庫。

“最近這一兩年,新登記在冊的紅蓋蘭茂牛肝菌、松林乳肝菌等真菌,就是基層護林員巡山的收穫。”蔣帥介紹,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將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海南黃肉牛肝菌、海南雞油菌等15個大型真菌新品種做好登記,此外,還發現了江西線蟲草、溝褶菌等100多個海南新記錄品種。

不僅如此,保護區成立以來,隊員們在這裡發現了伯樂樹、輪葉三稜櫟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發現了鸚哥嶺樹蛙、圓鼻巨蜥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發現科學新種20個、中國新記錄種24個、海南新記錄種190個,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

(本報營根4月2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