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開辦私人農場符不符合國家政策,在現在和未來行得通嗎?

用戶9403800203949


農村開辦私人農場符不符合國家政策,在現在和未來行得通嗎?

私人農場這個名字,在我國農民感到很陌生,因為我國是公有制,土地屬於集體和國家所有,農民只是享有使用權。

在國外,私人農場,私人莊園,土地完全屬於個人所有,許多農場主,莊園主投巨資打理的井井有條,因此國外的農業很發達,它們是由農場主,莊園主提供足夠的資金才能發展起來。

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提供了農場發展的原始資金,還不夠,要想農場走上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還必須具備把生產出的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然後換來源源不斷的資金,繼續支持農場向高水平,現代化發展,如此良性循環,才能久遠。

中國的私人農場與先前的種糧大戶,又有什麼根本區別嗎?只不過是名字的叫法不同罷了。

在我國,私人農場與種糧大戶,都是靠流轉農民的土地來進行運作。在我國現階段,其規模也不會有多大。一般一二百畝,多者五六百畝,幾千畝的很少。而且這些農場和種糧大戶,還必須依靠國家的補貼,才能勉強生存下去。原因就是,我國除了北部一些省自治區可以大面積使用機械化,機械化的程度會更高,種地的成本會降低到最小化,種植技術也能廣泛推廣,所生產的農產品才會收益更大,這些地區在本地區再把農產品深加工做好,農業發展取得跨越式發展是完全能做到的。農產品深加工是保證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源泉動力。

再看看我國中東部這些平原面積小的省份,要想向北方省區那樣高度使用機械化,很難做到,這一點做不到,就必須使用很大一部分人工,而人工成本,在現在來說,太大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儘可能的把中原和東部的這些平原土地盡最大可能的集中起來。才會有希望。

從先前的種糧大戶,實行一段時間來看,效果不明顯。起先怪積極,一年下來,許多種糧大戶也不願種了。原因就是,精力付出了,收益不怎麼樣,這還是靠國家補貼的情況下。

在我國,沒有私人資金願意向農業方面大舉投入,原因就是我國不能高度實現農業機械化和農產品深加工在各地不能形成規模和完善。

現在大家說起這個私人農場,也是流轉土地種植的家庭式農場,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是生產低級的農產品,不能進行深加工賺取更多的利潤,其規模不會很大,其命運也不會太長久。它們的未來不太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