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對孩子心理有什麼影響?

甜寶愛學習


對比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存在的社會現象。成年人之間也會比較,但成年人也會為自己找很多借口,自己過的不如人家通常會用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不太習慣反思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有了孩子之後,就會習慣性的比孩子。個人建議,不是不可以比,但不要成常態,尤其不要總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的孩子的長處比。次數多了,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可以用自己孩子的長處來激勵孩子:比方說:你看你畫畫兒畫的這麼棒,肯定寫字也會寫得很棒!你看你跑的那麼快,大家多羨慕你啊!要用肯定的語言樹立孩子的自信心,然後再慢慢的指出他的缺點,並監督提醒他改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多陪伴,少指責,相信孩子會棒棒噠!


一簾幽夢的微生活


1.首先這會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這種比較,並且始終不如人的感覺潛移默化給孩子形成一個印象:我是不夠好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久而久之,孩子會有一種我不如人的感覺。抗得起的孩子會越挫越勇,扛不起的孩子可能始終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但是無論他們是不是抗得起,這種長期受挫的心理會讓他們有一種我不如人的感覺。

2.其次,這會疏遠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父母總是拿別的孩子跟自己比較,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不愛我的,不喜歡我的,他們更喜歡XXX。在父母面前,他們會覺得感受不到尊重和平等,可能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越發跟父母對著幹,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久而久之,跟父母的關係疏遠。

3.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的家長,內心深處也有一種害怕自己不如人,於是將孩子當成自己可以去炫耀的資本。這種焦慮本身是屬於家長本身的,如果家長不能意識到,把這種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會在過小的年齡承擔不屬於他的壓力,久而久之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重要的是家長能不能去看到屬於自己孩子的特點,去挖掘才能綻放出光芒,而不是一味去以一個外界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心夥伴


我們所有人都難免會和別人比較。但是如果總是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盲目比較,會極大的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1.與別人家孩子的盲目比較,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

父母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拿孩子去與那些優秀的“別人家孩子”比較。時間長了,會給孩子造成“你不夠好”的消極暗示。這份消極暗示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壓力,他無論怎麼努力,潛意識總會拖著他的後腿說“你不夠好”,這樣孩子怎麼能越來越棒呢?

2.與別人家孩子的盲目比較,會讓孩子走向平庸。

每個孩子,先天后天都不一樣,拿單一角度來比較都不公平。而且這樣的盲目比較,會限制孩子的的能力高度,因為父母給孩子樹立的榜樣,就是他能做到的最好程度。這就好像人為設定了天花板,孩子會一直在天花板下努力,而很難突破,慢慢走向平庸。

好的家庭教育是給孩子發展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不要簡單的去單方面看問題,這樣我們可能會堵住孩子發展的道路。


種子公園


首先,父母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是比別人家孩子好還是不好,都會讓孩子活在比較級中。而事實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成長環境各自不同,形成的思維觀念不同,造成行為結果不同。其次,比較的結果,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永遠在以別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慢慢會失去自己做事情的意義上和準則上的判斷標準,自我存在感降低,直至迷失自我。最後,人如果一定要比的話,就和自己比吧,全然接納自己,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好,這就是成長。


暖暖愛微笑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考慮,好的方面與不好的方面。當然父母都是想為了孩子好,但如果方法沒有用到恰當的地方反而會讓事情向不好的方面發展。


一、好的方面

父母總會拿別人家小孩和自己孩子做比較,應該注意自己言行舉止。比如說在孩子特長方面:“這個舞蹈動作你做的已經很好,如果可以像小新那樣把自己完全放輕鬆,相信這個效果會比她的更好”。這樣鼓勵自己孩子前進的方法,能夠讓孩子更有動力去實現自己最完美的展示。

二、不好的方面

父母總是說自己的孩子不如別的孩子優秀,別人能做到的為什麼你不能。大聲斥責自己的孩子,會讓孩子認為反正我做什麼事都在父母眼裡一文不值,什麼都不如別人,做事情就會敷衍了事,這樣極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考慮孩子的情緒和心理,不能一味的不認同自己孩子,反而要更好的鼓勵他。孩子都有一個特性,都喜歡別人誇讚他,這樣他會更加努力去把事情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