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家對中國書畫有何作用及影響?

啟輝國畫


中華文化由儒釋道三家組成。儒釋道文化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一切!

儒釋道文化乃道德文化,天人合一正是中國書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儒家文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書畫藝術的重要內涵!

佛家文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心靈,使得我們中華兒女慈悲為懷悲天憫人!禪之空靈寂靜,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灑脫之境界正是中國書畫藝術所追求的完美境界!書畫皆為心之跡象,書畫如其人,修心養性為本!

道家文化以清淨無為之大道為歸,天人合一處,道法自然!這正是書畫藝術的精髓所在!

故曰:中國書畫是儒釋道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文化的根!是中華文化的魂!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




道藝學堂


你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分出哪個是中國的,哪個是日本的?

中國的士大夫文人受儒、釋、道三位一體的影響,總會在這些神鬼圖畫中試圖跟你講生死輪迴,講禪趣,講如何導人向善;

日本的“百鬼夜行”主題總透漏著點末世頹廢的美,不信你細看看後兩幅日本的浮世繪,色彩斑斕的跟你說“人間不值得”“他人即地獄”,怪不得他們的鬼片拍得好呢……





夢裡煙嵐


古代近代,儒道釋,都有書畫大家。不象現在靠書畫斂財,一些山頭寺廟拿來低劣的作品騙香火錢。


文人也扛刀


影響了貼學派。


色言


儒釋道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處世。年輕時,春風得意馬蹄疾,豪情壯志要做出一番大事業。這是儒家的入世精神——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流千古。隨後你發現,世界並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與美好。受挫是難免的。有的人受挫之後,心灰意冷,感覺人生也就這樣了,沒啥大希望了。轉而就道家的思維安慰自己——人生就得逍遙自在,其他都是浮雲。於是,逗鳥養花釣魚,寫字畫畫象棋,在俗世中避世。但更多的人其實在避世的同時又割捨不下名利,於是愈加痛苦。當某種困境、境遇、轉變太過強大,則很可能讓人直接進入佛教——出家去,割捨萬千紅塵。所有這些,體現在中國人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就包括了書法繪畫。


慢派讀書


眾觀歷史,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儒釋道的發展歷程,從中並不難發現中國畫也無不與儒釋道這三家有著某種深刻的淵源。中國畫的發展,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釋、道兩家貫穿其中,相互交融。

儒家是一種進取文化,入世的哲學;道家是一種規律文化,出世的哲學;佛家是一種奉獻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中國畫的藝術創作就是一種敢於創新和探索的精神這也許體現出來儒家的進取精神;藝術創作的同時也是需要靈感對生活規律的體會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上升為藝術之美這就體現出來一種規律美也是形式美的一種法則;藝術創作是一種為藝術獻身為藝術而藝術的奉獻精神這也符合佛家的奉獻文化。儒家是展現藝術才華的舞臺,道家是藝術創作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佛家是藝術創作要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儒釋道三家合一,是不爭的事實。在中國畫的領域裡,儒釋道三家對同一真理的不同表達,既是三家各自的精髓,卻又是同一個東西即無我的精神。大約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各自獨標旗幟,同時又合力互補以應用於社會的基本格局。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的文化。中國畫的畫家一般都特別重視思想、人品、學問、才情對繪畫創作的影響。對文化及書法修養都很高。要達到藝術的顛峰,所處時代文化的繁盛和個人知識的積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國畫詮釋了儒釋道的文化內涵,又用儒釋道來指導繪畫,絲絲入扣。在中國畫產生髮展進程中潛伏在其中,畫人的修為是高深、畫理畫論說、修、讀、研、悟,關乎一個畫人作品的走向,格調、逸趣、境界全表現在筆墨畫作之中,可以說,好的畫家不辯證修研傳統文化,就不可能產生中國畫所特有藝術風格。

總之以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文化主體。使中國文化形成了內核為“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精神,這種精神成為東方藝術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內容,也將各個時期的繪畫藝術串成一條璀璨的珍珠。











夜色主義繪畫


這個問題太大了,比較空泛,不易說清。

大致分析:

儒家對書畫的影響在中和,釋家對書畫的影響是禪意,道家對書畫的影響觀自在。

簡言之,晉唐二王、張旭書法放逸從道家出,明徐渭大寫意畫相似。唐顏真卿書法以儒家中正為主,畫則宋人山水有此意。宋代蘇軾、黃庭堅書法多以禪意悟筆法,明董其昌書畫效之。

近現代吳昌碩書畫承傳顏真卿氣象。毛澤東、黃賓虹直接張旭、徐渭。禪意就看看林散之和潘天壽了。








王乃棟說書畫


不好回答。


書畫文化


中國繪畫的起源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繪畫一樣,都是從實用裝飾繪畫開始的,同樣是反應的是一個民族的美學理論和審美情趣。而在中國的繪畫體系中,又形成了一套超越了實用裝飾繪畫的理論體系,這套理論體系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中國獨有的繪畫體系,因此將這類繪畫稱之為“中國畫”。

“中國畫”之所以不再屬於實用裝飾繪畫體系,是有其歷史成因的。自古有書畫同源之說,從春秋“諸子百家”興起,書畫已經成為“諸子百家”傳情達意的手段,雖然僅處在簡單圖騰化、符號化圖案加文字的階段,但也形成了文人畫的雛形;到了秦漢時期,特別是漢武帝時獨尊儒學,繪畫擔負起“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文人大量參與到繪畫創作中,書畫又與詩相融,產生了大量飽含儒家思想的人物畫作;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加強了文人畫思想傳達和哲學載體的功能。特別是到了南北朝後期,文人雅士開始推崇“自然”、“無為”、“清淨”、“虛淡”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返璞歸真,因此山水畫漸漸從人物畫的背景當中獨立出來。在宗炳所著《畫山水序》中,就將山水畫和聖人之道聯繫起來,他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遊。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同一時期的王微又把文人畫的地位提高到和聖人經典同體的地步。山水畫一直和道家思想密切聯繫,以至於將書畫上升為“道”,謂之“畫道”、“書道”。 形成了“詩書畫”一體的、“國畫”基本體系;“國畫”發展到唐宋時期,山水畫成為主流。這時出現了吳道子採用純墨線創作,打破了以往筆墨精細、色彩寫實的形式。其後由王維、張藻等人使其技法和表現力更加成熟,“枯溼濃淡”、“五墨六彩”等變化,更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的傳統哲學和“至虛極,守靜篤”的道家思想,因此研習水墨畫就成為文人雅士提高修養的必修課,而這一“由繁至簡”的革命,也成為千年來中國山水畫的優秀傳統;當發展到元代以後,篆刻印章走進畫面,“國畫”就成為一門包括書法、詩文和篆刻四種修為的藝術綜合體,自此作為必修課的“國畫”,就已經不是為了培養畫工、畫匠、畫師而學習的,這就是“國畫”自形成以來重“意境”輕“寫實”的主要原因。





拓拔悲弘


各有千秋,信仰不一樣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