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前言

在古代中國通往西方的貿易之路上,除了陸地上的絲綢之路,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國家之間重要的貿易網。馬六甲海峽作為中西方貿易的重要商道,它的繁榮與歷史見證了各個王朝的興衰更替。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扶南古國的崛起與衰敗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最重要的水道,總長660海里,最寬的地方有200海里,最窄的地方不到10海里。它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現在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

馬六甲海峽是什麼時候成為重要的貿易通道的?這就要從最初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往來說起。

《漢書》中記載,漢武帝派遣官員率領海員與商人攜帶黃金和絲綢從廣東出發遠渡海外換回大量的奇珍異寶。由於航海技術的限制,他們沿著東南亞半島國家海岸線潛水區一路西行,到達馬來半島時,他們便改為陸路翻越馬來半島,再進入孟加拉灣。這種水路結合的方式又被稱作“馬來半島的聯運航線”,它也成就了扶南古國的崛起。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在公元3-6世紀,扶南古國是東南亞最強大的海上國家,也是我第一個記錄在中國史籍的東南亞國家。其版圖包括今天的越南南部、湄公河下游、湄南河流域的大半以及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由於地理的優勢,他們用東南亞的貴金屬、沉香木、象牙等換取中國的絲綢以及其他來自不同國家的產品,又將印度運來的蘇合、鬱金香、玻璃等再轉賣給中國,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利潤。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著造船技術與航海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船隻選擇從離岸較遠的深海直接繞道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經過幾個世紀的漫長變遷,扶南國逐漸在東西方貿易之間的重要地位被極大的削弱,再加上局勢的轉變,扶南古國最終被滅國。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依附中國貿易的室利佛逝國

唐代時,馬六甲海峽的這條商道已經完全成熟。中國與阿拉伯的商船定期往來於廣州與阿拉伯首都縛達,這兩所城市也為了當時的全球貿易中心,不亞於現在的國際大都市。

在以風力作為船隻驅動力的風帆時代,商船的航行主要靠季風驅動。每年12月到第二年3月,東北季風帶著他們南下,5月至10月西南季風又帶著他們返回。而沒有季風的日子裡,馬六甲海峽就成為修整落腳的避風港。

馬六甲海峽兩岸各國大大小小的港口很多,這些港口之間並非和平共存,它們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競爭關係。當各個港口之間的利益衝突越來越多,整個區域的國家之間便開始爭權奪利,這些國家再一次被分解成許多小王國。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其中室利佛逝國也因與中國頻繁的商貿往來而繁榮。中國唐代曾是室利佛逝國香料的最大需求國。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與海外貿易形式以朝貢為主,中國一貫“厚往薄來”的作風驅使許多國家前來朝貢。為了維護有利可圖貿易的持續,室利佛逝國甚至願意作為附屬國,承認中國是最高宗主。

室利佛逝國在12世紀開始衰退,與扶南國的遭遇大致相同。身處馬六甲海峽貿易線上的各個地區之間的利益衝突從未消失。但導致室利佛逝國滅國的導火線竟然是中國對於海上貿易制度的幾次改變。

南宋末期至元朝時期,海上貿易不再侷限於朝貢模式。對於海上貿易管制的鬆綁促進了東南亞貿易的繁榮。然而,一些港口的興起卻導致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蘇門答臘島北部的波羅甘巴和巴勒斯興起後,商人們可以繞過室利佛逝直接到原料國進行直接採購。這對室利佛逝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打擊。位於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向外擴張,逐漸控制了馬都拉群島的香料。他們用爪哇的稻米換取香料,再運送到馬來半島出售賺取巨大的利潤。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當朱元璋恢復朝貢模式,室利佛逝國迫不及待的再一次求得中國授予的屬國封號。然而,抓哇人卻暗中將來自中國的使者殺害,勃然大怒的朱元璋拒絕室利佛逝國的使團訪華。失去貿易地位的室利佛逝國在之後的命運可想而知,明朝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年,抓哇最終取代了室利佛逝國。

室利佛逝的延續馬六甲王國

室利佛逝國末期,王子拜裡米拉企圖復國被驅逐。拜裡米拉在“馬六甲樹”下乘涼時,看到一隻母鹿勇敢的與獵犬進行搏鬥。他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的一種暗示,於是就在此處建立國家。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馬六甲的繁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中國的關注

馬六甲王國繼承了室利佛逝的傳統,繼續作為中國的附屬國,也因此迅速發展成一個貿易大國。但在馬六甲建國初期,他們每年要向暹羅國繳納40兩黃金,南面又有滿者伯夷國的威脅。

永樂年間,朱棣派宦官尹慶前往馬六甲給國王贈送了禮物。拜裡米蘇拉大喜,他派遣使者跟隨尹慶入朝進貢,朱棣對此大為讚賞。

《明太宗實錄》中記載:“先王封山疆域,分寶玉賜蕃鎮,所以寵異遠人,示無處也。可封其國直西山為鎮國之山,立碑其地。”

朱棣親自寫碑文賜銘詩,這對當時的馬六甲王國來說是極大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時,由於船隊的巨大,中途需要補給和儲存。考慮到外交與便利程度,它們也選擇了馬六甲。中國對馬六甲王國的關注不僅造就了它成為貿易中心,賦予了他們聲望和地位,也使它避免了受到鄰國的騷擾。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二:宗教信仰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馬六甲王朝的興盛,與他們後來信奉伊斯蘭教也有很大的關係。1414年,拜裡米蘇拉皈依了伊斯蘭教,自此以後,馬六甲的統治者從未變更過信仰。

當阿拉伯商人來到馬六甲時,在蘇門答臘北部進行了傳播。一個叫須文·達臘月·巴塞的村莊因皈依伊斯蘭教成為了穆斯林商人的聚集地。統治者為了將穆斯林商人吸引到馬六甲,於是作為表率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在巨大的經濟效益的驅使下,馬六甲第四任國王穆扎法爾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

在15世紀,馬六甲蘇丹王朝已經成為馬六甲海峽上最耀眼的王國。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殖民入侵改變馬六甲海峽格局

葡萄牙是西方殖民史上第一個登上東方舞臺的國家。

葡萄牙曾受到阿拉伯人的統治,他們在不斷抗爭中形成了強大的民族意識,也因此非常痛恨伊斯蘭教。15世紀,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葡萄牙人開啟了海外探險。

1511年7月24日,葡萄牙對馬六甲發動了第一次總攻。馬六甲社會主要由馬來統治階級和外僑商人組成。因為經濟繁榮長期缺乏戰鬥的經驗,不到一個月馬六甲就滅國了。

葡萄牙人入侵馬六甲後因為徵稅過高,導致商人們逐漸遠離馬六甲港口。這使馬六甲開始凋零,但並不意味著馬六甲海峽的衰落。

位於蘇門答臘島北段的亞齊王國與柔佛王國的崛起,成為了新的貿易中心。柔佛王國是馬六甲王國的延續,它由馬六甲末代蘇丹馬哈茂德的兒子阿拉烏德定所開創。這兩個國家不斷對葡萄牙佔領後的馬六甲進行攻擊。三個政權在不斷的貿易競爭中保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誰都無法成為霸權者。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直到1595年,荷蘭人的出現才真正的改變了馬六甲的貿易地位。

荷蘭人第一支開往印度群島的遠征艦隊,因馬六甲海峽被葡萄牙人控制,他們不得不通過巽他海峽進入印度群島。巽他海峽是位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狹窄水道。由於水淺,海底崎嶇不平,20萬噸以上的輪船無法通行,大部分船隻依然只能通過馬六甲海峽。

荷蘭人在巽他海峽旁的巴達維亞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他們的到來打破了原本三足鼎立的局勢。在巴達維亞站穩腳步後,荷蘭人開始想辦法抑制葡萄牙人貿易的發展。

通過與亞齊和柔佛的結盟,荷蘭人打破了葡萄牙130年的統治,成為馬六甲上的第二個殖民國。由於荷蘭人的重心不在馬六甲,他們將馬六甲作為一個貨品收集地,並將商人全部趕到巴達維亞做交易。

1824年,英國人與荷蘭人簽訂了《英何條約》,英國人用蘇門答臘島的明古連交換荷蘭人的馬六甲。英國人又成為了馬六甲的第三個殖民國。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然而英國人在馬六甲海峽已經有了檳榔嶼和新加坡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進出通道,馬六甲這個地方依然不受重視。昔日的繁榮已經逝去,馬六甲的榮光不復存在。

港口城市新加坡崛起

一顆最耀眼星辰的隕落也註定了一顆新星的崛起。

新加坡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以及後續柔佛國的蕃屬。在14世紀,新加坡已經是一個功能完備的港口城市。在15世紀馬六甲王國崛起後,新加坡的發展迎來了低谷。

當荷蘭人到來,新加坡又成為了柔佛聯合荷蘭一起騷擾葡萄牙人的據點。之後英國人又利用柔佛的內部政治矛盾在新加坡進行了殖民統治。英國人決定把新加坡發展成一個無關稅,能有自由進出的自由港。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來貿易,特別是來到南洋經商的華人。

1820年,新加坡人口已經達到了1.2萬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華人。1824年——1868年,新加坡貿易增長了4倍多,檳榔嶼增長了3倍,而馬六甲不到兩倍。到了19世紀,蒸汽輪船的出現使新加坡的港口地位更加重要。

自新加坡獨立到今天,新加坡依然是世界上稅制最簡單、稅收負擔最低、最具競爭力的港口國家。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結語

中國與西方的海洋貿易成就了馬六甲海峽繁榮,也影響著東南亞各國的興衰更替。中國對於海上的探索長達2000年,雖然它未曾像16世紀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後引起工商業的革命,但各個中心文明通過海路形成了一個共生圈際。這種以貿易為主體的全球化往來,帶動了全世界文化與政治的交流。這些交流成果最終都流向了歐洲,為歐洲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