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填報常見的11個坑,一不小心毀一生

在每年的高考志願填報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坑。如果你能識別出這些坑,並能很好的跨越過去,就可能會如願以償的實現你的大學理想。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些坑,一不小心踩進去了,可能會成為你人生中那個難以忘記的遺憾。在經過幾百個高考志願諮詢案例的基礎上,連老師總結並提煉出以下高考志願填報過程中常見的11個坑,但願所有的考生和家長都能輕鬆的跨過去!

1、孩子負責考分,父母負責填報志願

爸爸媽媽把填報志願的所有活都攬到自己身上,或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主觀的幫孩子選擇專業和大學;要不就四處打聽,查網站,聽講座,問老師等,把這些信息綜合起來以後給孩子一個志願填報方案。殊不知這些都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孩子到底最想學什麼專業?最想去哪裡學?孩子的特質是否適合這些專業?孩子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你是否真的懂?所以,本應該屬於孩子的高考志願,最後填出來的可能是父母的志願,或者是父母自己曾經想實現而未能實現的理想,這根本不是孩子最想要的、最適合的、最科學的志願。

策略:高考前,父母就要開始收集和整理高考相關的資料和數據信息。高考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資料、研讀政策、分析孩子的性格特點、請教老師、一同研究目標專業、職業和大學,共同制定一份高考志願填報方案。最終的決定權交給孩子去完成,讓孩子參與,讓孩子選擇,尊重孩子。

高考志願填報常見的11個坑,一不小心毀一生

2、等到高考分數出來以後才開始填報志願

不少考生和家長會認為高考成績都沒出來,沒法填報志願,即使提前做了也是無用功。事實上,高考志願填報從小的說影響到未來職業的選擇,從大的說可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要想科學的填報一份高考志願,涉及到的信息是非常多的,比如本省今年的報考規則,專業和職業的分析,院校的層次和分類,孩子自身的興趣、性格、能力等特徵,目標院校的招生章程等等,這裡面涉及到500多個專業和上千所院校,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在兩三天時間裡就能吃透。

策略:提前研究和分析孩子的目標專業和院校,這項工作越早做越好,做1-2次志願填報的模擬。經過研究分析,如果在高一高二階段對目標專業和大學有了清晰的認識,學習動力都會完全不同。假如以前沒有分析過,高考前一直到七月初填報志願的這段時間裡,越早開始越好,研究的越深入、越仔細,對孩子的幫助一定會越大。當然如果家長沒有時間、沒有生涯規劃的技術,沒有對我國專業和大學的分析基礎,藉助專業的有經驗的高考志願規劃師來幫孩子填好一份志願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做可能會讓孩子一生無憾。

3、選擇大學重排名輕發展

不少家長在志願填報時特別重視過去大學的排名和曾經的大學光環。實際上不少大學的排名都是商業機構做出來的,科學性也有不少質疑,我們可以參考,但不要太當真。不少大學的光環在當年(比如九幾年)是璀璨奪目的,但現在未必還是那樣。還有就是認為只要是985、211、雙一流就是好大學,一定要從這裡面選擇。其實,不少非211、非雙一流的大學這幾年的錄取分數都超越了一些985高校,比如深圳大學,這幾年的錄取分數都比985院校的東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高,而且就業率和學生的滿意度都很高。

策略:大學的排名僅供參考,還要以發展的眼光來選擇大學,尤其是地域的選擇,還要全面考慮未來考研、出國、就業等長遠發展的問題。如果以後打算考研,就建議去老牌985、211大學,如果純粹就業,就選擇靠近就業區域的大學,比如計劃去深圳工作,那選擇廣東省內的大學會更有利。

4、大學比專業更重要

這個話題家長、考生,包括志願填報屆的業內人士也是經常在討論,到底是大學重要,還是專業重要?當然,這兩個都很重要。目前大部分業內人士的觀點是:專業比大學更重要。在填報志願的時候,首先要明確或基本明確自己的專業範圍,然後再根據分數來選擇專業和大學。

當然,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細分,對於大部分文科生來說,大學會更加重要一些,尤其是綜合類大學,學校的人文環境對文科生的薰陶很重要。對於理科生來說,專業就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那些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比如醫學類的、計算機類的、自動化類的,專業對未來的就業和考研都有很大影響。

策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專業清晰的考生,優選專業;專業不清晰的考生,優選大學。本科畢業準備就業的考生,要選擇市場需求量大的好就業的專業;對於準備考研的理科考生來說,可以選擇通用的基礎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等,考研選擇的面會更寬。

5、選擇大學時根據學校的名氣選,望文生義。

1998年高校擴招以來,一方面增加了幾百所獨立學院,另一方面大學改名成風,很多學校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但實際上是個民辦的或者基礎薄弱的本科院校。比如2017年浙江考了646分的學霸填報了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並被錄取的烏龍事件,這個學校是一個獨立學院,嚴格意義上講和同濟大學沒有什麼關係,但就因名字接近迷惑了不少考生和家長,讓那些不瞭解大學的家長和考生一不小心跳進了大坑。

策略:認真仔細的查閱所報考院校的辦學歷史、院校層次和招生章程,查閱這所學校過去三年的錄取成績,弄清楚這所學校所在的城市,瞭解專業錄取分數線。填報志願前弄明白大學時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對於打算包括的院校。(瞭解大學改名歷史可以閱讀前面的一篇文章:中國大學改名彙總,微信號:連博士天賦優勢)。

高考志願填報常見的11個坑,一不小心毀一生

6、報考這所大學的優勢專業或熱門專業準沒錯

所謂的熱門專業是根據每年報考的人數來的,或者是近幾年就業較好的專業。但要知道,熱門專業通常招分也是最高的,在報考前有沒有想過熱門專業不一定是你所適合的專業?當下的熱門專業等你畢業的時候還可能是熱門的嗎?如果你填報了熱門專業就要考慮可能被調劑甚至被退檔的可能。學校的優勢專業不一定是分數最高的專業,但通常是學校的品牌專業,師資有保障,教學體系相對完善,考研考博的上升路徑較清晰,就業通常也會不錯。選擇一個學校的優勢專業是明智之舉。

策略:選擇專業前先分析個人的興趣、性格特點、未來職業發展等關鍵點,要對我國大學專業的分類有較深入的瞭解,然後分析這些專業是不是學校的優勢專業,而不要盲目跟風去填報那些所謂的當下熱門專業。

7、一分都不浪費才是好志願

不少家長會認為孩子的分數踩線被大學錄取是最理想的志願填報方案,殊不知只要是踩線進去的就極有可能被調劑專業。2017年我身邊的一個壓線考生被江西一所一本院校錄取了,本來自己最熱愛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通信工程,但被調劑到了冶金工程專業,那心情可想而知。所以,如果你為了衝進一所理想的大學,這所學校所有的專業你都可以接受,踩著線衝進去當然可喜可賀。如果你有目標專業,建議你填報志願的時候慎重一些,預留一些分數。身邊不少這樣的鮮活案例,去年的一位廣東理科524分的考生,目標是醫生,最後如願以償的被南方醫科大學錄取了,但實際錄取的是護理學專業,這就是“醫生變護士”的典型案例。

策略:對於專業目標清晰的考生來說,一分不浪費是極其困難的。預留一定的分數對於你考進理想的專業是非常重要的。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去分析每所學校歷年專業錄取數據會盡可能的少浪費你的考分。當然,如果你是踩著一所院校的專業線被錄取的,這才可以稱的上是一分不浪費,這才是真牛。

8、平行志願沒有順序

不少家長會認為平行志願風險少,忽視錄取規則,不知道平行志願模式下的“暗礁險灘”。平行志願實行“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但仍然有不少風險點。

考生被平行志願中的任一高校提檔,如果因身體因素、單科成績達不到該校的錄取要求等,就可能會被退檔,造成考生本批次落榜,很可能掉到下一批次。填報志願時院校志願沒有梯度,可能造成幾所院校同時落選。考生過多選擇熱門專業且不服從調劑,高分照樣有可能落榜!

策略:吃透平行志願錄取規則,院校志願填報要有梯度,把可能錄取分數最高的學校放在最前面。同時要注意6個專業志願,同樣要有梯度,把自己最想考的專業放在最前面。儘量選擇服從專業調劑,以免退檔。

9、專業調劑不怕,入學後再轉專業

這幾年的教育改革過程中,為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傳統模式,部分高校大幅增加了校內二次轉專業的機會,以抵消考生在填報志願時的盲目性。但事實上,絕大部分高校轉專業並非易事。不少高校明文規定:允許在大學一年級學生中5%的優秀學生,根據學業成績重新選擇自己想讀的專業。實際上,真正能夠利用這類政策成功轉專業的學生並不多,各高校轉、換專業管理辦法都有條條框框加以限定。

策略:首先,家長和考生們一定要科學選擇自己的理想專業,儘量讓孩子在1~6個自己想去的專業中被錄取,不要將希望寄託在“服從專業調劑”上。其次,如果確定所讀的專業不適合自己,在無法轉專業的情況下,考慮通過選擇輔修第二學位的方法來彌補;最後,可以考慮在讀研究生時報考自己較明確的專業方向。

高考志願填報常見的11個坑,一不小心毀一生

10、填志願時只關注本科/專科錄取批次,忽視了其他錄取批次

在整個志願填報表上,通常會分為不同的批次。以廣東省為例,有提前錄取批次(包括教師專項計劃、衛生專項計劃等)、自主招生類批次(包括綜合評價錄取、高校專項計劃等)、本科錄取批次、專科錄取批次。在填報志願時,大部分考生只是盯著本科錄取批次填,很少去關注提前錄取批次和其他批次。事實上,提前錄取批次都是可以填報的,如果在提前批裡面有自己理想的專業和院校,不妨可以填上。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提前批被錄取了,你的檔案就直接被提走了,下面所報的志願都沒用了。

策略:仔細分析提前批招生的院校和專業,尤其是對於專業要求不高,可以衝一衝的院校,不妨可以填報。如果通過了自主招生初審的考生,別忘了在自主招生欄裡填寫。對於部分省有一些專項招生計劃的,也值得仔細分析,合理填報。總之,關注不同的升學路徑會提高你的錄取概率。

11、填完志願後萬事大吉,忽視徵集志願

好不容易高考完了,也填完了志願,就應該出去好好放鬆一下。志願填報完,不少考生都會選擇外出旅遊放鬆心情。但需要關注的時,志願是填報完了,但錄取還沒結束。曾經遇到過一個考生,考了553分,以為填的志願一定沒問題,再差也會被後面的兩所“保一保”院校錄取,填完志願後她就和家人去泰國旅行了。誰知道一批本科滑檔了,她也不知道有徵集志願這一說,等她回來才發現徵集志願也結束了,最後只好無奈的被一所二本院校錄取了。

策略:志願填報完,也要時刻關注著最新的信息,包括手機短信、考試院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徵集志願是每位家長和考生都需要關注的,尤其是在批次線附近分數的考生。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