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假標題的真相

編輯們常常用這塊地方來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新聞假標題的真相

圖片:Unsplash/Jonathan Aprea

翻譯:吳百川


假新聞重回新聞業(感謝馬克•扎克伯格),但是它真的離開過嗎?有人說,傳統媒體生產的新聞已經不可靠了,甚至不可信任了。這樣的說法公平嗎?


在大眾傳播時代,將新聞保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比任何時候都要重要。我們討論事情的方式、我們對我們這個時代經典問題的的辯論,最終都會決定我們怎樣去處理新聞。但是假新聞會被刻意地操縱,那些帶有既定利益目標的人可以通過設置框架、引導偏好來控制輿論觀點,最終導致有關存在主義的問題變得摸稜兩可(或令人捉摸不透),比如氣候變化等。


很多人,比如扎克伯格,並沒有將一篇文章上的一兩個詞彙看得十分要緊。我們中有些憤世嫉俗的人則可能會說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短新聞、假新聞作為一種宣傳,它們早就存在於印刷文字的黑暗角落中。對封鎖那些僱傭Facebook水軍向無知大眾散佈謊言以達政治宣傳目的行為,扎克伯格保持著一種模稜兩可的態度,這也從另一方面向我們展示了語言被有心人武器化後的強大力量力量。


雖然說服人的技巧如時間般古老,但著並不意味著我們不用去注意它。假新聞往往難以被識別,它不斷髮展然後悄無聲息地進入我們自認為安全舒適的社交平臺中,因為在這些社交平臺中,我們會向我們信任的的朋友、家人、同事聯繫並且分享我們的故事(就像傳統新聞業中一個值得尊重的消息守門人)。


因為社交媒體的出現,大量被刻意宣傳和假新聞散佈出來令人誤解的錯誤信息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在全球傳播,猶如一場“數字山火”。在Hunt Allcott和Matthew Geentzkow的最新研究“2016選舉中的社交媒體和假新聞”中,指出三件事情:


1. 62%的美國成年人從社交媒體上獲取新聞

2. 在Facebook上,最受歡迎的假新聞比最受歡迎的主流新聞傳播的範圍更廣

3. 很多人看到假新聞報告後說“他們相信它們。”


事實上,2016年舉辦的全球經濟論壇認為錯誤的數字信息是全球社會的最大威脅之一。此外,研究學者Vivian Roses指出,讀者對傳統媒體逐漸喪失信任的同時,網絡新聞正逐漸獲得讀者們信任。這一現象會對公眾的新聞信任產生持續性的破壞,同時也會影響公眾對重要社會話題的認知與理解,比如媒體會將科學信息或政治信息重新包裝,導致不必要的誤解產生。特別在這個人們批判性看待信息以及分辨廣告宣傳真假能力退化的時代,這些錯誤信息產生的破壞更加巨大。


與此同時,其他的研究發現,大部分讀者閱讀新聞題目的時間要比閱讀新聞內容的時間要長。事實上,對於當代的報紙讀者來說,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已經從閱讀整篇新聞報導轉變為只閱讀該新聞報導的題目。如今的新聞生態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他們對同一篇新聞報導的關注點千差萬別,產生的理解更是因人而異。精巧、有思想、反映事實的文章最終甚至都會在某個角度刺激讀者本能的情感共鳴。這些新聞的不同在於它們為吸引到最多關注而為故事搭建的框架,最狡猾的方法就是——一個恭順而謙卑的標題。於是乎,標題取代了文章本身,成為了一篇新聞最重要的元素。


標題不僅是一個內容概括,更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提取,引導我們對它的思考。標題也被設計得十分吸引眼球,勸說讀者快來讀這篇文章。這是極富有創造性的,一行簡單的小對句就巧妙的引起了標題作者與讀者之間恰到好處的文化共鳴,於是一種信任關係馬上就被建立起來。離開了文章內容的伴隨與支持,標題自身就是一個小故事,它堅定地告訴你你想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的。這就是一種我們不常注意的語言學陷阱,它還很容易被利用,這就導致了“假新聞”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危險。


如今,我們也許會認為我們已經可以很好的的識別假標題,不會落入陷阱中。想來古怪,我們的注意力曾經會被一些怪異的製作點擊標題的技巧輕易的矇騙過去。當然我們也嘗試著主動去識別這些錯誤信息,我們設計新的技術給人類和機器,讓他們得以通過諸如點擊標題中的某些字眼或者標題的風格這些語言學上的特點去辨識假新聞,當然文章內容也要被辨識。這項工作依舊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我們現在都正慢慢適應那些利用我們的好奇心去吸引我們注意力的膚淺的點擊標題,將用於諷刺或其它用途的標題的娛樂化這一現象,正從那些不可信的媒體資源中逐漸進入我們的主流媒體(參考最近New York Times的報導 “His Cat’s Death Left Him Heartbroken. So He Cloned It.”)那些我們認為是“權威”的媒體,或者那些在新聞業有一定信譽度的出版商,現在在有意無意間都會抄襲這類標題語言,這種現象在社交媒體上更是像病毒一樣快速擴散。


用所有人都在使用的標題語言起標題並沒有什麼不對,但這是一個信號,表明如今的新聞業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新聞業的公共機構正追隨者基於社交媒介的假新聞的潮流,而這對於新聞業的出品質量毫無幫助。


今年八月,New York Times發佈了一篇很不協調的報導,它的題目是 “TRUMP URGES UNITY VS. RACISM”(“特朗普敦促團結對抗種族主義”),而題目底下卻是一篇關於兩次大規模槍擊案的全面且詳盡的後續報導。這篇報導恰到好處的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特朗普對於他曾經表示擁抱有色人種的比喻的不負責任以及對槍支管控的不作為,據說大量憤怒的讀者馬上不再訂閱New York Times,不是因為這篇報導的內容是錯誤的,而是因為這篇報導的標題實在是太過於糟糕。這條標題並不算標題黨,也不算譁眾取寵,但是它與報導內容無關,這條標題更像是為了講一個主觀故事奉承讀者而被設計出來的。它雖然客觀上是真實的,但它並沒有準確的表達報導的中心,這不也是一種假新聞嗎?


對於已經被闢謠的謠言,我們總是過於關注這一則假新聞顯而易見的表象——一條不真實的點擊標題以及標題下假話連篇的報導。但真正危險的,是出版商和各大平臺有意無意間使用的東西——真相。


更確切的說,一個與標題無關的真相,若是被人不負責任的草率發佈,那它最終造成的傷害甚至比發佈一條徹頭徹尾都是假話的謠言還大,因為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真相都會被人們認為是假的。換句話說,一篇報導的內容並不一定要是假的,一個不合適的標題就可以讓人們不再相信這篇報導。我們越來越常看到一篇嚴肅優秀的報導,搭配著一條與之無關被娛樂化的劣質標題,沒有足夠的注意力,我們根本無法辨別報導內容到底是真是假,因為它們的標題,都是絕對正確的。


公眾的注意力,終究只是一隻三心二意的野獸,很容易就會分散開,比起讓媒體來決定一篇報導的新聞價值,讀者更願意自己去評估一篇報導,由自己來決定這篇報導是否是值得分享的。對於LOL來說,大眾對生活的好奇心是畸形又現實的,這也是LOL所關注的。報導因為它的“可傳播性”像病毒般瘋傳,但是卻沒有規律或原因可循,Roese舉了一個社交媒體大肆宣傳的早期例子:Blumenkübel-Hype表情包。這個表情包只是一個從養老院樓上掉下來的花盆,沒有新聞價值,沒有引起人們興趣的點,更沒有羞辱任何人或事,但它就是在網絡上被瘋狂轉發。


新聞出版商都會想盡辦法向讀者許下承諾,傳統的新聞媒體沒辦法再依賴自身的聲譽來獲取閱讀量,為了生存,傳統新聞媒體不得不改變原本的報導新聞方式,使其更符合社交網絡的需求,同時用自己的獨家新聞,來與各種各樣的新聞出版商競爭那些有限的閱讀量。為此,這些傳統媒體放棄了一部分它們作為信息守門人的職責,但是,如果預期目標不能得到滿足,出版商與讀者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差。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核心報道的準確性和中立立場受到影響,但越來越娛樂大眾模稜兩可的標題,最終會帶來不太好的信息傳播效果。


現在有很多這種“政治正確”的標題帶來壞影響的例子,比如New York Times的 “How Scientists Got Climate Change So Wrong”。然後誰又能忘記Jonathan Franzen充滿悲觀的專欄報道“What If We Stopped Pretending the Climate Apocalypse Can Be Stopped?”所帶來的大量咒罵與嘲諷?顯然,逮住機會就嘲諷一下Jonathan Franzen已然變成一種網絡上的惡趣味,但是客觀來講,Jonathan的論文其實並沒有網上所說的那麼差。撇開一些次要的錯誤不講,Jonathan其實與眾多貶低他的人是持有同樣的觀點的,文章的題目其實只是New York Times的編輯們用以譁眾取寵的方法,這說明具有引導性的語言是對讀者的看法有著巨大影響的,那怕讀者其實是同意文章的內容的。


再舉一個Atlantic最近的例子。一個傳統的標題 “The Arrogance of the Anthropocene” 已經可以很準確的介紹了一篇關於地質年代以及人類在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科學論文,但它卻使用了一個氣人的點擊標題“The Anthropocene Is a Joke”,只表示出了文章最悲觀的方面。不難看出,這樣一個標題是有多麼的隨意和粗糙。但因為現在“Anthropocene”這個詞正被科學家廣泛的用來簡單表示人類現在所處的危險期,所以用這個詞來寫一個正面的故事也是不合適的。不出意外的,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如果讀者僅依靠新聞題目來獲取資訊,那新聞就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了。


在一個有關巧妙的誤導性題目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標題會影響讀者對信息的記憶以及對新聞內容的理解。上文提到的這種標題對讀者的記憶具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就算讀者看完了整篇文章,文章中一些錯誤的信息也會被認為是正確的。如果讀者並不在乎文章內容,讀者在接受了題目上的錯誤信息後,就算看完了整篇文章也無濟於事。新聞題目與內容可能並不相干這件事情,可能會使這部分讀者顛覆他們原本的認識,因為一開始,新聞的題目就是幫助讀者獲取對應的的新聞信息以及幫助讀者理解這一篇新聞的。對此,研究人員總結說:新聞讀者需要意識到新聞的標題是可以被編輯用來左右讀者的觀點以及影響我們的個人習慣的。


我們要意識到新聞業的週期性運轉,瞭解會有什麼發生——誤解、欺騙、抗議,以及道歉。


Luu, C (2019) The Incredibly True Story of Fake Headlines. JSTOR Daily


本期翻譯 | 吳百川

圖片來自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