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上有多少稱呼

據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在不同的朝代,它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比較常見的也有十餘個。

  薊:戰國時燕國的都城。

  漁陽:秦朝時北京的名字。

  涿郡:隋朝時京杭大運河的北端。

  范陽:唐玄宗時安史之亂,安祿山在此起兵。

  幽州:五代時北京的名字。

  南京:遼時北京的名字。

  燕京:又叫中都,金朝的都城。

  大都:元朝的都城。

  北京:明清都城。

  北平:1929年至1949年,民國時期。

  北京:1949年至今。

  北京最早的名稱叫做薊,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薊城為涿郡治所。唐朝統稱幽州。遼以薊都為陪都,改稱南京,又叫燕京。金朝之後正式遷都於此,名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創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稱北京。清朝繼續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後覆滅。

  “薊”的成長

  “薊”,最早見於《禮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講的是周武王消滅了殷商後,立即著手分封黃帝的後代於薊。

  “薊”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諸侯國名,也是當時的國都所在。這就是說,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時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已經有一座被稱為“薊”的城市了。

  “燕”與“薊”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薊國的時候,在北方還分封了另一個諸侯國——燕國。

  那麼,周武王分封時的初封地在哪裡呢?長期以來史學家們爭論不休,後來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附近發現了一座西周時代的古城址和大規模的墓葬區,並從中出土了大量隨葬器物之後,歷史上關於燕國初封地的疑問,才最終得以解決。

到了東周時,北京周圍地區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位於薊國以南的燕國勢力增加,逐漸兼併了北面的薊國,並且將國都遷移到薊城,從此以後就有了燕都薊城的說法。後來北京又被稱做燕京,也是來源於這裡。

  薊丘和薊城

  那麼,薊城究竟在今天北京城具體什麼地方?現今的北京城是否還保留了一些古老薊城的遺蹟?

  北魏(386-534年) 時代的大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經注》中說:“昔周武王封堯後於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

  按照這一說法,薊城這個城市名稱的由來,始於城內西北角的薊丘,由當地有一個顯著的地理特點,即即靠近一個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

  唐代詩人陳子昂的《薊丘攬古》詩中有:“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應龍已不見,牧馬生黃埃。”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時,薊丘仍然歷歷可見。

既然酈道元說的薊丘的相對位置是可信的,那麼,參照有關的文獻記載按圖索驥,大致可以確定薊城所在的位置。

  從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勢分析,酈道元所記載的薊丘,約在今北京廣安門附近。現在白雲觀西牆外原有一處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薊丘的遺址。

  1957年春夏之間,考古工作者曾有計劃發掘這座土丘,發現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牆,和一些從漢代至隋唐間的遺址和遺物。由於種種原因,這次發覺並未能挖到文化層的最底部,因此沒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證據,但也沒有充足的證據來否定這裡不是薊丘的故址。

  薊丘位置最終確定,還需要今後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來證實。

  唐時期的薊城

  隋唐時期,薊城在我國北方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的涿郡和唐的幽州都以薊城為治所,因此薊城又被簡稱為涿郡或幽州。隋煬帝和唐太宗在全國統一之後,都曾利用薊城為基地,向東北進行征討。

  遼朝的陪都——南京城

  遼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政權。契丹統治者在吞併燕雲十六州後不久,便改國號為遼,建都臨潢府,並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因為陪都位於統轄的疆域南部,所以叫南京,又稱燕京。

  契丹為什麼要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南京城呢?

  一是要利用這裡有利的地理形勢,作為向南進攻中原的據點;二是在於新佔領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饒,自然條件優越,經濟文化和生產發展水平遠遠高於契丹族原來活動的北方草原地區。

  因此,為了加強對新佔領地區的統治和掠取更多的財富,幽州城自然而然地成為遼在華北的政治中心。

  金朝的統治中心——中都城

  當遼與北宋沿著塘港灣濼一線南北對峙的時候,活動在東北松花江流域的一支號稱女真族的少數民族,日漸強盛起來。

  不到兩年時間,金人在俘虜遼天祚帝后,乘勝南下攻宋。金軍到達燕山府城下時,北宋守軍不戰而降。於是金軍在佔領燕山府後即長驅直入,渡過黃河,直逼北宋的京城汴梁。

  這時宋徽宗如驚弓之鳥,急忙傳位給兒子趙桓,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帝以及宗室、官僚三千餘人都成了階下之囚,北宋王朝滅亡了。北宋王朝滅亡以後,金朝的勢力範圍一下擴大到淮水沿岸,它在華北平原上的統治也就轉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於是金朝的統治者便把首都從遠在松花江上的會寧府遷移到燕京來了。

  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主完顏亮命梁漢臣、孔彥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新都,金貞元元年 (1153年)完顏亮正式遷都,改燕京為中都。

  從此,北京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歷史,真正開始了。

  大漢之城——元大都

  在12世紀末葉、13世紀初年,北方的又一個遊牧民族——蒙古族的勢力越來越強盛。

  公元1206年,鐵木真正式建立蒙古政權,被各部尊為成吉思汗,向南方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公元1211年,蒙古軍隊大舉伐金,兩年之後,又分兵三路南下包圍了中都城。兵荒馬亂中,中都城內金代的皇宮被大火焚燒。這時的中都城已改稱燕京,只不過是一座殘破的城池罷了。

  此後又過了四十多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了汗位,中同元年(1260年),忽必烈抱著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勃勃雄心,從蒙古高原來到燕京城,可是此時城中的宮殿已成為一片廢墟,於是忽必烈決定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郊外選擇新址,營建一座新都城,又以“元”為國號,並把新都城命名為大都,至元十一年(1274年)大都城建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元大都。

明代的帝王之都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農民大起義,朱元璋佔領了江南半壁江山,並於1367年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攻下元大都後,將大都城改名北平。

  洪武三年(1370 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於北平為燕王,以鞏固北方的守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文即位,這時燕王朱棣擁有重兵,蓄意奪取統治權,並以入京誅奸臣為名,向南京進兵,從他侄兒的手裡奪取了地位 。

  朱棣即位之後,鑑於威脅明王朝的主要危險仍然是來自塞外的蒙古族殘餘勢力,首先遷都北平,並把北平改稱北京。

  明北京城的營建,從永樂四年(1406年) 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後延續了十五年之久。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

  清朝的統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沒有什麼變動,就連紫禁城在內,也只是對建築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範圍的改建、增建工作。

清朝在200餘年間為滿足統治者的享受,大規模地開發了北京西北郊的園林風景區,營建了規模空前、華麗非凡的離宮建築群。這就是通常所稱的西北郊“三山五園”,即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和暢春園、圓明園。

  清代皇帝在這裡觀覽山水,處理朝政,成為與北京城中紫禁城並重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清代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與這一帶的園林有密切關係。有人稱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雙城”制,可謂不無道理。

民國時期改北京為北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