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效率低下?敢不敢試著製造最後一分鐘恐慌,對拖延症太有效了

我有三天的時間需要完成一份報告。

第一天,我漫無目的地在網上找資料,看類似的報告範本。第二天,我仍然在網上找資料,看類似的報告範本,同時開始蒐集數據,可是仍然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動筆。第三天的上午,我開始試著提煉觀點。第三天下午,我必須要把提綱列出來了。第三天晚上,靈感終於姍姍來遲,我工作到深夜,趕出了這份報告。

有多少人跟我的經歷差不多?

如果這份報告的完成時間只有兩天,我相信自己也能完成。無非是把前兩天找資料的“拖延”時間壓縮到一天而已。


工作效率低下?敢不敢試著製造最後一分鐘恐慌,對拖延症太有效了

削減工作時間,3分鐘能做到的事情,不要花一天的時間去做。

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還有時間,工作會不斷擴展,直到時間用完。

帕金森定律是時間管理的一個概念。由一位叫做諾斯古德·帕金森的英國曆史學家在他寫的一本暢銷書《帕金森定律》提出。在開篇中,作者故作天真地寫道:

據一般觀察,工作的擴展是為了在完成任務的前提下將可支配的時間用完。

換言之,一位悠閒的老太太可以花一整天的時間給她侄女寫明信片、寄明信片。

她可以花1個小時找明信片,花1個小時找眼鏡,花半個小時找地址,花1小時零15分鐘寫明信片,花20分鐘決定要不要去下一條街的郵筒寄明信片時拿把雨傘。

這麼說吧,一個工作繁忙的人3分鐘所付出的努力,換一個人就有可能在一天的懷疑、焦慮和苦幹之後整個垮掉。

時間越短,專注力和效率就越高。

想想看,要是把2小時的考試延長到4個小時,你一定能比2小時答的分數更高嗎?


工作效率低下?敢不敢試著製造最後一分鐘恐慌,對拖延症太有效了

隨著截止時間的臨近,工作效率會像井噴一樣爆發。

學生不希望因為沒按時完成作業被老師點名。員工也不希望因為沒按時完成工作被老闆批評。

按時完成是一項美德,如果同時還能完成得很出色,那簡直就是加分項了。

為了準備第二天的活動,前一天晚上忙通宵是常事。自由撰稿者被編輯催稿,往往也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能把稿子交上去。連我的小外甥趕寒假作業,都會拖到最後幾天突擊完成。

他們不知道應該早點開始做嗎?恐怕心裡都清楚的很,但是落到實際時卻很難做到。不是覺得有什麼準備工作不到最後一刻想不起來,就是沒到交稿的最後一天沒有靈感,要麼就是不想讓寫作業毀去寒假這樣閒適的假期。

只有到了最後一刻,那種“現在不開始做,就真的做不完了”的念頭真正在大腦裡引起共鳴時,人的激情被點燃了,大腦開始全速運轉,工作效率也開始像井噴一樣爆發。


工作效率低下?敢不敢試著製造最後一分鐘恐慌,對拖延症太有效了

利用這種心理,人為製造最後一分鐘恐慌。

我上學的時候,學校會在每個週末留作業,週一上課的時候交給老師。

開始時,我都是週六週日玩兩天,把作業留到週日晚上做。我會發現,無論我是跟爸媽去逛公園、跟親友聚會,還是我們一家三口去鄉下過週末,我心裡總是惦記著沒完成的作業。

那些可能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完成的作業,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壓在我的胸口。無論是我在公園騎旋轉木馬,在親戚家跟表姐一塊談鋼琴做手工,還是在鄉下摘蘋果追著小雞小鴨跑,我的腦海中總是時不時傳來一個聲音提醒我“你還有作業沒做完”。

這不僅僅是掃興二字可以形容得了的。我感覺我被作業追殺,走到哪裡都逃不掉。

後來有一次,我決定週五晚上就把作業做完。當我犧牲了週五晚上固定看電影的時間,用了兩個半小時完成了這周的作業時,我發現自己從裡到外有一種從沒有過的輕鬆。接下來的週六週日兩天,是屬於我的,完全屬於我的,再也沒有“作業沒做完”這個念頭出現了。

從那以後,我給自己設定了個新的交作業時間。我告訴自己,作業必須要在週五晚上寫完,因為交作業的截止日期改成了週五半夜12點。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我必須要在週五晚上12點之前寫完作業。

我做到了。而且比以前偶爾用週六週日白天寫作業的時間要短,效率要高。我不會寫著寫著就去吃雪糕,喝飲料,上網看看新聞,相反,我集中精力完成這個當晚就要完成的緊急任務,讓我的效率更高。


工作效率低下?敢不敢試著製造最後一分鐘恐慌,對拖延症太有效了


寫在最後。

“拖延是最致命的摧殘形式。”帕金森這樣形容拖延症。

為自己改一個合適的工作期限。任務完成後的時間,都是你創造出來的屬於你的空間。

晚的工作期限不僅沒有用,還會給自己帶來更多苦惱。

試著製造最後一分鐘恐慌吧!提高效率,贏得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