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果藥+稻漁+豬場坐地收租,傳統“李子村”成全縣集體經濟排頭兵

今年年底,雙獅村計劃拿出 1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分紅,農戶最高可分2000元


依託果藥+稻漁+豬場坐地收租,傳統“李子村”成全縣集體經濟排頭兵

關鍵詞

劍閣縣元山鎮雙獅村


曾經:

全村186戶629人中有34戶85人屬於貧困戶。只有一條13.1公里的土路,一座因洪水沖垮失修的拱橋,村民通行時只能靠臨時鋪搭的石頭蹚水通行。房前屋後最多的是祖輩栽的李子樹。大多數村民都住在土坯房裡。村委會也設在幾十年前修建的村小學裡。

現在:

整潔的水泥路20多公里四通八達,環繞全村。大多數村民都住上了新修的樓房,200多畝成片的魚塘像一面面大小不一的明鏡,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200多畝果藥園區裡不時有人忙碌穿梭;投資近200萬的養豬場規範有序

……

依託果藥+稻漁+豬場坐地收租,傳統“李子村”成全縣集體經濟排頭兵

從2016年整體脫貧之年的6月開始,劍閣縣元山鎮雙獅村就開始規劃發展集體經濟,如今村集體擁有魚塘、果藥園區和養豬場三大產業並坐地收租,年收入近40萬元,位居劍閣縣集體經濟收入第一。今年年底,全村計劃拿出1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分紅,往年領分紅最多的村民李大洪一家有望突破2000元。


兩年時間

通過幫扶窮山村換新顏

3月的雙獅村,綠油油的麥苗迎風拂動,已過花季的油菜杆個頭瘋長籽粒飽滿,成片的魚塘清澈如鏡。整潔的水泥路四通八達,從河谷一路盤旋。五六個村民在果藥園區旁忙著剝離剛從樹下挖出的玉荊……說起村裡的變化,老人們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

雙獅村在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村。之後的兩年裡,該村在縣人社部門的幫扶下,通過交通、國土、水務、就業等部門關於脫貧攻堅的相關優惠政策,硬化了村幹道和入戶路20多公里,讓家家戶戶吃上潔淨衛生的自來水,修復了沖垮的拱橋,五分之三的勞動力通過技術就業培訓,外出務工。通過國家的土坯房改造、易地搬遷等政策,大多數村民都住上了新修的樓房。此外,全村還發動在家的村民們大力發展養雞、養豬庭院經濟。一時間昔日的窮山村舊貌換新顏。

“以前一遇到下雨天,想到鎮上賣點糧食,都得花10元錢找年輕人揹出去!”回憶過去,63歲的村民李琴生說,一旦誰家需要修房改造拉材料,都必須挑車輪子碾過灰塵飛揚的大晴天。

“以前鳥不拉屎,騎個摩托經常會摔倒。現在到處暢通,村裡亮堂堂的!”村民李大民說。


從果藥園區開始

結束無集體經濟歷史

路、水、橋等基礎設施搞好了,如何讓村民們增加收入又成了村支部書記李軍澤和村幹部們思考的新問題。按照國家脫貧的相關要求,發展產業也迫在眉睫。

2016年6月,在農業、水務等部門的支持下,村裡開始規劃發展集體經濟,很快確立了發展果藥園區、稻漁和養豬場的思路,並做了具體的牽頭分工。其中,李軍澤負責養豬場,村委會主任李多英負責果藥園區,廉勤委主任李大強負責稻漁。

雙獅村幾十年來一直有種李子樹的習慣,每年一到李子收穫季節,10公里外的元山鎮上沿街出售的百分之九十的李子都來自雙獅村,栽種具有一定的歷史經驗。發展果園當仁不讓成為第一個確立的目標。

一個多月的時間跟村民們磨嘴皮、算經濟賬,全村一共流轉了550畝土地(含350畝退耕還林),建果藥園區,引進業主建立合作社,種植脆紅李並套栽藥材。

“擔心最多的就是祖祖輩輩靠種莊稼生活,害怕失去土地。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土地流轉不僅有費用,流轉後還可以在果藥園區裡務工,務工的收入遠遠高於每畝土地種莊稼的收入。”李多英說。

因為要做組織服務,村裡開門見山跟成立合作社的業主商議從流轉的200畝耕地中按每畝抽取10元作為管理服務費用,進入集體收入。然後從縣農業農村局下發的鼓勵果園發展補貼資金10萬元中每年提取5000元進入集體收入,自此村裡的果藥園區每年會給集體收入增加7000元,一舉結束了雙獅村從無集體收入的歷史。


依託果藥+稻漁+豬場坐地收租,傳統“李子村”成全縣集體經濟排頭兵

發展稻漁建養豬場

村裡還可以收取租金

村裡200多畝連片的成水田臨近水庫,具備充足的水源條件,也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在縣農業農村部門的牽線搭橋下,遂寧的一稻漁養殖專業大戶到雙獅村瞭解情況。2017年,村裡220畝的稻田、井塘全部改造成魚塘,發展稻漁。

李多英告訴記者,考慮到業主投入比較大,這些年還在陸續硬化、栽樹、加固河堤等,還沒有正式投產,村裡將國家投入的73萬元補貼資金投入到成立的稻漁養殖合作社支持其發展並酌情收取租金,從2017年開始連續三年僅收取5000元租金,今年漲到了1萬元。待正式投產後,村裡會按照2萬元一年的標準收取租金。這也是村集體的第二筆收入。

機遇總會帶來動力和幹勁。因該村當年是劍閣縣委副書記、縣長張世忠的掛聯貧困村,成為縣招商引資企業“巨星牧業”進駐劍閣後建立生豬養殖基地的第一個試點村。這讓村支部書記李軍澤和村幹部們群情振奮。很快村裡牽頭,開村民大會組織動員農戶和貧困戶成立了宏利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

2016年8月,在“巨星牧業”的技術規劃指導下,村裡通過整合產業扶持週轉金、國家補助、貧困戶的小額貸款等資金190萬餘元開建養豬場。次年3月正式投產,後順利出欄兩槽豬,毛收入40萬元,除去人工、水電、維修等成本,集體經濟收入淨增加21萬元,一舉創下該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記錄。

2018年開始,養豬場出租給巨星公司,用於種豬隔離,全年收取租金40多萬元。2019年雖然豬價下跌,但村裡仍有30.5萬元租金到賬。今年雖然才是3月,但租金35萬元已經到賬。


集體經濟收入增加

每年年底會拿出部分分紅

三大產業成就集體經濟的三大家底,不僅讓雙獅村舊貌換新顏,還讓集體經濟的收入逐年增加。從2017年開始,村裡會在年底拿出一部分收入回饋給村民,其方式分為三次派發。第一輪對村裡的貧困戶拿出收入的10%分發,第二輪是全村人平均分發,第三輪是貸款入股的貧困戶按照1萬元分35元的比例分發。

該村三組的貧困戶李大洪因為膽子大,當初成立宏利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時貸款5萬元入股,家裡有5口人而成為每年年底拿到分紅最多的人。2017年他家領到1010元的分紅。2018年因為村裡償還工程款和貸款,通過一事一議,沒有分紅。去年村裡拿出6萬元進行分紅,李大洪一家又領到了1200元分紅。

李大洪回憶起第一次拿到分紅的心情,依然很激動。“從來沒有想到還有分紅拿,當時領到後快要過年了,就去街上買了20斤豬肉過了一個肥年!”

此外,村裡人每年的農業保險1萬元都由集體經濟收入開支,黨員去世也有慰問金。

李軍澤說,預計今年年底,會拿出1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分紅,李大洪一家的分紅有望突破2000元。而截至2019年底,該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4000元。

此外,集體經濟的發展還每年給全村帶來二三十萬的務工收入,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其中脫貧致富的三組村民李琴生一家就是典型的見證者。

“感謝國家的政策,感謝村裡發展的集體產業!”2016年脫貧以前,李琴生因左腿受傷致殘,妻子有聽力障礙致貧。老兩口靠做莊稼為生,家庭年純收入僅4000多元。後來通過國家的扶貧幫扶政策,他通過種10幾畝撂荒土地,在果藥園區務工,發展養雞、養鴨、養豬等庭院經濟,於2016年年底成功脫貧。如今他和妻子農忙時做莊稼,閒時在果藥園區務工,加上年底的村上分紅,一年家庭年純收入躍至4萬元。

依託果藥+稻漁+豬場坐地收租,傳統“李子村”成全縣集體經濟排頭兵

■經濟效應

股份化經營之路讓雙獅村成全縣集體經濟收入排頭兵

“依託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村集體林地、荒地、閒置土地、水資源等,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股份化經營之路。”劍閣縣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與改革指導股股長張友權一語道破作為全縣集體經濟收入排頭兵的雙獅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

據其介紹,劍閣縣目前以脫貧攻堅為總攬,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動力,以創業創新提升村級組織自我“造血”功能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產業帶動、資產盤活、服務創收、鄉村旅遊、招商引資”五種發展模式,以“自主經營、投資入股、合作經營”等形式興辦經濟實體,多方式推進、多路徑創收,消滅空殼村,實現村村有集體收入,社員得收益。全縣2019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284.8萬元、人均22元,個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627萬元、人均39.6元,元山鎮雙獅村30.9萬元、人均491元。

今年,劍閣縣加大對包括雙獅村在內的扶持村項目監督、指導、管理工作,大力培育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才,進一步鞏固提升現有集體經濟,探索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拓展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