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熊孩子”都該捱揍

 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關於一個勇敢的女孩怎麼“降伏”兩個不懂事的媽媽:


  有一年,爸爸給我買了一套世界十大系列的叢書,其中有一本關於“世界十大奇異事件”,我還沒看幾頁,只看到神農架野人之謎。
  有一天,媽媽朋友帶了孩子來我家,我拿出這套叢書說:“這本我還沒看完,我們一起看吧。”
  看了沒幾頁,他們要走了。她就拿著這本書出去了,問我媽媽,“阿姨,我可以把這本書帶回去看嗎?”
  當時,我還沒來得及說“為什麼不問我,而要問我媽”,我媽就說,“可以可以,送給你了”。她媽媽說,“這孩子,真是的,趕緊謝謝阿姨。”然後,他們愉快地回家了。
  我媽關上門,看到我哭了,特別不以為然:“你哭什麼,你有那麼多本,給她一本怎麼了?”當時我特別氣憤,轉身去了陽臺,把我媽最愛的那盆花扔下樓。我媽愣住了,我哭著說:“你不是還有那麼多盆,扔一盆怎麼了?”
  結果,那天我捱揍了。
  大約是他們拿走書的第三四天,放學後我沒有回家,而是直接拿著一本新本子,去了那個阿姨家。我抄書去了。
  在阿姨家,我表現出極大的淡定,阿姨尷尬的表情我至今記得,反覆說要把書還給我。但我依舊鎮定地坐在那兒抄書,“已經送給妹妹了,我不要;但沒看完的部分,我想抄回去看。”

  阿姨給我媽打電話時,我媽已經找我找瘋了,她跑到阿姨家要帶我回去,兩個大人的表情都很尷尬。
  當然,回家的路上我又捱揍了。
  但是,以後這樣的事再沒發生過。有人想要我的東西,不論我是否在家,我媽都會說,“這是璐璐的,我做不了主,你要問她。”
  你看,多簡單!
  我特想為這個姑娘拍手叫好:雖然她勇敢得有些“軸”,在媽媽眼裡也是讓人頭疼的“熊孩子”,但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慫媽”正視女兒的感受,也給這樣的家長好好上了一課。
  我們常會形容一些在家霸道、出門膽小的孩子是“窩裡橫”,殊不知很多家長也是這樣。故事中的媽媽不詢問孩子的意見就隨便把孩子的東西送人,我想很多家長都做過類似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是需要邊界的,這個邊界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邊界感清晰的孩子不會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和要求。他們明白:我是個獨立的人,我應該為自己負責。他們不會因他人的錯誤感到自責,也不會隨意將錯誤歸咎於別人。
  如果父母沒有邊界感,經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那麼孩子就容易因為要認同父母,而把問題和不好的情緒歸咎為自己的錯誤。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察覺自己情緒的能力,憤怒的時候不敢憤怒,傷心的時候又不能傷心。成人之後,和伴侶、朋友、同事等的交往中,也很容易受到別人評價和情緒的影響,難以堅持自我。

  同時,親子之間的邊界可以給孩子良好的人際示範,幫助他們在成年之後建立適度的人際關係,更好適應社會環境。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並不是國與國的邊界,涇渭分明不可逾越;我覺得它更像是連接兩個房間的一扇門,既時時互通,又可進可退。正因為有了這扇門,我們才能相親相愛又互敬互愛地生活在一起。

不是每個“熊孩子”都該捱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