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需要“界限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自我界限”,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在職場上,我們也離不開這種“界限感”

來源:獵聘(ID:liepinwang)


最近我就發現,企業員工(尤其是外企)在跟自己的上級(直屬老闆or間接老闆都算)相處時缺乏“界限感”。


什麼是“界限感”呢?


用影視劇《請回答1988》中就提到了:“所謂的界限,就是到那裡為止的意思。”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其實有個“止”的地方,適當地保持距離。


而下屬和上級在相處的時候,更加要適當保持距離,我就在這裡說說我為什麼不跟老闆做朋友。


職場需要“界限感”


1

跟你的老闆保持“界限感”,是專業態度的體現


(1)思維層面上,要存在“身份感”


舉個例子,我當年在上海的英特爾公司就職,經常需要去美國出差。有一次,我和幾個美國的同事出去打球,其中有兩位是有上下級關係的。


當時,我看他們勾肩搭背非常哥們兒,一起喝酒一起吃肉,相處很是融洽。


然後第二天到了公司,我看到這對“好哥們”中,級別低的那位正跟他的上級(也就是另一位哥們)在做彙報。


而這位上級聽完彙報後,神情嚴肅,還屢屢指出報告中存在的問題,弄得彙報的下屬非常難堪。


我瞬間震驚了:這友誼的小船是說翻就翻啊?


沒想到等開完會,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這兩人又勾肩搭背一塊跑去吃飯了。


我又震驚了:友誼的小船說修好就修好了?


後來,我慢慢習慣了這種相處模式,那就是任你倆關係多鐵多閨蜜,工作的時候,有上下級關係的,就要serious,態度要嚴肅、認真、正式。


私底下關係再好,也不要casual,不要怕撕破臉,反正都要就事論事。


這就是意識層面上要建立的“身份感”:你跟老闆私下關係再好,到了工作場合,就該嚴肅認真對待。


我發現蠻多朋友因為私下跟老闆關係好,所以到了工作場合也顯得隨意,心裡覺得:反正我跟老闆關係好,不用那麼講究。


但是,這恰恰就是不“專業”的體現。


私下關係再好再鐵,別的人也不在乎。


在工作場合,就要體現我們的“專業度”,像我剛才說的美國同事一樣,遇到問題直接指正,沒有什麼情面好講的。


職場需要“界限感”


(2)行為層面上,要存在“正式感”


去年年末在企業授課的時候,學員要用到自己的案例來練習。我讓他們用Performance Review(年終彙報)來練習。


有個別學員跟我說:“老師,我的直屬老闆平時就坐在我後面,我每天做什麼事情他都知道,年終彙報我跟他大概說一說就行,不用特意練習了。”


我告訴他,這是一個“行為誤區”。


無論你老闆多瞭解你的工作(或許也只是“你以為的瞭解”),只要你跟他彙報工作,就應該用“正式的語言”,而不是隨便說說就行。


老闆給了你時間,聽你跟他彙報工作,你就要認真準備,仔細措辭,保證他在最短的時間內get 到你最多的內容。


如果你只是隨便說說,不是浪費彼此的時間嗎?再說了,年終彙報有時候跟升職加薪掛鉤,你隨意對待,不是錯過了大好機會嗎?


所以,跟老闆保持“界限感”最重要的方式,是思維上要隨時記得老闆的身份,在工作上要尊重這個“身份”;在行為上,到了工作場合就要正式對待,尊重彼此的相處。


套句網絡用語來說:“不要總是你覺得應該如何,而是要老闆覺得你應該如何。”


站在合適的立場,做好適合的事情,這才是職場上應該知道的“硬道理”。


2

太過隨意的上下級,最終吃虧的總是“下屬”


在《令人心動的offer》中,實習生李晨在一次辯論賽中表現不佳。


全組輸掉之後,他的情緒難以排解,便鼓起勇氣找到了四位導師中態度親切的那位,一邊情難自禁地落下淚水,一邊傾訴自己的苦惱。


對此,多數網友的彈幕都是說:“職場不相信眼淚,不應該在上級面前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


主持人何老師也說:“我不支持這樣的做法,你可以跟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排解,跟前輩或領導傾訴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職場如同戰場,在上級面前展示你的脆弱,只是展現了你無能的一面罷了。


職場需要“界限感”


仔細想來,實習生李晨只是因為初次走出校園步入職場,失去同學老師的幫助和鼓勵,在遭受到挫折之後,只能鼓起勇氣在待人和藹的帶領老師面前傾訴。


可是,就如同節目中另一位觀察嘉賓papi醬說的:“這樣做會讓老闆感覺有負擔,也會覺得這個員工不成熟。”


不管私底下,這位帶領律師曾經給了他多少鼓勵和親近,在工作場合時,也應該時刻謹記各自的立場和地位。


即便老闆此刻會認同你的為難和彷徨無措,但是在遇到大事(工作)時,他的考量標準只有一個:你這樣的員工到底能不能承擔起重擔。


聽說個故事,有個女生入職後,頂頭上司也是個女生,兩人一開始因為工作接觸多很快就熟悉了,後來就私底下經常約著逛街買東西,做美容。


慢慢地,在上級的面前,這個女生的態度變得隨意多了。有一次週五急著趕一份報告,因為不想週末加班,所以做得很是倉促。


職場需要“界限感”

最後也沒有多檢查,直接就上交報告給上級,正好掐著點準時下班回家。


當上級的姑娘比較盡職,延遲下班時間,仔細檢閱了一下報告,當下就發現了好幾處紕漏,只好打電話讓她晚上加班把報告改一下。


沒想到這個姑娘說:“既然你還在公司,那就打開我的電腦,把文件調出來,這幾個地方改一下就好啦。我們關係這麼好,沒必要讓我特意跑回去一趟,辛苦你了哈。”


上級姑娘直接拒絕了,並且嚴肅地告訴她這是她的工作,希望她今晚能夠收到對方改好的文件,否則就要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辦事。


結果小姑娘沒當回事,拖到週一上班才改好文件發給對方,下午就收到行政發來的處分通知。


她還別人抱怨的:為什麼她們明明那麼好的關係,對方幫一把都不行,只不過是改改幾個數據的事情,用得著這樣小題大做嗎?


職場需要“界限感”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界限感”的後果。


在職場上,沒有誰應該“幫助”誰,只有“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自己應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明白自己工作的邊緣在哪裡,這才能保持好職場的“界限感”。


3

重視和老闆“界限感”的人,最終都“混”得很好


我有個朋友,前不久跳槽到一個好哥們的公司去上班。


這個好哥們自己創業開了家公司,重金聘請他過來公司坐鎮,希望在自己出去拓展業務的時候,能夠管理好公司的人事物。


好哥們老闆親自對他承諾:“把公司當成自家的,我的就是你的,放心大膽地幹吧。”


當時,他也是笑著應承下來,並沒有多說什麼。


不過,在工作期間,他每週都會做好工作彙報,按時發到老闆的郵箱裡。


工作上遇到需要作出重大決策的事情時,都會邀請老闆一起開會探討,或者及時說明情況,告知對方自己當下緊急做的決策,並且詢問對方的看法,是否有異議需要改正。


職場需要“界限感”

即便老闆因為忙於應酬,疏忽公司日常管理的事務,有時候十天半個月都沒時間打開郵箱看一下,他依舊保持著這樣的工作態度,認真地做好工作彙報和計劃總結。


年終時,他收到了老闆在臺上的一番感激之言,以及豐厚的年終獎金。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自我界限”,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往往會知道自己和人親近時,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不會混淆和對方的界限,能夠做好自己,不干涉他人,分得清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同時,也不會特意遠離對方,在對方需要自己時能夠及時出現,並且做好對方希望自己能做的事情。


在職場上,我們也離不開這種“界限感”。


重視和老闆保持這種“界限感”,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但是永遠要記得站在自己的立場做事情,才能保持跟對方的邊界,做一個在職場上“如魚得水”、“混”得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