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可以樂觀一點的時候

面對近期的市場,很多人都容易有一個疑問:看著市場跌成這樣,為什麼不賣呢?

與此對應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賣了,什麼時候買回來呢?

如果我們有準確預測市場“頂”和“底”的能力,當市場跌到“底”的時候一定會買入,當市場漲到“頂”的時候一定會賣出。

但猜對且執行到位的概率很低,而且很多時候轉折點之前市場會在原有的趨勢上持續的時間很長,如美國市場在本次下跌之前經歷了長達十年以上的上漲,這對尋找轉折點是非常大的挑戰。

現在是可以樂觀一點的時候

股市底部往往是最恐慌的時候,就疫情而言,恐慌情緒往往不是疫情新增確診人數達到最高峰的時候,而是增長速率最快時對人們的心理衝擊非常最大,一旦增長速度平緩下來,擔憂情緒將會隨之減弱。

一般而言,股票市場會提前反應,比如2月3日A股市場出現大幅下挫,之後就止跌回升了,當時正處於抗擊疫情的攻堅過程。

海外市場因為疫情和流動性擔憂,目前已有多國出現超過30%的下跌,隨著各國逆週期政策的出臺,配合控制疫情措施的有力推進,擔憂情緒有望得到逐步緩解。

回到我們開始談到的,股票是怎麼定價的,短期市場是不是可以準確預測。如果真的知道短期內市場會跌成這樣,為什麼不賣呢?

但其實理想的情況是越跌越買、越漲越賣。

為什麼做股票的人要是長期的樂觀主義者?

霍華德說,目前來看,美國市場好像還是不錯的。巴菲特說,現在這個情況,如果利率不出現大的變化,股票的價值遠遠超過債券。如果從長期來看,即使完全沒有增長,GDP零增長,上市公司也沒有超越GDP增長的能力,收入零增長,利潤零增長,那麼現階段15、16倍的估值,意味著投資潛在回報率約為6-7%,而6-7%回報是可以“秒殺”其他主要的資產類別,更何況這樣的預測,本身是非常悲觀的。

按此計算,目前8.4倍的上證50,10.7倍的滬深300,平均10%的靜態回報率,可以輕鬆超越幾乎全球所有主要資產類別。

做投資的人為什麼要是長期樂觀主義者?更重要的原因是科技進步與市場經濟相互促進。

科技進步是帶來實際GDP增長的核心要素,科技進步可以理解為是生產力,市場經濟則相當於是制度保障,可以理解為是生產關係。

當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兩者相結合時,即從18世紀工業革命至今,世界生產總值增長了近200倍,繁榮擴散的速度超越過往任何一個時期。

基於這兩點,社會一直在進步,一直在創造價值、累積財富,複利增長。

其中,1820-1900年的80年間世界收入增加了3倍,之後的50多年增長了3倍,再之後的25年增長了3倍,再之後的33年又增長了3倍,形成令人震驚的曲線。

全球化進程中,效率提升帶來財富絕對額的持續上漲,雖然不完全公平,但全球絕大部分人都是受益者。

從目前來看,這一機制並未出現大的變化,在全球競爭的背景下效率優先把蛋糕做大,是永恆的主題,在持續創造價值、複利增長過程中,所有中間的回調,都是進步過程中的一個回眸。

現在是可以樂觀一點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