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在你的家鄉清明節這天要吃哪些食物?

楚香村


清明時節,我的家鄉以祭祖為主,吃倒沒什麼特定習俗,就是祭祖需要做很多美食,都以祖先以往愛吃的東西為主,祭祖儀式後,家人坐在一起享用,桌上放著故人的遺像,點著香供著美食,即是表達思念也是一種團聚。


7蔥油餅8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到清明我都會情不自禁想起首詩,以此詩來對我逝去的親人一種思念。

我的家鄉在廣東佛山,每年清明節那天佛山人都會上山拜祭掃墓,拜祭的祭品中有很多,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燒肉。燒豬寄託著人們慎終追遠的情懷,廣東人歷年來有崇拜祖先的風氣,長期流行著金豬祭祖的習俗。所謂金豬就是在燒豬頭部插上金花(即簪花,尖形,用金色的紙製成)用作祭祀品,每年清明時節,佛山人以家族為單位,由孝子賢孫們扛著金豬浩浩蕩蕩地上山掃墓祭祖,以金豬象徵家族興旺,事業紅火,告慰先人在天之靈,以此向先祖表示孝心和敬意。

拜祭完畢後子孫們就一起吃飯,把燒豬分開每家一份。所以燒豬肉是廣東人清明這天都要吃的食物之一。其次還有蕎菜,鴨蛋。


小周生活記aa


清明粑

用清明草擂碎加糯米粉揉成麵糰,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兒包進去,然後蒸熟。

餡兒是用臘肉丁,榨菜丁,豆腐乾丁等炒熟。

咬開一口,香氣四溢,那種香味吃一次就永遠忘不了。







小學生心理學


清明節這一天朝鮮族需要進行上山祭祖活動的。朝鮮族人清明節上墳時,帶上有朝鮮族特色的供品,有打糕、明太魚、泡菜、自家釀製的米酒或山葡萄酒等等。把墳墓上的草割掉、將墳墓培土整修後,將供品整齊地擺放到墳前,意思是請已故之人享受美餐。然後將進行一系列並不複雜的儀式,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最後,在墓前席地而坐,意思是與故人歡聚,共享美酒。

供品中的重頭戲是明太魚和打糕。明太魚可以撕成細絲涼拌,也可以用油煎、炸、燉,也可以把撕成條的幹明太魚絲直接蘸料吃,吃法很多。

是不是看的口水都出來啦!接著再介紹一下打糕。打糕又叫“糯米打糕”,用糯米精製而成。最有特色的是一些原料裡添加野菜成分的打糕,如果有機會來延邊,一定要記得品嚐品嚐  

朝鮮族人的清明節,既有懷念故人的傷感和悲淚,也有踏青遊玩的舒暢和歡樂。朝鮮族是個樂觀、能歌善舞的民族,清明祭奠活動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清明節吃飯時,往往是邊吃飯、邊唱歌、邊跳民族舞,用以表示與故人歡樂團聚。


傑妻翰媽


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風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四川人在清明這天,有吃寒食的習俗。”86歲的楊鍾岫老人說,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滷菜、涼菜。這種鍋魁裡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

四川清明食物:草粑粑

清明草粑粑在宜賓的東、南片區,清明草粑粑的做法大同小異,但所用清明草的部位卻大不相同。宜賓市區是分界線,以東用的是清明草的嫩葉,做出來的粑粑是綠色的;以西是用黃黃的花,做出來的粑粑是黃色的。而我,綜合了東、西兩大片的做法,葉子和花各用一半,顏色雖然綠中帶黃,但香味和其他兩種差不多。其實這草草粑,光有清明草是出不來那個香味的,還有其中的野苦藠、臘肉,一個都不能少。清明草本身的氣味不香,跟“清香”二字沾不上邊,我在做的時候特意聞過,有一股很腥澀的味道,可奇怪的是,一加入野苦藠,澀味立馬變成了誘人的香味。再有就是臘肉,這臘肉、野苦藠、清明草混合後的味道簡直絕了,如果這三種材料缺了任中一種,那這個這粑粑就沒啥吃頭了,你也就別叫它“草草粑”了。

清明食物:歡喜團

歡喜團也叫糖油果子歡喜團四川成都一帶清明節有以糯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小時跟大人去掃墓,覺得清明節好玩。”觀音橋街道建北社區80歲的沈永英婆婆印證了楊鍾岫老人的說法:掃墓一般都在郊外,相當於春遊,一大家子人還會帶上涼麵、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後,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

採清明菜做清明粑

“清明菜”書名叫鼠麴草,清明節前後,這種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城裡只是零星地生長,河岸泥地裡則是成簇成團成片的旺盛。一莖獨立,小葉片,被覆白色細密的絨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綠。清明節一過,頂端就開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黃。

開花之前,將清明菜採回來,切爛,和著麵粉、糯米麵或玉米麵,加上鹽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邊一聞,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進嘴裡一嚼,軟軟的糯糯的。

攜兒帶女墳前傾訴

這種對話逝者聽得見嗎?也許聽不見吧,但這種訴說能寄託心靈,懷念親人。更重要的是,這種述說,跟隨一起掃墓的兒孫都會聽見。在掃墓的過程中,後人會了解自己的血脈傳統,瞭解家庭的來龍去脈。

郭相穎老人還記得小時候祖父帶他去掃墓的情景,“我爺爺就給我講,我們家是在清朝初年,從河南開封遷到銅梁來‘插佔為業’的,就是帶上兩匹布、一罈酒,給當地人‘打招呼’,然後用竹塊插一圈,這塊地就是你家的了……”

這種述說不是迷信,人們是借這樣一種形式,表達親情,提倡孝敬長輩,不忘根,有利於培養友愛精神,增進家庭、家族的團結與和諧


鄉村鍾孃


你好,我家鄉是在重慶農村。

我們一般清明節吃飯就是一家人待在一起。父母都會做一些美食給大家吃,當然這些美食平時是很少吃的,也只有逢年過節才能享受這種待遇。因為畢竟我們是農村嘛,經濟條件沒有城裡好。有些東西不是平時想吃就隨便能吃到的。

我們重慶主食是米飯 ,特產是臘肉。所以這些是必不可少的。臘豬腳可以說逢年過節是每家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還有就是以臘肉為主搭配青菜炒,在怎麼都要炒七八個菜。

像粽子這些我們小的時候沒有,現在超市裡有賣的,如果小孩想吃的話,買幾個蒸一會兒就可以了。大人有些吃不慣。

其實我們農村清明節主要就是祭拜已故的親人,一家人吃一頓飯而已。


土家小哥


相傳這是因為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就有了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那麼,杭州清明節吃些什麼呢?一起來看下。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糰子又稱“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是中東部一帶清明節前後的特有美食習俗。清明糰子的製作技藝最為上乘的當屬浙江東部台州的黃岩地區,黃岩當地有清明節前後食用清明糰子的傳統,有上千年的歷史。  大多數杭州人,生前身後都講究一日三餐的菜餚口味,認為一頓好菜好飯是莫大的解壓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輩給長輩上墳,只帶了清明糰子、水果等等,那麼不免被視為簡陋。  一般認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帶親手烹製的菜餚的。比如滷鴨、紅燒雞爪、煎鯽魚、走油肉、白斬雞……如果一戶人家有5個子女,他們大都會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準備一兩隻菜餚帶上墳頭。鹹鴨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餚,很多杭州人認為,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備菜餚。  當然,青糰子對杭州人來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帶青糰子去上墳,那簡直就像沒上過墳;如果春天沒有吃過江南春糕團店的青糰子,那簡直就像從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傅小嘴


我是地道的南方人,我們這邊每年清明的時候都會製作青團用於上墳祭祀。古時候清明節也叫作寒食節,因為當時農業社會物質匱乏,傳統節日強調“吃”的文化,而清明節前後,南方人總是會做很多的清明果,一些用於祭祀祖先,大部分送給親近的親朋好友分享。清明果外皮綠色,多用艾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鹹甜等種類!!


清風清語


每年清明節,家鄉必備的就是艾葉餈粑。

分享我們的做法:

材料:糯米粉,艾草,花生,白糖

1.艾草清洗乾淨,鍋裡水燒開,加入艾草煮出香味。

2.艾葉用料理機攪爛,成糊狀。

3.糯米粉加入艾草糊搓成團,把花生炒熟,用工具把花生碾碎,我喜歡吃細膩點的,我用料理機攪碎的,如果想要帶顆粒的,可以借用擀麵杖。

4.慢慢放入花生餡,搓圓,模具先抹上油,這樣比較容易脫模,一個個放入模具按壓好。

我的模具比較小,一碟裡面放了24個。

5.鍋裡水燒開,中火蒸20分鐘就可以開吃了。

(我的成品較小,你也可以適當延長時間)

如果你也喜歡吃香口的,也可以用不粘鍋慢火煎至兩面金黃,吃的時候再蘸上椰蓉


魚123211


大家好,我是大冬。我是山西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那天會吃一種山西盒子菜。兒童會吃包了雞蛋的蛇頭花饃。

清明節那天祭祖,上墳。我記得小時老媽總是提前回蒸很多花饃,有祭祖的上墳用的,有自己吃的。每種都分的很清楚,祭祖上墳的用紅豆餡的花饃是四種不同花型。小孩子吃的是蛇頭花饃,裡面包個雞蛋。每次上墳老媽就會拌一盆祭祖的盒子菜。盒子菜的做飯和食材有講究,裡面要有菠菜,蓮菜,粉條,雞蛋這四種,我只知道蓮菜寓意不能缺心眼,蓮菜切片都是一整圓片不能分兩半。其他印象不深了。把這四種主要食材,還有其他食材都水煮一下撈出來,不放然後調料。上墳的時候會帶四小碗,每個碗裡必須有這四種食材。

其餘剩下的菜,用調料涼拌一下。祭祖上墳回來吃。這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現在國家提倡文明祭祖,上墳。很多程序都簡單了。盒子菜和蛇頭花饃很多人都不做了。買些現成的食品祭拜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