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節氣,乃天清地明之意。在中國的美食傳統中,清明亦是最好的時節,因為清明是許多食材最美的年華。清明時節踏青、野餐的歷史,自古有之,古代清明節就是一個“美食節”。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古代女子的“吃清明”

古代的女子平時不能出門,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所以在古代清明節也是女人們的節日,她們可以到郊外賞玩春色,放風箏,然後野餐。於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個說法。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清明美食古來有之。古人為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創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

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後,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青團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烏飯糕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嫩柳葉

古代在江南,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在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也有清明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薺菜餛飩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薺菜飯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還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如今,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饊子

吃青團的食俗有兩千多年

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正是因為如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

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豆沙餡兒,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相傳晉文公為了紀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將清明前一天定為寒食節,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後來寒食、清明連在一起,吃青團成為一種習俗。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蛋黃等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漸漸淡化,而作為美食仍然很受歡迎。

河蚌螺螄的誘惑

在清明時節,還有一道鮮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湯。選個兒不大不小,紅殼的,六個左右就夠三口之家吃的了。

先用熱水反覆洗乾淨,略灑點食鹽拌一拌,片刻後再洗一遍。用刀背將硬邊敲松,這樣熬出來的肉才會不老。最後將河蚌橫切成一公分寬的條兒,爆火將姜、蔥、鹹肉或火腿肉、豆腐、河蚌下鍋,熬成濃湯,味道異常鮮美,有的還可以在裡面放蠶豆瓣兒,或者鮮筍,秧草,湯美肉鮮,食之三月不忘。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河蚌豆腐湯

此時的另一道河鮮就是炒螺螄。俗話說“清明螺,賽過鵝”,青殼螺肥而不膩、韌而不老、不受汙染,是螺螄中的上品。這個說法來源於過去窮、買不起鵝的人家,每到清明前後就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兩天,然後夾去尾端,放點蔥薑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螄也能抵得上鵝肉的鮮美。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炒螺螄

如今,炒螺螄,依然是一道頗受歡迎的河鮮菜品。由螺螄和辣椒及各種調味料製成,味道鮮辣十分過癮。炒螺螄一炒一大盤,自己用嘴嗍著吃,也有直接用螺螄肉炒菜吃的,比如韭菜炒螺螄,都是清明時節最時髦的菜。

全家一起挖野菜

清明時節,各種鮮嫩的野菜都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清明踏青挖野菜,也成了代代相傳的習俗。

吃青團、挖野菜、炒螺螄,古代的清明節竟是“美食節”?

《西吳食風謠》說:“二月春風燕子飛,筍芽絕嫩蚌肉肥。枸杞、馬蘭滋味好,雞蛋攤攤豆腐皮……”清明吃野菜的樂趣更在於可以親手採摘。

如今,人每年清明時節,依然有不少人自發組成“民間野菜團”,在全城展開野菜大搜索,踏青時節帶著小鏟子小籃子去挖野菜,追尋兒時的黃金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