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會出現糧食危機嗎?

誘嫵魅的瞬息


本人認為不會的。中國農業連續大豐收,特別是人稱東北的北大倉,糧食連續十年大豐收。全國農業收成基本上沒有災難,一度有過賣糧價格低,賣糧難的現象。農民手裡囤有糧食。

這次疫情是暫時的,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大,詁計糧食生產,供應不會出現問題。據今日中午央視新聞,國家糧食官員王斌指出:目前,國內糧油供應市場充足,不必搶購囤積。





快樂老兵61


前兩日,甘肅臨夏、蘭州的市民因聽信謠言而出現了瘋搶米麵油的現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還是大家心裡對我國糧食的儲備制度及糧食生產情況不瞭解。

雖然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經在全球蔓延,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100萬人感染,那麼在這種局勢下,國內會出現糧食危機嗎?其一,我國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農業生產秩序基本正常化;這說明今年的糧食收成情況在沒有大災的情況下,是可以和往年一樣保持穩定的。其二,我國的糧食儲備制度歷經千年錘鍊,可以確保戰時或者大災大難時全國糧食的供應,有中央糧食儲備庫、地方糧食儲備庫,其次才是商業週轉糧食庫存。在疫情影響下,如果有奸商想趁機發財,抬高糧食價格,這個是很難的,因為糧食市場供應充足。其三,我國之所以每年從國外進口部分糧食,主要是有些糧食品種國外的價格更低,品質更好,比如黃豆,這也算一種正常的經貿往來,大家不必過於慌張。

這些年,我國始終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為了保障糧食生產的穩定性,而且小麥等糧食作物的產量連續十多年實現了連續增產,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非常重視三農問題,農業問題也是三農問題中的關鍵,因為我國屬於農業大國,人口大國,保障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是基本的,況且我們在今年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去的饑荒、捱餓等生活是沒有機會出現在當下的,因此,大家不要因為本次疫情而過多擔心糧食安全問題,更不要輕信謠言囤積米、面、油等生活物資,這些東西都有保質期,一年吃不完基本就變質了,真沒有那個必要。


洞察三農萬象


中國現在肯定不會出現糧食危機!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因素:

1,中國是一個製造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做為有著十四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是社會經濟發展與穩定的最基礎保障,同時糧食是中國的戰略保障!

2,國家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在糧食主產區都建立有從國家到省市縣逐級糧食儲備庫!存量在2.1億噸至2.7億噸之間!

3,中國農業近十年來農業發展穩步增加,糧食更是連年豐收!每年約在4.9億噸至5.3億噸之間!

4,以上兩項加在一起約7.7億噸糧食,足夠全國人民純消耗十八個月,也就是一年半!而這一年半的時間裡,農業生產還在繼續!

5,除了本國生產之外,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糧食約1.3億噸。主要是大豆和稻類調劑品種!

6,如果說近日有些地方出現了居民搶購儲糧油的現象,應該是一些謠言的結果!中國不可能也絕不會讓糧食出現危機,這一點中國人自己比誰都清楚!


馬泰尼克


最近,越南、俄羅斯等多個糧食大國宣佈禁止糧食出口,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中國會面臨糧食危機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升級,很多國家為了優先保障本國供應,紛紛宣佈暫停部分糧食出口。如果這種情況長時間持續,甚至越來越多的糧食大國加入禁售,全球糧食市場將迎來劇烈震盪,出現一輪糧食危機也絕非危言聳聽。

中國會在這一輪糧食風波中遭受多大的衝擊呢?首先要看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有多高,如果中國的糧食自給率足夠高,對外依存度很小,那麼其他國家的糧食禁令對中國就沒有太大影響。

但不幸的是,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在不斷下降。長期以來,糧食自給率達到95%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一條紅線,2008年,我國曾經推出一份《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其中就明確提出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以上。但事實上,過去幾年我國糧食大規模進口,95%的紅線早就失守,現在糧食自給率水平已經下降到只有80%多。

最近幾年,我國其實已經開始淡化糧食自給率這個指標,轉而強調穀物自給率,也就是稻穀、小麥和玉米這三大主糧。以穀物自給率來看,目前還維持在95%以上。如果按照2008年的糧食安全規劃,穀物自給率其實應該保持在100%。也就是說,無論以怎樣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度,都是明顯低於預期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就是因為過去十幾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大幅增長,每年的進口量從幾千萬噸飆升到1億多噸。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豆之外,包括三大主糧在內的很多糧食品種進口也都大幅增長,進口量大增,自然就使得糧食自給率下降。

那麼,如果全球多個糧食大國因為疫情禁止出口,以當前中國的糧食自給率,能夠保證我們的糧食安全嗎?如果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有將近20%的糧食需要從國外進口,國際市場上如果出現大面積禁售,肯定會對我國糧食市場帶來衝擊,尤其是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大豆,是我國豬飼料的重要原料,如果出現全球禁售,還將繼續推高中國的豬肉價格。

對普通民眾而言,更關心的還是主糧會不會出現危機,尤其是大米。那麼就以大米為重點來分析最近糧食禁售的影響。

對於部分國家禁止大米出口,很多專家認為對我國影響不大,主要原因是我國大米自給率比較高,進口比重很低,所以對大米整體供應影響大不。這種說法並不全面,我國的大米供自給率雖然保持著較高水平,進口量並不算很大,但是供需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供給環節的小幅變動,都很容易打破天平兩端的平衡。2018年以來,我國稻米產量連續兩年負增長,但是大米消費一直保持增長態勢,這就使得大米供求的平衡狀態更加緊張,如果無法從國外進口大米,供給側的砝碼就更少了一塊,供需天平的平衡會向另外一端傾斜,進而誘發價格上漲。

不過好消息是,中國保持了全球最高的糧食庫存水平,其中大米庫存大概1.1億噸,可以滿足9個多月的消費,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保持3個月左右的庫存消費比就算是安全的庫存水平了。以中國如此高的庫存來看,也足以應對短期之內因為國際禁售帶來的缺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國際市場的大米禁售,對中國普通民眾就沒有影響,儘管中國短期之內不會因此出現糧荒危機,但更直接的衝擊在於,國際禁售會導致國內大米價格大幅上漲。

過去十多年來,在國內大米產量很高的背景下,中國還要在國外購買大米,部分是為了滿足高端需求,比如對日本和泰國大米的進口,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國際市場的大米價格遠遠低於國內,這就使得國內相關糧食企業寧願從國外進口。

中國的糧食價格之所以高於國外,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中國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加之各種農資價格上漲,以及我國農業的粗放式和小規模生產方式,各種因素使得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農產品的定價機制扭曲。為了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我國從2004年開始對稻穀和小麥兩大主糧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對其他一些農產品也實施臨時收儲。在過去10幾年時間裡,糧食最低收購價基本上逐年上升,這就使得糧食價格具有了只漲不跌的剛性。

由於政府介入程度過深,一直不能以市場化的方式來定價,所以導致國內的糧食價格越來越高,長期和海外價格形成倒掛,前幾年高峰時期,國內幾大主糧的價格比國外高出50%以上。為了解決國內外糧價倒掛問題,我國從2018年開始,連續兩年下調了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國內外的糧食價差開始有所縮小,但即便如此,國外糧價對國內還是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在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的背景下,國內的糧食企業長期從國外進口,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政府收儲的大量糧食無法進入市場,只能長期停留在倉庫之中。2015年,國家糧食局曾經用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當時的糧食儲存形勢:“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最近幾年,我國開始大力推進糧食去庫存,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庫存仍然很高。所以,我國糧食庫存水平全球最高,並非是我國主動刻意為之,而是因為國內的高價糧被國外的便宜糧食逼進了糧庫。

疫情在全球爆發之後,部分糧食大國開始禁止出口,一直困在糧倉中的國產糧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可以在最緊要的關頭保證糧食供應,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也意味著國內民眾可能將不得不承受高價糧。

所以,如果越來越多的糧食大國因為疫情而禁止糧食出口,對於中國民眾來說,短期之內的最大沖擊不是出現糧食短缺,而是便宜糧食會越來越少。在經歷了去年的豬肉價格上漲之後,今年可能又要面臨大米等糧食價格的上漲,很多中低收入民眾的生活會受到明顯衝擊。

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很多國家開始給老百姓發錢,摺合成人民幣來看,少則大幾千元,多則數萬元,政府直接發錢的目的,一方面是減輕疫情對民眾生活的傷害,同時也希望民眾收到大紅包之後能夠積極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最終實現民生和經濟兼顧。對於長期致力於向消費轉型的中國經濟,或許也可以借鑑一二?









訊息連連看


不會,堅決不會!而且糧食還不會漲價!

前幾天我在老家,鄰居是種糧大戶,他正在出售玉米,一輛大卡車正在用捲揚機往車裡灌,我和主人聊了起來,我問,包多少地呀?他說一百畝。去年是豐收年,他收了約十萬斤,日前價格每公斤1.96元,估計可賣九萬多元。最後他說,盼玉米漲價,盼了幾個月,仍然漲不上去…

我們的國家市場繁榮,物價平穩!


潁河一支筆


第一,我們國家發生疫情的時候,由於時間在2019年的年底,就就拿目前的湖北地區來說吧,現在也是3月底,最壞的打算是在4月開始解封,這段時間根本就是不會影響我們農作物的生長,況且很多地區都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證農民的春耕備耕,畢竟農事不能耽誤,所以說在我國有關部門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我國進行有序的農耕,是不會影響產量的。
第二,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的,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大國的概念是種地較多,再說了我國的人口多,土地面積也遼闊,很多產糧大區,這些產糧的大區都是每年我國糧食的主產地,也是最為重要的糧食供給地,就比如,新疆,東北等地都是產量比較大的地方,每年的產量都是比較可觀,我們不需要進口別國家的糧食就能好好生活,所以說我國也不會出現糧荒,這個是比較確定的,也是沒有如果這兩個字來形容,大家完全沒有必要恐慌這個糧荒的問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d8548ea68704490b69a75773bdee65e\

莊裡小楊同學


中國是產糧大國,且國家儲備糧食庫每年進行新糧進,舊糧出的機制,儲蓄能力強大,偶遇自然災害且當年糧食欠收時,啟動儲備糧食機制就可緩解!所以近期有網傳,部分城市的老年人受國外停止向中國出口糧食報道的誤解,出現了不正常的購糧囤積之現象,實屬可悲可嘆!泱泱大國豈有會出現糧食之危機?


華東洋


現在暫時不會,但並不能保證永遠不會。

中國農民種田很難掙到錢,這己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種田的積極並不高。倘若有其他行業掙錢多,農民肯定棄田不種,拋荒了事。

再一箇中國確保的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數據可能有岀入。有些退耕土地,復耕土地根本不能種糧食。而能種糧的土地卻被蓋了大樓。

所以暫時不會,還要時刻警惕!




巢南家鄉菜


中國曆來都是非常重視農業,糧食安全才是立國之本。近些年來中國投入了大量資金髮展基礎建設,其中有很多是基礎水利發電綜合設施。中國農業的水利調控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為農業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便利條件。中國農業最近幾年都是連續的大豐收,國家糧食儲備充裕,不存在糧食危機。再有現在中國餐桌上飲食結構呈多樣性變化,各種蔬菜雞鴨蛋魚類豬牛羊等肉類以及大量的海產品佔有大比例,成為人們一日三餐的主要食物,各種米麵已退其次要地位。正是中國人飲食的多樣性使得我們的餐桌更加安全。人們沒有必要為中國的糧食擔心,老百姓可以輕鬆的去工作和盡情的享受美好的生活。


海雲天79012305


不會的,不過最近感覺全球都慌得不行,還因為糧食。病毒對經濟的影響不會很快結束,情況甚至將會進一步惡化。但最近因為全球疫情,不少國家確實開始宣佈糧食出口禁令是運輸問題!對我們影響不大,我們現在完全沒有吃不飽飯的危機感,其實你要細想想,這也就是最近三十來年的事,它不僅是老百姓的最大民生,也是國家最大的議題,一部糧食史就是國家歷史,我們可以先看看前輩們是怎麼為糧食操心的。1949年之後,咱們不買糧了,反而開始大規模的糧食出口,1950年賣了122萬噸,1951年賣了200萬噸呢’足夠自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