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吵鬧打架不休,家無寧日,父母管教無效?四招助你破除困局!


孩子吵鬧打架不休,家無寧日,父母管教無效?四招助你破除困局!


一、打架爭吵何時休,管教無效真煩惱

刺耳的咆哮:“幹嘛?!誰叫你不讀英語的?!”,接著“唉呦”一聲慘叫,玲子一陣揪心,又來了!


苗苗揪著弟弟的耳朵,弟弟撕心裂肺喊救命,玲子趕緊上前拉開他們,教育苗苗:“你怎麼那麼大脾氣?好好說話不行嗎?說你多少遍啦,還是改不了!”

苗苗爭辯:“早就說好今天輪到他讀英語的,到現在還沒讀!”

玲子:“那麼小的事有必要那麼生氣嗎?讓一下弟弟不行啊?”

苗苗更生氣:“憑什麼我讓他,你偏心!”


玲子頭痛無奈,給他們講再多道理都沒用,姐弟經常吵鬧打架,疫情期間大家都呆在家裡打得更嚴重。


玲子的頭痛來自於她不明白孩子打架背後的原因,採取了講道理這種無效的管教方式

除了講道理,還有一些無效的管教方式,比如:

1、批評一方,偏袒另一方

衝突時大人經常批評大的,偏袒小的,把大的孩子看成是欺壓人的斤斤計較的小氣包,把小的孩子看成需要保護的受害者,因為很多大人認為大的應該更懂事,應該謙讓小的。


這種處理方式容易導致的後果就是大的孩子憤怒而無助,感覺父母偏心,也慢慢感覺到自己是個壞孩子,小的孩子感到自己是個受害者,一遇到衝突就誇張喊叫,引起父母關注。也破壞兄弟姐妹的感情,對孩子的人際關係非常不利。


2、用暴力解決衝突

孩子吵鬧打架讓父母難以忍受,有些父母直接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許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受點教訓,感到痛,才會改正錯誤。實際上,孩子感覺糟糕,自尊水平低,價值感歸屬感被愛被接納的感覺被破壞,怎麼可能會表現得更好?


3、擺事實講道理

擺事實講道理也是許多父母喜歡用的方法,希望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讓孩子改正。

孩子道理是懂的,但從知道到做到距離太遙遠,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們還是不知道怎麼處理。


以上管教方式不僅沒有解決孩子吵鬧打架的問題,也沒有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甚至給孩子造成傷害。在處理前我們先要明白孩子打架吵鬧的原因。


孩子吵鬧打架不休,家無寧日,父母管教無效?四招助你破除困局!


二、孩子吵鬧打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1、家庭管教方式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德曾經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四個類型——專制型、權威型、放任型、忽視型。

權威型父母容易將孩子培養成親切溫和情緒穩定的性格;專制型父母容易導致孩子畏懼、情緒化,不善與人交往;寬容型的父母的孩子容易自由表達感受,也可能因為父母過於寬容而有較高的衝動性和攻擊性;忽視型父母培養的孩子在這種教養類型下成長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對生活會採取消極的態度。

有些父母對孩子之間發生的衝突干涉過多,方式不當反而激發孩子間的矛盾。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雪也在她的文章中提出:如果孩子的矛盾,大人不恰當地介入或過分介入,會對孩子造成打擾,阻撓孩子的體驗,是一種嚴重侵犯孩子邊界的行為,後果很嚴重,相反,如果大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在矛盾中盡情體驗,孩子在矛盾體驗中會逐漸明白彼此的邊界,習得如何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2、父母不良的示範作用


如果父親或母親脾氣暴躁,控制能力差,會使孩子也有類似的性格。父母的行為粗暴,經常爭吵、打架,發脾氣,動不動就打罵孩子,也會使他們脾氣粗暴。

在一次活動中,老師邀請學員們寫下自己、配偶、父母、孩子身上的三個特點,結果發現,很多人的特點跟父母的相近,甚至有人寫的是一模一樣;孩子身上很多特點跟自己或自己配偶很接近。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如果孩子有不當的行為或性格,父母想想自己身上有這些問題嗎?

3、孩子缺乏處理衝突的技巧和能力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衝突和矛盾,孩子間也是,沒有經過學習和觀察,孩子還沒學會怎樣解決問題,沒有學會如何處理和兄弟姐妹間的衝突,對各種解決辦法和後果也不清楚,不懂得換位思考。

很多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孩子需要的是學習榜樣和提升與人相處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指責和批評。

那麼,怎樣有效解決孩子間的吵鬧打架?


孩子吵鬧打架不休,家無寧日,父母管教無效?四招助你破除困局!


三、先聯結再解決問題——解決孩子間吵鬧打架的四個方法


【溫馨提示】每個方法的前提:看到孩子爭吵打架時,不急著上去勸,父母先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只留平靜的心,專注於當前問題。父母做好榜樣,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同時提醒自己:孩子爭吵的背後是渴望被看見被愛被接納。

僅僅做到溫馨提示的內容就對孩子的問題解決有很大的幫助。


1、用傾聽認同感受,疏導孩子的情緒

簡·尼爾森說:在解決問題前先建立連接,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與孩子建立聯結,增加親子間的信任度和親密感,父母才能積極影響孩子,親密的聯結讓父母和孩子都有歸屬感。

傾聽是非常好的建立聯結的方式,在傾聽時要做到:

①允許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苗苗憤怒失望,弟弟害怕。

接納孩子有各種情緒,在傾聽時放下批判,不急著勸說和解救,很多家長不忍心看到孩子憤怒失望。不捨得孩子受苦,急著提建議和教育,反而不利於孩子感受和調節情緒。


②看見情緒,表達情緒

關注孩子的感受,看見孩子的情緒並且告訴他們,感受到大人的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得到疏導。

文章開頭的案例中,玲子對苗苗說:你看起來你很生氣,你願意到陽臺呆一會兒,或者去樓下打打球發洩一下情緒嗎?

認識到感受與行為的區別,讓孩子知道可以生氣但不能打人。


孩子吵鬧打架不休,家無寧日,父母管教無效?四招助你破除困局!


2、用擁抱建立聯結,傳遞愛意

心理學家哈洛著名的實驗:他把一些小猴子從媽媽身邊抱走,帶到兩個假猴子身邊,用假猴子做它們的“代理媽媽”,這兩個假猴子一個是堅硬的鐵絲做成的,一個是柔軟的絨布做成的,鐵絲媽媽身上有一個奶瓶,小猴子餓了就會到鐵絲媽媽那裡找奶吃,但大多數時候小猴子還是願意和絨布媽媽在一起,吃飽奶之後,就緊緊依靠在絨布媽媽身邊。

實驗數據表明,鐵絲媽媽的小猴子會消化不好,如果沒有絨布媽媽,受到驚嚇的小猴子就會團成一團,顫慄,吃手指等。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要經常給予孩子擁抱、親吻等身體上的接觸,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幸福感。並關注和留意孩子的情緒,及時給予回應,讓孩子感覺到愛意和親密。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陪陪我。”擁抱是傳遞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


昨天女兒跟她弟弟因為一件小事爭吵。

我跟女兒說:“媽媽看到你在生氣,媽媽抱抱你好不好嗎?”

女兒一開始有點抗拒,但我抱著她,她慢慢放鬆下來,還拍拍我的背。

我說:“寶貝,媽媽愛你。”

在女兒感覺好起來後,問她:你願意跟我一起去安慰弟弟嗎?

女兒還不肯,我說,沒關係,等你願意的時候再一起來。

然後我過來擁抱弟弟,小男孩一開始有點僵硬,但慢慢放鬆了,同樣對他說:孩子,媽媽愛你

在孩子間爭吵打架時,最好先安撫大的孩子再安撫小的。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接納,能夠讓孩子的感覺變得好起來,感覺好才會做得好,解決問題就會更有效。


孩子吵鬧打架不休,家無寧日,父母管教無效?四招助你破除困局!


3、用遊戲增進情感,學會換位思考

《遊戲力》提到: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獲得成長的主要方式。可以使孩子更容易理解世界,培養自信和力量,並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

孩子們的情緒得到平復以後,設定情景,讓孩子們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從另一個人的視角看事情,學會換位思考,很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阿杰和阿龍兄弟倆搶玩具,一言不合又打起來,在客廳翻滾,最後大一歲的哥哥阿龍騎在阿杰的身上,拳頭往他的身上招呼,毫不留情,像對仇人一樣。


爸爸把兩個孩子拉開,在兩個孩子冷靜了以後,爸爸決定採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處理問題。


爸爸說:“我們把今天的打架的事再重新演一遍,看看有沒有其它辦法解決。兩個人角色互換,阿龍演阿杰。”兩個孩子感到非常新奇。

阿龍:(在玩玩具)

阿杰:(站在阿杰的旁邊,拿走一個積木人)

阿龍:還給我

阿杰:不

阿龍推阿杰,阿杰一拳打過去

阿龍:痛死了,你真打啊

阿杰:你打我才叫痛呢!

爸爸:看起來打架大家都痛,有沒有不痛的解決辦法?

阿龍:我借積木人給阿杰玩5分鐘

爸爸:很好,你想出了第一個辦法。誰能想出第二個辦法?

阿杰:我把我的玩具拿過來一起玩。

爸爸:嗯,這是一個不同的辦法。還有其它辦法嗎?

孩子們每提出一個辦法,爸爸都認可他們的想法,再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辦法,孩子們天馬行空,想象力很豐富。後來兩個孩子開心地一起玩玩具。

角色扮演的遊戲能夠幫助孩子不斷地嘗試新辦法,練習思考一個問題多種解決辦法,讓孩子們看到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結果和感受。


孩子吵鬧打架不休,家無寧日,父母管教無效?四招助你破除困局!


4、用啟發式提問引發思考,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式問題也叫蘇格拉底法,把問題交給孩子,幫助孩子探討他們的選擇和行為帶來什麼後果。

如果父母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戒備和逆反心理,但是如果孩子參與思考討論,搞清楚事情的因果以及他們想要什麼,往往很有效。

楠楠和小雨兄妹又吵架了。

第一步:瞭解了兩個孩子的問題

媽媽問:發生什麼事呀?

楠楠:小雨沒有經過我同意就拿我的畫筆

小雨:我畫了畫就還給你啊,怎麼那麼小氣?

楠楠:反正沒有經過我同意就是不行!

小雨:可是你昨天不是也拿了我的卷筆刀了嗎?

……

兩個人把前幾天的帳也算上。

第二步:問他們的心情和感受:你們現在感覺怎麼樣?

楠楠說:我不高興

小雨說:我也不高興

第三步:鼓勵大家一起解決問題:大家都想高興吧?誰能想出什麼辦法讓大家都變高興呢?

在孩子想辦法的時候,媽媽認真寫下兩個孩子想出的辦法。

楠楠說:我可以借你畫筆,但你要先問我

小雨說:問就問唄,我也可以借卷筆刀給你

媽媽問:現在大家開心了嗎?

孩子們說:開心了

最後一步:幫孩子們體會

媽媽說:孩子們,你們剛剛的行為就是分享。

孩子們通過這件事不僅提升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學會了什麼是分享。


總結,多孩子的家庭孩子之間發生爭吵打架衝突是正常的現象,衝突也不一定是壞事,關鍵在於怎麼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們有了很好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他們以後的人際關係將有極大的幫助,衝突變成孩子成長的機會,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榜樣作用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