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學校把我塞進“waitlist”咋辦?

名詞解釋

Waitlist一般在常規申請階段,通常是指招生官審核完申請材料後,認為你雖然滿足學校的基本要求,但並不是學校最優選擇,學校會在錄取完“最優”申請者後,再重新審核你是否能被錄取。

Deferred一般在早申請階段,即學校將你的申請推遲到常規申請季去決策,以便進一步瞭解你是否有更優秀的材料可補充,不少學校喜歡發defer信,跟申請者保持一種曖昧不明的關係。

目標學校把我塞進“waitlist”咋辦?

越來越長的 Waitlist名單!

最近幾年,美國大學為了保持“入學率”穩定,可以說想盡各種辦法,比如愈發重視具有約束力的早申請,再比如愈發後的候補名單。 Waiting List 已經被各大教育媒體、升學顧問、高中教師聲討已久,都 質疑 大學 “不合理”的“長 ”。

比如,布朗大學2018年錄取了2566名學生,而 W aiting Lists裡有2724名學生,即使下offer的學生全不去布朗,僅憑等候名單來組建新生班級也足夠了;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了3731名申請者,等候名單裡有3500人人。

讓大家氣憤的不僅僅是 Waiting List過長 ,過分的是許多大學拒絕公佈 等待名單總人數和轉正機率 ,沒有數據參考, 大多數學生都滿懷著被錄取的希望。

不過,即使學校不公佈等待名單數據,但仍有一些信息或多或少洩露出來。比如,Class of 2023 西北大學的候補轉正率為 1.8% (55/3,067) ;斯坦福大學轉正率 1.06% (8/750) ;MIT轉正率 4.16% (17/408) ;當然也有為 0 的……

目標學校把我塞進“waitlist”咋辦?

進了Waitlist要做什麼?

儘管被女神放進備胎很沮喪,但這也不完全是壞消息,至少說明還有一絲絲希望。那麼這時候,應該做點什麼讓自己從“待定”變成“錄取”呢?

首先,現實一點。 你要明白,這份榜單上的大部分人,到最後都沒有跳出來,大約只有不到1/3的 Waitlist 學生最終被錄取。在一些精英大學中,可能沒有一個能被錄取,所以你一定要再找個保底學校,或者是申請還未截止的大學,或者滾動錄取的大學…

然後,我們來抓住這麼一線希望,有些事你可以嘗試一下,增加自己被錄取的幾率。

一封信 重述你對學校的熱忱

通常,大學不會向候補名單的學生具體說明你為什麼在 Waitlist ,你應該做什麼。波莫納學院招生辦Tina Brooks表示,如果大學模糊不清或沒有準確地說出他們需求,建議發送一封電子郵件,重申自己對學校的濃厚興趣。這封信一定要有禮貌,還要有吸引力,闡述自己應該被考慮錄取的好理由,你覺得學校的什麼東西對於你來說是隻此一家,別處找不到的。但也記住,一封即可。

以學習的心態,聯繫招生官

如果你之前與招生辦的某個人聯繫過,可以再次與招生官取得聯繫,找出自己為什麼沒有被錄取的原因。是考試分數不夠?還是課外活動項目太弱?學校已經錄取的學生都有什麼特點?如果你能找到自己沒有順利被錄取的原因,你就更有可能解決現有的問題。另外,你還可以瞭解一下學校Waitlist的工作機制,學生是否被排名?如果有,那麼你在什麼位置?被錄取的幾率大不大?

提供最新的信息,增加籌碼


如果你有什麼新的進展或者信息,一定第一時間告訴學校,這能讓你的申請更有力。比如你的標化成績有了更新,考出來更高的SAT成績,最近得了什麼獎拿到什麼榮譽,有了新的AP成績,都是你的砝碼。

目標學校把我塞進“waitlist”咋辦?

進了Waitlist不建議做什麼?

千萬不要去糾纏招生官

騷擾招生官,對於你的申請沒有任何幫助,頻繁地打電話或出現在招生辦公室,不會增加你被錄取的幾率,還有可能讓他們對你產生負面印象,要知道他們的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就像上面說的,一封誠摯的 郵件即可,不要洋洋灑灑七八封過去。也不要耍小聰明或賣萌,想引起招生官注意,一般都會事與願違。

別提供瑣碎無目的性的材料

如果你要申請的是工程類專業,那麼你更新水彩畫或打油詩不會對你的申請有任何作用,除非獲得了獎項或出版了。如果你最近考的SAT只提高了幾分,學校也不會因此改變決定。如果你更新一位不甚瞭解你的官員推薦信,也沒什麼作用。

不要讓父母或校友代為幫忙爭取

沒錯,父母確實應該參與孩子的大學申請,但是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學生自己爭取機會,而不是你的父母給學校寫信,你還是個沒斷奶的孩子嗎?同樣,此時尋找校友給你寫推薦信也沒有太大效果,而且會顯得膚淺,像你到處求救一樣。自己想想,這樣的信真的會有用嗎?不好意思,用處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