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CCTV-10

2020.4.2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甘肅卷 積石山篇


積石山篇 預告片


積石山,是今甘肅、青海兩省的分界線,也是一座很早就被載入史冊的文化名山。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積石關,明代河州二十四關之一。公元1370年,明朝廷攻克河州後,在當地共設立了二十四道關隘,其中以積石關最為知名。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198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臨夏縣析置出一部分土地,成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這也是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臨津古渡 歷經千年


臨津古渡由於連接甘肅、青海兩省,自秦漢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大量的中原商客由此前往西域。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這裡也是唐代以來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必經之路,歷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就從這裡一直延伸到西南藏區。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直到20世紀80年代,臨津古渡仍在使用。


為方便黃河兩岸的交通,1985年,由中央和甘肅省政府共同出資,三年後在臨津古渡附近建成黃河大橋。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隨著它的開通,古老的臨津渡結束了其長達千年的靠船擺渡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彩陶之鄉

國寶“彩陶王”出自這裡


遠古陶罐“渦紋四系彩陶罐”,高50釐米,因體形碩大、保存完整、器形及器身紋飾精美,被譽為“彩陶王”。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1950年,積石山縣東北部黃河岸邊的安集鄉三坪村的村民戚永仁發現了這件國寶。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1956年,這件陶罐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甫一亮相,便以其古樸典雅、雄渾優美的造型贏得世人關注,被郭沫若稱為“彩陶王”。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彩陶王”曾多次應邀到國外展出。1990年,國家郵電部還發行了一枚“彩陶王”的紀念郵票,在國內外發行。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彩陶王”是積石山縣出土的眾多彩陶的代表。作為黃河古文化早期的發祥地和傳播地,積石山縣境內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遺存,也是中國迄今發現彩陶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折花刀工藝複雜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據《保安族簡史》記載,保安族打刀技術始於清代,乃遷徙途中從青海循化的工匠處習得,後成為保安族人的重要謀生手段。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隨著打刀技術的精進,保安腰刀已成為保安族的一張名片,與維吾爾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戶撒刀並稱“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折花刀是保安腰刀裡最具技術含量、工藝也最複雜的一種。其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刀坯的製作。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除了刀身,保安腰刀的刀柄、刀鞘也一樣工藝繁複。刀柄由紅、黃銅片和鋁片、牛角等材料疊合鉚成,打磨後色澤豔麗,猶如彩錦。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生態立縣 產業富民


因盛產花椒,積石山縣於2004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積石山的花椒有刺椒、綿椒之分,刺椒香濃味鮮,產量稍低;綿椒,又名“大紅袍”,色豔、粒大、產量高,但色味略次於刺椒。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1980年積石山縣成立時,全縣花椒產量約為五萬斤,到2015年年底,這個數據變成了1260萬斤,實現產值1.9億元。目前,花椒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特色支柱產業。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除了花椒,積石山縣還盛產另一樣物品——紙皮核桃。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周家村八社的一棵老核桃樹,主桿直徑1.9米,高31米,被村民稱為“核桃樹大王”。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素有栽植核桃樹的傳統,至今仍能見到很多百年以上的老核桃樹。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大河家的核桃以個大、殼薄、肉厚、清香可口著稱,2012年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目前,積石山縣以大河家紙皮核桃為基礎,在全縣範圍內推廣核桃種植與加工。隨著規模的增長,核桃樹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生態立縣,產業富民,這是積石山縣正在推行的發展戰略。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篇》

播出時間:4月2日 15:38


中國影像方誌| 積石山:臨津古渡歷經千年折花刀工藝複雜 積石山下民族融合中國彩陶之鄉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王璐璐(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